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第八識的相貌是「無記」(一類相續),而且是恒常起現行(常無間斷)。這是它的總相。(這是總相:一類相續,常無間斷。)它是叁界、六趣、四生整個果報的根本,「果報」就是第八識所變現的。性堅持種——它的體性堅固,因爲它相續,能將種子保存下來,並令不失。故知;以「恒」而言,就「果報」來說,它能保存一期的果報;就「因地」而說,它能攝持無量無邊的種子使令不失,所以說它是恒常相續不斷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爲轉識熏成種故。「轉」表示第八識有轉變之功能,它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它不斷的受熏,前七轉識從來沒有閑住,一直在造業,而「業」的功能就一直熏染第八識,「受熏」是第八識的功能之一,所以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從「果報」上說,因滅果生,非常一故。第八識執持一期果報,就「一期之生命」而言,它能攝持一期的果報不失不亡。(比如:打了一期的佛七,積集了很多信願持名,清淨無漏的功德,但是我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去,因爲第八識把果報給攝持住了,這一期生命的業力還在;業力還在,所以你不會因爲去打了一個佛七,念了很多的佛,就馬上到極樂世界去。)但是果報是有變化的,這一期果報結束之後,下一期的果報你並不一定會再是「人」,這就是「因滅果生」,是就「一期生命」而說。
第二、就「剎那」而說:我們身心之果報從微細來看,是剎那剎那變化的。我們在起心動念之間,不管是內心的分別,或外在的四大,這一剎那的果報(體),都已經不是前一剎那的果報(體)了,第八識的業力是剎那、剎那變化的,只因爲速度太快,我們看不到那個變化的剎那、剎那。(就像日光燈一樣,光看起來似乎是常住不變的,其實它也是「波」的剎那剎那所串成。)我們的身心狀況有時很好,有時不太好,因爲第八識所攝持的種子有各式各樣的差別,所以果報也就非常一故。從「因地」上而說,業力的種子也是有各式各樣的變化,你精進了,善種子就增加;懈怠了,惡種子就增加,這就是「可爲轉識熏成種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
總結第八識的功能,「恒」是表示它不斷滅,不管是保存果報或保存業種子,它是從來不會失掉的。「轉」是表示它雖然不會斷滅,可也不是常住,它會不斷變化,就好像「暴流」,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斷。生命的因果法則,法爾如斯,不是上帝創造的,是本來就如此啊!也是「宇宙的真相」。透過第八識的相貌,我們可以了解生命的真相。
八識總結:八識可分爲叁類(功能):前六識是一類,「造業」(以第六識爲主,前五幫助)「了境」爲性相。第七識是「思量」(生起我執、法執)。第八識是「異熟」(保存業力,變現果報)。
己二、心所有法
本論《百法》,它分成五位,第一位的「心法」和第二位「心所有法」,都是屬于有「明了性」的心識活動。所謂「心法」是講八識心王,八識心王分成叁種主要功能:前六轉識是「了境」的功能;了別六塵境界。(了別包括了造業的意思。)第七意識是「思量」。前六轉識造業時,並無「我」的分別,到了第七意識的「思量」,「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這第七意識的功能,它不造善,也不造惡,只是「恒審思量」,向內攀緣第八識的見分的明了性,把它執爲「我」。(意思是:前六轉識造善、造惡,就是「我」能造。)
這個「我」的執著,就是從第七意識生起。雖然說「一切法無我」,第七意識卻能從中創造出一個「我」。第八識的功能是「異熟」,「異熟」有兩種功能:
一、將前七轉識所造之業力保存下來(前七只造業,卻沒有保存業力的功能)。二、能將業力變現果報(變現一期之生命果報)。
了境、思量、異熟是八識的叁種功能此叁種功能。在內心裏運轉活動,使令業力能夠相續,業力的相續使令生命相續,故說「萬法唯識」。(以上是將八識心王再作一概略說明。)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爲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別境有五。 叁、善有十一。 四、煩惱有六。 五、隨煩惱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講得更微細,它也是「心法」,是一種內心微細的活動。心法、心王只有八識、八個。「心所有法」卻有五十一個。天親菩薩將此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分爲六個種類:一、遍行;有五個心所。二、別境,有五。叁、善心所有十一個。四、煩惱有六個。五、隨煩惱有二十個。六、不定有四個。(因爲不決定是善,也不決定是惡,故稱「不定」。)
