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根、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十八界的关系,主要的还是「识」。
能造业的是「识」,但是「识」无法单独活动,它还必须依止「根」,要有「所缘境」,这三种条件(根、境、识)都具备了才能造业。五识依止五根了别五种尘境。
※所谓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界者,界限也。在凡夫位时,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界限。(例:眼识只能了别色尘,不能了别声尘。)各识有各识的活动范围,但是到了圣位就没有这种限制了,入了「法性」的圣人,六根是能够互用的,所谓的十八界,对圣人而言是没有障碍的。
※前五识不能单独生起了别的活动,前五识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识,眼睛看东西时,第六意识不在这个地方,就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第六意识帮忙,前五识是不能活动的。因此第六意识就是前五识的「增上缘」。
※因为是依止五根了别五种尘境,故知五识都是向外攀缘。「识」是过去的因缘,并不是每一个人所了别的尘境都一致。例如以眼识为例:一般而言,普通凡夫眼识的活动范围只能见到阳间境界,有些人眼识特别,它能见到阴间境界。就人的果报而言,眼识和耳识特别重要,修学佛法的听、闻特别重要,因此眼识和耳识在人道就格外重要。
第六意识:
依于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
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是「意根」,「意根」就是第七意识,它是心法,(前五识所依的根都是色法)。依止第七意识的意根来作三件事情:一、遍了五尘:意即「五俱意识」。前五识只能分别自类尘境,但是第六意识能跟前五识合作,普遍的了别五尘境界,它的活动范围很广,能了别颜色,听声音,也能嗅香,乃至于触,同时和前五识活动,所以叫「五俱意识」。二、亦能分别落谢影子:它也能生起「独头意识」,能够单独活动。前五识一定要第六意识帮忙才能够活动,但是第六意识可以不须要前五识帮忙,比如打坐时,前五识的分别都停下来,只有第六意识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也可以的。分别前五尘所落谢的影像,也就是「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可以不须要前五识,单独的打妄想,单独的分别。(此乃对望「空间」。)就「时间」而说,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前五识只能分别现在的境界,第六意识它能分别过去现在未来,已经发生过的事,它可以把它调出来再了别一下,还没有发生的事虽然没有印象,但是第六意识对于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它自己可以先创造出一个印象来。第六意识它能分别过去、现在、未来,因此它分别的功能就比前五识广大了。
前五识所依五根,皆是净色。此第六识所依意根,则是心法。
前五色所依的五根是「净色根」,它是色法。第六意识所依的意根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识「有了别性」的心法。(识有了别性,是心法。)
问答:
前五识是心法(识有了别性,是心法),但是五识所依的五根是色法,此根(清净根)属四大,是色法。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是第七意识,是识,所以是心法。第六意识可以不必要眼睛的帮忙,它自己就能够现出影像,从种种名言中,创造出所缘境的影像。所谓「落谢影子」,就是你曾经学习过的法义。
(一)第六识业用
前六识的功能都是「了境」,了别六尘境界。前六识中,主要以第六意识为主。换句话说:第六意识挟带前五识来造业。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第六意识两特性:一、活动范围特别广大。(一、二句)
二、造业势力特别强胜。(三、四句)
一、活动范围:
性界受三恒转易:性——三性。(善、恶、无记)第六意识与第七、第八不同,第七、第八是经常保持在无记的状态,但是第六意识能够起善,能够起恶,也能够起无记。界——三界。(欲、色、无色)第六意识可能在散乱心的欲界活动(五欲境界中活动),它也能够修习禅定,由定心到色界、无色界去。
意识是通于三界的,像四禅、四空定那么高深冥静不动的心,都是第六意识。除了无想天以外,其它全部都是第六意识的境界,只是由粗到细而已。所以第六意识的活动是三界都有的。受——五受。(苦、乐、忧、喜、舍)第六意识有苦、有乐、有忧、有喜、有舍各种不同的「受」。第六意识在性、界、受三种也不固定,它是时常变化的,随外在境界的变化而变化。
根随信等总相连:第六意识所相应的心所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以及「善心所」。意思是第六意识只要还在凡位,不管是善人、恶人,都有根本烦恼、随烦恼、善心所等善、恶夹杂的内心活动,所以说「根随信等总相连」。总而言之,第六意识的活动范围,通于三性、三界、五受,通于染污,也通于清净,通于有漏,也通于无漏。(前五识是不通三界的。)
