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P6

  ..續本文上一頁

  識、根、塵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十八界的關系,主要的還是「識」。

  能造業的是「識」,但是「識」無法單獨活動,它還必須依止「根」,要有「所緣境」,這叁種條件(根、境、識)都具備了才能造業。五識依止五根了別五種塵境。

  ※所謂十八界者,六根、六塵、六識,界者,界限也。在凡夫位時,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界限。(例:眼識只能了別色塵,不能了別聲塵。)各識有各識的活動範圍,但是到了聖位就沒有這種限製了,入了「法性」的聖人,六根是能夠互用的,所謂的十八界,對聖人而言是沒有障礙的。

  ※前五識不能單獨生起了別的活動,前五識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識,眼睛看東西時,第六意識不在這個地方,就是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有第六意識幫忙,前五識是不能活動的。因此第六意識就是前五識的「增上緣」。

  ※因爲是依止五根了別五種塵境,故知五識都是向外攀緣。「識」是過去的因緣,並不是每一個人所了別的塵境都一致。例如以眼識爲例:一般而言,普通凡夫眼識的活動範圍只能見到陽間境界,有些人眼識特別,它能見到陰間境界。就人的果報而言,眼識和耳識特別重要,修學佛法的聽、聞特別重要,因此眼識和耳識在人道就格外重要。

  第六意識:

  依于意根,遍了五塵,亦能分別落謝影子,亦能通緣過去未來,名爲意識。

  第六意識所依的根是「意根」,「意根」就是第七意識,它是心法,(前五識所依的根都是色法)。依止第七意識的意根來作叁件事情:一、遍了五塵:意即「五俱意識」。前五識只能分別自類塵境,但是第六意識能跟前五識合作,普遍的了別五塵境界,它的活動範圍很廣,能了別顔色,聽聲音,也能嗅香,乃至于觸,同時和前五識活動,所以叫「五俱意識」。二、亦能分別落謝影子:它也能生起「獨頭意識」,能夠單獨活動。前五識一定要第六意識幫忙才能夠活動,但是第六意識可以不須要前五識幫忙,比如打坐時,前五識的分別都停下來,只有第六意識專心的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也可以的。分別前五塵所落謝的影像,也就是「獨頭意識」,第六意識可以不須要前五識,單獨的打妄想,單獨的分別。(此乃對望「空間」。)就「時間」而說,亦能通緣過去未來。前五識只能分別現在的境界,第六意識它能分別過去現在未來,已經發生過的事,它可以把它調出來再了別一下,還沒有發生的事雖然沒有印象,但是第六意識對于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它自己可以先創造出一個印象來。第六意識它能分別過去、現在、未來,因此它分別的功能就比前五識廣大了。

  前五識所依五根,皆是淨色。此第六識所依意根,則是心法。

  前五色所依的五根是「淨色根」,它是色法。第六意識所依的意根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識「有了別性」的心法。(識有了別性,是心法。)

  問答:

  前五識是心法(識有了別性,是心法),但是五識所依的五根是色法,此根(清淨根)屬四大,是色法。第六意識所依的根是第七意識,是識,所以是心法。第六意識可以不必要眼睛的幫忙,它自己就能夠現出影像,從種種名言中,創造出所緣境的影像。所謂「落謝影子」,就是你曾經學習過的法義。

  (一)第六識業用

  前六識的功能都是「了境」,了別六塵境界。前六識中,主要以第六意識爲主。換句話說:第六意識挾帶前五識來造業。

  「性界受叁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第六意識兩特性:一、活動範圍特別廣大。(一、二句)

  二、造業勢力特別強勝。(叁、四句)

  一、活動範圍:

  性界受叁恒轉易:性——叁性。(善、惡、無記)第六意識與第七、第八不同,第七、第八是經常保持在無記的狀態,但是第六意識能夠起善,能夠起惡,也能夠起無記。界——叁界。(欲、色、無色)第六意識可能在散亂心的欲界活動(五欲境界中活動),它也能夠修習禅定,由定心到色界、無色界去。

  意識是通于叁界的,像四禅、四空定那麼高深冥靜不動的心,都是第六意識。除了無想天以外,其它全部都是第六意識的境界,只是由粗到細而已。所以第六意識的活動是叁界都有的。受——五受。(苦、樂、憂、喜、舍)第六意識有苦、有樂、有憂、有喜、有舍各種不同的「受」。第六意識在性、界、受叁種也不固定,它是時常變化的,隨外在境界的變化而變化。

  根隨信等總相連:第六意識所相應的心所有「根本煩惱」和「隨煩惱」,以及「善心所」。意思是第六意識只要還在凡位,不管是善人、惡人,都有根本煩惱、隨煩惱、善心所等善、惡夾雜的內心活動,所以說「根隨信等總相連」。總而言之,第六意識的活動範圍,通于叁性、叁界、五受,通于染汙,也通于清淨,通于有漏,也通于無漏。(前五識是不通叁界的。)

