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第八识的相貌是「无记」(一类相续),而且是恒常起现行(常无间断)。这是它的总相。(这是总相:一类相续,常无间断。)它是三界、六趣、四生整个果报的根本,「果报」就是第八识所变现的。性坚持种——它的体性坚固,因为它相续,能将种子保存下来,并令不失。故知;以「恒」而言,就「果报」来说,它能保存一期的果报;就「因地」而说,它能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使令不失,所以说它是恒常相续不断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转」表示第八识有转变之功能,它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不断的受熏,前七转识从来没有闲住,一直在造业,而「业」的功能就一直熏染第八识,「受熏」是第八识的功能之一,所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从「果报」上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第八识执持一期果报,就「一期之生命」而言,它能摄持一期的果报不失不亡。(比如:打了一期的佛七,积集了很多信愿持名,清净无漏的功德,但是我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因为第八识把果报给摄持住了,这一期生命的业力还在;业力还在,所以你不会因为去打了一个佛七,念了很多的佛,就马上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果报是有变化的,这一期果报结束之后,下一期的果报你并不一定会再是「人」,这就是「因灭果生」,是就「一期生命」而说。
第二、就「剎那」而说:我们身心之果报从微细来看,是剎那剎那变化的。我们在起心动念之间,不管是内心的分别,或外在的四大,这一剎那的果报(体),都已经不是前一剎那的果报(体)了,第八识的业力是剎那、剎那变化的,只因为速度太快,我们看不到那个变化的剎那、剎那。(就像日光灯一样,光看起来似乎是常住不变的,其实它也是「波」的剎那剎那所串成。)我们的身心状况有时很好,有时不太好,因为第八识所摄持的种子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所以果报也就非常一故。从「因地」上而说,业力的种子也是有各式各样的变化,你精进了,善种子就增加;懈怠了,恶种子就增加,这就是「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总结第八识的功能,「恒」是表示它不断灭,不管是保存果报或保存业种子,它是从来不会失掉的。「转」是表示它虽然不会断灭,可也不是常住,它会不断变化,就好像「暴流」,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断。生命的因果法则,法尔如斯,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本来就如此啊!也是「宇宙的真相」。透过第八识的相貌,我们可以了解生命的真相。
八识总结:八识可分为三类(功能):前六识是一类,「造业」(以第六识为主,前五帮助)「了境」为性相。第七识是「思量」(生起我执、法执)。第八识是「异熟」(保存业力,变现果报)。
己二、心所有法
本论《百法》,它分成五位,第一位的「心法」和第二位「心所有法」,都是属于有「明了性」的心识活动。所谓「心法」是讲八识心王,八识心王分成三种主要功能:前六转识是「了境」的功能;了别六尘境界。(了别包括了造业的意思。)第七意识是「思量」。前六转识造业时,并无「我」的分别,到了第七意识的「思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这第七意识的功能,它不造善,也不造恶,只是「恒审思量」,向内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的明了性,把它执为「我」。(意思是:前六转识造善、造恶,就是「我」能造。)
这个「我」的执着,就是从第七意识生起。虽然说「一切法无我」,第七意识却能从中创造出一个「我」。第八识的功能是「异熟」,「异熟」有两种功能:
一、将前七转识所造之业力保存下来(前七只造业,却没有保存业力的功能)。二、能将业力变现果报(变现一期之生命果报)。
了境、思量、异熟是八识的三种功能此三种功能。在内心里运转活动,使令业力能够相续,业力的相续使令生命相续,故说「万法唯识」。(以上是将八识心王再作一概略说明。)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别境有五。 三、善有十一。 四、烦恼有六。 五、随烦恼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讲得更微细,它也是「心法」,是一种内心微细的活动。心法、心王只有八识、八个。「心所有法」却有五十一个。天亲菩萨将此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分为六个种类:一、遍行;有五个心所。二、别境,有五。三、善心所有十一个。四、烦恼有六个。五、随烦恼有二十个。六、不定有四个。(因为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故称「不定」。)