二、造业势力: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第六意识的造业,它能驱动你的「身」去造业,发语;能讲,也是第六意识所发动,它发动身业、语业,在整个八识中是「独为最」,唯独是最有力量的。所以八识中,造业力量最强胜的是第六意识。(前五识只是帮助它,第七和第八都是无记性,不造善也不造恶。)因为它「动身发语独为最」,所以就「引
满能招业力牵」。它所招的引业和满业的作用就是能够牵引第八识去三界得果报。(造善业去得可乐果报,造恶业去得不可乐果报。)第八识虽然是生命的本体,但是它是「果报识」,本身并不造业。第六意识负责造业,而第八识去得果报。所以说;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一念迷,生死浩然。同时也是「众妙之门」,一念悟,轮回顿息。这「一念」指的就是第六意识。因此「弟子心不安」,不是像鲧治水用围堵的方式,而是像大禹那样用疏导的。第六意识可以造恶业,但是也可以用第六意识来修习我空观、法空观;也可以用第六意识来「念佛」,转念念佛。「围堵」就像高深的禅定,「如石压草」,让烦恼暂时不起而已,八万大劫过后,又回到烦恼里。而「疏导」就像转念念佛,转烦恼成菩提。第六意识欢喜在五欲境界里活动,活动的力量本身没有错,问题是方向错了,所以我们只是把它拉回到正确的方向,到三宝的境界来活动。(就像西藏的上师说:把心带回家。)
佛法所谓「不二法门」——真妄不二。能造业的是第六意识,觉悟以后,能修诸功德的也是第六意识,是同一个明了性,只是它「转迷为悟」了。所以说第六意识是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在八识中,它的造业势力最为强大。修行,就是在第六意识上用功,但是第六意识要活动,也还得前五识帮忙。
讲义p.11 蕅祖批注,第七意识业用:
此之意根,从无始来,内缘第八识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
「意根」就是第七意识,它从无始劫以来,它的明了性的作用不像第六意识那么广泛,第七意识从有生命以来只做一件事——「内缘第八识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第七意识它向内攀缘第八识的见分,也就是向内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然后虚妄的认为这就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法。(此处注意「虚妄」两字,它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感觉有一个「我」,其实不是第六意识想出来的,是第七意识在活动,第七意识是第六意识的根,第六意识要
依止「根」才能生了别。我们现在也是「无我」,真理是通凡圣的,只是我们没有看到真相。本来是没有「我」,是第七意识虚妄的去想出一个「我」来的,第七意识它只能执我,但是它没有造业的力量,也没有修习止观的能力,因此必须靠第六意识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才能把第七识虚妄的「我执」消灭掉,恢复本来面目。因此修行只是还我本来面目而已。)
梵语末那,此翻为意。由其恒审思量为性相故。
「末那」翻为「意」,或「染污意」。什么是「意」呢?恒审思量为性相故。「恒」就是恒常。第七意识的作用是恒常没有间断的起现行。不像第六意识它的活动范围很广,造业势力很强,但是第六意识是有时活动、有时不活动,第七意识它是恒常起现行,所以说它「恒」。「审」,它能作深入的观察,并且思惟度量,这是第七意识的性相。
八识规矩颂: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第七意识在恒审思量以后,它就在一切法毕竟空当中,想出一个「我」的相貌来。我的生命体当中有一个「我」,这个「我」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就是「我」的常住身心——我相随。使令我们日夜都在颠倒状态下,因为有情一但有一个「我」,为了要保护这个「我」,就很容易造业了。前六转识要以第七意识作为染净依。换句话说;第七意识是清净的,前六识就都清净;第七意识是染污的,前六识就都染污。所以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个染污的「我」没有消灭,那么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等的善业都变成「有漏」,这就是「六转呼为染净依」,意思就是:前六转识以第七意识作染净依的一个判断标准。
第七意识业用:
《识论》云:「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变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
《成唯识论》上说:无想天的有情,(无想天——第四禅,舍念清净地。)在他一期五百大劫的生命中,因为高深的禅定,第六意识的心王跟心所都熄灭了,如果没有第七意识的染污,那么这个人就是清净了。换句话说;我们如果没有学唯识,也很容易认为说,我为什么会作错事呢?因为有第六意识的缘故啊!我的心有问题,我只要把第六意识停下来就一切都解决了!事实上并…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