  二、造業勢力: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第六意識的造業,它能驅動你的「身」去造業,發語;能講,也是第六意識所發動,它發動身業、語業,在整個八識中是「獨爲最」,唯獨是最有力量的。所以八識中,造業力量最強勝的是第六意識。(前五識只是幫助它,第七和第八都是無記性,不造善也不造惡。)因爲它「動身發語獨爲最」,所以就「引

  滿能招業力牽」。它所招的引業和滿業的作用就是能夠牽引第八識去叁界得果報。(造善業去得可樂果報,造惡業去得不可樂果報。)第八識雖然是生命的本體,但是它是「果報識」,本身並不造業。第六意識負責造業,而第八識去得果報。所以說;第六意識是「衆禍之門」,一念迷,生死浩然。同時也是「衆妙之門」,一念悟,輪回頓息。這「一念」指的就是第六意識。因此「弟子心不安」,不是像鲧治水用圍堵的方式,而是像大禹那樣用疏導的。第六意識可以造惡業,但是也可以用第六意識來修習我空觀、法空觀;也可以用第六意識來「念佛」,轉念念佛。「圍堵」就像高深的禅定,「如石壓草」,讓煩惱暫時不起而已,八萬大劫過後,又回到煩惱裏。而「疏導」就像轉念念佛,轉煩惱成菩提。第六意識歡喜在五欲境界裏活動,活動的力量本身沒有錯,問題是方向錯了,所以我們只是把它拉回到正確的方向,到叁寶的境界來活動。(就像西藏的上師說:把心帶回家。)

  佛法所謂「不二法門」——真妄不二。能造業的是第六意識,覺悟以後,能修諸功德的也是第六意識,是同一個明了性,只是它「轉迷爲悟」了。所以說第六意識是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在八識中,它的造業勢力最爲強大。修行,就是在第六意識上用功,但是第六意識要活動,也還得前五識幫忙。

  

  講義p.11 蕅祖批注,第七意識業用:

  此之意根,從無始來,內緣第八識見分,虛妄執爲實我、實法,故名爲末那識。

  「意根」就是第七意識,它從無始劫以來,它的明了性的作用不像第六意識那麼廣泛,第七意識從有生命以來只做一件事——「內緣第八識見分,虛妄執爲實我、實法。」第七意識它向內攀緣第八識的見分,也就是向內攀緣第八識的明了性,然後虛妄的認爲這就是真實的我、真實的法。(此處注意「虛妄」兩字,它的意思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感覺有一個「我」,其實不是第六意識想出來的,是第七意識在活動,第七意識是第六意識的根,第六意識要

  依止「根」才能生了別。我們現在也是「無我」,真理是通凡聖的,只是我們沒有看到真相。本來是沒有「我」,是第七意識虛妄的去想出一個「我」來的,第七意識它只能執我,但是它沒有造業的力量,也沒有修習止觀的能力,因此必須靠第六意識修習我空觀、法空觀,才能把第七識虛妄的「我執」消滅掉,恢複本來面目。因此修行只是還我本來面目而已。)

  梵語末那,此翻爲意。由其恒審思量爲性相故。

  「末那」翻爲「意」,或「染汙意」。什麼是「意」呢?恒審思量爲性相故。「恒」就是恒常。第七意識的作用是恒常沒有間斷的起現行。不像第六意識它的活動範圍很廣,造業勢力很強,但是第六意識是有時活動、有時不活動,第七意識它是恒常起現行,所以說它「恒」。「審」,它能作深入的觀察,並且思惟度量,這是第七意識的性相。

  八識規矩頌:

  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爲染淨依。

  第七意識在恒審思量以後,它就在一切法畢竟空當中,想出一個「我」的相貌來。我的生命體當中有一個「我」,這個「我」就是第八識,第八識就是「我」的常住身心——我相隨。使令我們日夜都在顛倒狀態下,因爲有情一但有一個「我」,爲了要保護這個「我」,就很容易造業了。前六轉識要以第七意識作爲染淨依。換句話說;第七意識是清淨的,前六識就都清淨;第七意識是染汙的,前六識就都染汙。所以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這個染汙的「我」沒有消滅,那麼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去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等的善業都變成「有漏」,這就是「六轉呼爲染淨依」,意思就是:前六轉識以第七意識作染淨依的一個判斷標准。

  第七意識業用:

  《識論》雲:「契經說無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滅,若無此識,彼應無染。謂彼長時無六轉識,若無此意,我執變無,乃至故應別有染汙末那,于無想天,恒起我執。由斯賢聖,同诃厭彼。」

  《成唯識論》上說:無想天的有情,(無想天——第四禅,舍念清淨地。)在他一期五百大劫的生命中,因爲高深的禅定,第六意識的心王跟心所都熄滅了,如果沒有第七意識的染汙,那麼這個人就是清淨了。換句話說;我們如果沒有學唯識,也很容易認爲說,我爲什麼會作錯事呢?因爲有第六意識的緣故啊!我的心有問題,我只要把第六意識停下來就一切都解決了!事實上並…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佛第18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