蕅祖批注:把心所的安立作解释心所有法,亦名心数。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此应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一、名称:心所有法(新译,玄奘大师);心数(旧译,罗什大师)是内心的差别功能。唯识学为了使令我们了解内心复杂的活动,把每一个内心的功能状态安立一个名称,称之为「心数」或「心所有法」。
二、意义:《成唯识论》说三种意义:
一、恒依心起:恒常依止八识心王而生起,这也表示心所有法不能单独生起活动。
二、与心相应:一定与心王相应而起。(以念佛为例;能念的是第六意识之心王,所念的是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念佛的过程中,不是只有第六意识在念,第六意识跟佛号一接触,它会带动很多心所,比如善心所的信心、惭愧心、精进心、无贪、无瞋、无痴等等,第六意识与所缘境一接触时,会同时带动很多心所,「心所」跟「心王」和合相应随顺第六意识去攀缘佛号,
心所也跟着心王攀缘佛号。)「心所」与「心王」的所缘境是一致的,所以说相应随顺。故知;当地六意识去攀缘五欲六尘时,那么「心所」也是跟着第六意识这个「心王」去攀缘五欲六尘的。
三、系属于心:「心所」系属于自类心王。比如:第六意识只有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眼、耳、鼻、舌、身也都有相应的心所。每一个「心王」都有它相应的「心所」。例:当我们看着莲花灯时,起码有两个「心王」活动,「眼识」和「第六意识」,「眼识」对着莲花灯时会带动眼识的「心王」有它相应的「心所」,比如欢喜心;「第六意识」的心王也在分别莲花灯,第六意识的「心王」也有它相应的「心所」。故说「系属于心」。每一个「心所」都有它各自系属的「心王」。这是个别独立的,每一个心王挟带它各自的眷属活动,这是不能混滥的。
总结:「心所有法」俱足三种意义:一、恒依心起。二、与心相应。三、系属于心。
蕅祖解释:如臣随王,如仆随主。(臣子跟国王,臣子不能有意见,国王到哪里,臣子就跟着到哪里。)从臣王、仆主的关系,可以见到「心王」与「心所」之关系。
我们的内心活动当然很复杂,(净宗祖师曾言;我们一天当中,念头的生灭约有八亿多个,由此可之内心活动之复杂。)因此非常复杂的内心活动,简单分成六个种类,举出功能最明显的五十一个来加以说明,使令我们了解内心状态,也就是说「心所」数目有五十一个。
以下将「心所有法」分类说明心所内容: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为遍行。遍行者,因为它具有四种一切。「遍」是普遍,「行」是活动。意即:它的活动范围非常普遍无限制。它普遍的情况有四种一切:
一、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有的心所在善、恶、无计三性中是有限制的。比如「惭愧」心所,这个心所一活动时,一定是善性的;贪、瞋、痴等心所活动时,一定是恶性的。不管你表面上作的多好的善事(如布施、持戒、精进
等等),只要内心有贪瞋痴的活动,那就是恶法。因为「惭愧」或「贪、瞋、痴」等,它的体性是决定,的决定是「善」或决定是「恶」。而五遍行的体性是不决定,它能跟「善」相应,也能跟「恶」相应,与「善」相应时帮助善法,与「恶」相应时帮助恶法。这是五遍行的第一个「遍」,体性不决定,所以是「遍一切性」。
二、遍于三界九地:第二是「遍一切地」,五十一个心所当中,有的心所不能普遍三界(例如瞋烦恼,「瞋」烦恼只有欲界有,只有粗重的散乱心才有瞋烦恼。到色界、无色界都还有贪、痴等烦恼,也有慢心、嫉妒心等,但是绝对不能有「瞋」,只要一动了「瞋」,那么禅定就破坏了。故知「瞋」心所就不能普遍三界。)而五遍行的五个心所都能普遍在三界九地中活动。
三、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就时间上来说,遍行是遍于一切时间,在有漏位时有五遍行,入了圣位仍有五遍行,它通于一切凡圣的内心,故说「遍一切时」。
四、遍于八识心王:八识心王有的跟什么心所活动,不跟什么心所活动,但是五遍行能够跟八识心王普遍和合,能跟前六识和合,也能跟第七和合,也能跟第八和合,故说「遍一切心」。
遍四一切: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一切心。
「遍行」;简言之,只要一起心动念,一定具足「五遍行」。除非内心在一种寂静涅槃、一念不生的境界。因为五遍行普遍的在一切时间、空间、有漏、无漏的范围里活动。(五遍行心所在心所法中最为特别。)
以下个别解释五遍行:
一、作意: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
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
作意的体性是「警觉心种,令起现行」,八识心王有时活动,有时不活动。「作意」能够把心王叫起来,就是「警觉心种」,使令它从潜伏的种子位,变成为现行位的活动。「作意」能把心王叫起来,叫起来以后又「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作意」先把心王叫起之后,还能够引导现行的心王趣向所缘的境界。(举
例:房间里有很多人在睡觉,现在有事情要…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