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P7

  ..续本文上一页不是如此,把第六意识停下来,第七意识继续染污,仍是染污!因此,如果以为没有第六意识这个人就是清净了,那是不正确的。无想天的有情在五百大劫长时的寿命中,已经没有前六转识这种「粗」的分别了,如果没有第七意识的存在,那么就是「我执便无」了,既然「我执便无」,那这个人就应该是入圣位了。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无想天」的果报尽时,还是掉下来,仍是没有脱离三界啊!可见应该还有另外一个染污的「末那」在无想天里恒常的活动着,即便是「无想天」,这个染污的「末那」还是继续的「恒审思量我相随」。因此一切的圣贤都诃责、厌恶无想天的果报。

  ※我们如果不学「唯识学」,不看经论,也很容易像这样,第六意识经常在一种不思善、不思恶,冥静不动的境界,其实这种不思善、不思恶,若不是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很可能只是一个「定」的境界,就是一种「止」的境界,「止」能够暂时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停下来,你感觉到已经没有烦恼了,事实上不然,你无量无边的烦恼都隐藏在那个微细的第七意识里那个「我」里面,它只是被「如石压草」一般压住而已,等到禅定破坏以后,「烦恼」又从这个「我」里面跑出来了。因此唯有修习我空观、法空观之智慧,才能去除第七意识的微细「我执」。

  公案:优婆提多尊者与善见比丘。(善见比丘执四禅为四果)「禅定」可以把三界的贪、瞋、烦恼都停下来,但是「慢」心通于三界。「慢」烦恼不破坏禅定,只要还在「凡位」就一定有「慢」。此公案;优婆提多尊者藉由法会因缘,

  善巧使令善见比丘观察到自己的「慢」心所,因而使善见比丘发露忏悔,在教其修习我空观、法空观,从而证得真正之「阿罗汉」果位。

  (善见比丘有四禅禅定功夫,法会结束后,惊觉自己有「慢」心所,他因为执四禅为四果,自认「我是阿罗汉」,阿罗汉应该是无我、无我所的,而我有慢,「慢」就是一种你、我的对待,那这个「我」还有一个「我执」,那「我就不是阿罗汉」啊!因而向优婆提多尊者发露忏悔。)

  《宗镜》云:创入道者,此意须明。刚开修学圣道的人,对于第七意识「思量」的相貌要特别了解。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因为第七意识的「思量」是决定凡圣的因素,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它的体性。(它的体性是「思量」,在有漏位时是思量我、法二执,在无漏位时,思量二空平等之理,都是「思量」。)佛法的根本在于「解惑」,不修我空、法空观,但是持戒、但是苦行,我执还是很重的,故知「解惑」在于我执、法执的对治,如此才能究竟根源。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那么你在「迷」时,就是思量我法二执,在「悟」时就成就平等性智。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在八识中它的思量功能特别强大,所以名之为「意」(染污意)。向有漏中,作无明主。在有漏位时,它就是「无明」。(故知:十二因缘之无明即我执、法执。)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第七意识它的功能是不间断恒常起现行,无想定、禅定等都无法调伏它;(高深的禅定只能够调伏前六识这些粗的心识,禅定不能使令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停下来,除非以我空、法空的智慧去调伏。)它的「恒审」也是四空天(无色界四天)都无法转变的。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它是有覆,却是无记,而且只有向内攀缘第八识。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它恒常起现行,所以会遮蔽真如而障碍圣道。(蔽真障道指有覆无记)。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它是第六意识的「不共所依」,成就三界的我执、法执(成染),而造成三界的生死。(三界的生死由我、法二执所滋润,无量无边的业力都靠无明而滋润。)到此释第七意识的行相。以下是结示劝修:(永明延寿大师)是以

  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所以想要超越的尘劳一定要知道方法,吃药之前,须先了解病是从何而生起的,好好的去仔细推寻,静下心来根据佛陀的圣教量去观察第七意识的「思量」,那么;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所以说;断惑之门,斯为要矣!(所谓断惑之门,斯为要矣!它的意义是:把一切烦恼的根源——「我」断掉,不是把贪、瞋、痴等一个一个断掉。)

  ※第七意识本身不能修「观」,只有靠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

  ※佛法的修学,有的地方共于世间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五度共于世间的善法,一般世间宗教也能作前五度,但是「般若」波罗密是不共外道的,唯独佛法才有。

  因为要对治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这个生死的根本,只有佛法的法门有,佛法有这种传承,其它的外道都没有。因此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只有修佛法的我空观、法空观才有办法对治。修禅定、修苦行都只能暂时把粗分的第六意识停下来而已,对治不到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我相随」!(烦恼的根就是「我」,修我空观、法空观,不是一个一个去断。)

  讲义p.11

  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

  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

  阿赖耶识——则喻如水。

  前六识是时起时灭,也就是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五种情况不起现行:无想定、无想报(天)、睡眠(不梦状态)、闷绝、灭尽定。)喻如水波,也有表示第六意识行相很粗之意思。

  第七意识末那识它是相续的,而且恒常起现行,虚妄的执我、执法,喻如水流,表示行相微细,很难观察得到。

  阿赖耶识之行相更为微细,就像水一样(寂静的水)。从水波、水流、和寂静

  的水,可分别出「识」的粗细。

  梵语阿赖耶,此翻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第八识,梵语「阿赖耶」,翻为「藏」。「藏」,摄持不失的意思。能把种子摄持不失,也能把一期果报摄持不失。有三种藏的功能:能藏、所藏、执藏。

  若无此识,则根深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善恶漏、无漏种,是谁摄受。

  所谓「摄持不失」,摄持者是「因」和「果」。就「果报」而言,它能摄持一期生命的根身(正报)——执受。依报的器界亦是阿赖耶所变现,今生之正报、依报是万法唯识,心所变现。也就是第八识能变现今生的正报、依报,不但能变现,而且能摄持——保持不失。前七转识所造之善、恶业,也都由第八识摄持起来。由此故知;摄持不失有两件事:一、摄持「果报」不失。二、摄持「业种」不失。

  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无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于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

  举例说明:小乘学人不安立第七识及第八识,(小乘安立七十五法,没有第七识与第八识)如果没有第七识和第八识就有如下的过患:比如一个熟睡的人,这时因为熟睡的缘故,第六意识的「想」心所并不活动,(前六转识都不活动)如果人只有前六识的心识,那么这个人不就死掉了一般。(生命既是由「识」所执持,万法唯识,前六识都不活动了,心识不在,此人不就死了?!)然非如此,无梦、无想,这个人还是会再醒过来,表示这个人并没死掉,既然没有死掉,那么就一定有「心识」的摄持,这表示有一个第七和第八的存在。因为生命是由心识所摄持,有生命存在必定有心识,既然前六识没有在活动,人也没有死掉,那么表示有微细的第七和第八存在。

  然此第八识,绝非实我实法。若是实我实法,应常无变易。

  虽然第八识的行相非常微细,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它是实我、实法。因为如果它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法,那么它不会随因缘、业力而有变化,它应该是

  「常无变易」,也就是它不会因为业力或因缘而改变,简单讲:人就永远是人了!

  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岂是实我、实法哉?!

  从事实上去观察,这第八识它是由业力所招感的,前七转识所造之业力去熏习它,它把前七转识的业力功能保存起来,既是受业力熏习,它就是有变化性的。比如:前七转识造善业,第八识就变出一个天人的依正可乐果报。如果前七转识造恶业,第八识的执持就变出一个三恶道的苦恼果报。生命在六道中就像车轮一样,时上时下,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可见得它也是因缘所生法,哪里有一个真实的我、真实的法呢?!

  见附表p.5 (三)第八识业用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成唯识论》说:第八识的功能摄持两件事:一、摄持无始时来界。界——种子。前七所造的善、恶、有漏、无漏种子,都是由第八识保存下来。二、一切法等依。一期生命的果报也是第八识所摄持。(摄持业力、也摄持一期果报)因为有第八识的执持,使令有「诸趣」及「涅槃」的出现。

  不管是杂染的诸趣果报,或清净的涅槃果报,都是由第八识所摄持,假设没有第八识,业力不能保存。因为前六识时起时灭,若是要第六识保存业力,那么它不起现行时,种子不就丢掉了。第七意识虽然是恒常相续的,但是它的功能只做「思量」,而没有「藏」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建立第八识「异熟」的摄藏功能,能保存善、恶等业力,所以才能创造出染、净的因果。(如此,因果才能建立。)

  见附表p.5 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答: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本体,它执持「业力」,又变现「果报」,它的行相既不是「断」,也不是「常」,因为它的功能是「恒」和「转」。「恒」谓此识无始时

  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弥陀佛第18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