蕅祖批注:把心所的安立作解釋心所有法,亦名心數。與心相應,如臣隨王,如仆隨主。此應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舉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一、名稱:心所有法(新譯,玄奘大師);心數(舊譯,羅什大師)是內心的差別功能。唯識學爲了使令我們了解內心複雜的活動,把每一個內心的功能狀態安立一個名稱,稱之爲「心數」或「心所有法」。
二、意義:《成唯識論》說叁種意義:
一、恒依心起:恒常依止八識心王而生起,這也表示心所有法不能單獨生起活動。
二、與心相應:一定與心王相應而起。(以念佛爲例;能念的是第六意識之心王,所念的是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念佛的過程中,不是只有第六意識在念,第六意識跟佛號一接觸,它會帶動很多心所,比如善心所的信心、慚愧心、精進心、無貪、無瞋、無癡等等,第六意識與所緣境一接觸時,會同時帶動很多心所,「心所」跟「心王」和合相應隨順第六意識去攀緣佛號,
心所也跟著心王攀緣佛號。)「心所」與「心王」的所緣境是一致的,所以說相應隨順。故知;當地六意識去攀緣五欲六塵時,那麼「心所」也是跟著第六意識這個「心王」去攀緣五欲六塵的。
叁、系屬于心:「心所」系屬于自類心王。比如:第六意識只有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眼、耳、鼻、舌、身也都有相應的心所。每一個「心王」都有它相應的「心所」。例:當我們看著蓮花燈時,起碼有兩個「心王」活動,「眼識」和「第六意識」,「眼識」對著蓮花燈時會帶動眼識的「心王」有它相應的「心所」,比如歡喜心;「第六意識」的心王也在分別蓮花燈,第六意識的「心王」也有它相應的「心所」。故說「系屬于心」。每一個「心所」都有它各自系屬的「心王」。這是個別獨立的,每一個心王挾帶它各自的眷屬活動,這是不能混濫的。
總結:「心所有法」俱足叁種意義:一、恒依心起。二、與心相應。叁、系屬于心。
蕅祖解釋:如臣隨王,如仆隨主。(臣子跟國王,臣子不能有意見,國王到哪裏,臣子就跟著到哪裏。)從臣王、仆主的關系,可以見到「心王」與「心所」之關系。
我們的內心活動當然很複雜,(淨宗祖師曾言;我們一天當中,念頭的生滅約有八億多個,由此可之內心活動之複雜。)因此非常複雜的內心活動,簡單分成六個種類,舉出功能最明顯的五十一個來加以說明,使令我們了解內心狀態,也就是說「心所」數目有五十一個。
以下將「心所有法」分類說明心所內容: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叁、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爲遍行。遍行者,因爲它具有四種一切。「遍」是普遍,「行」是活動。意即:它的活動範圍非常普遍無限製。它普遍的情況有四種一切:
一、謂遍于善惡無記叁性:有的心所在善、惡、無計叁性中是有限製的。比如「慚愧」心所,這個心所一活動時,一定是善性的;貪、瞋、癡等心所活動時,一定是惡性的。不管你表面上作的多好的善事(如布施、持戒、精進
等等),只要內心有貪瞋癡的活動,那就是惡法。因爲「慚愧」或「貪、瞋、癡」等,它的體性是決定,的決定是「善」或決定是「惡」。而五遍行的體性是不決定,它能跟「善」相應,也能跟「惡」相應,與「善」相應時幫助善法,與「惡」相應時幫助惡法。這是五遍行的第一個「遍」,體性不決定,所以是「遍一切性」。
二、遍于叁界九地:第二是「遍一切地」,五十一個心所當中,有的心所不能普遍叁界(例如瞋煩惱,「瞋」煩惱只有欲界有,只有粗重的散亂心才有瞋煩惱。到色界、無色界都還有貪、癡等煩惱,也有慢心、嫉妒心等,但是絕對不能有「瞋」,只要一動了「瞋」,那麼禅定就破壞了。故知「瞋」心所就不能普遍叁界。)而五遍行的五個心所都能普遍在叁界九地中活動。
叁、遍于有漏無漏世出世時:就時間上來說,遍行是遍于一切時間,在有漏位時有五遍行,入了聖位仍有五遍行,它通于一切凡聖的內心,故說「遍一切時」。
四、遍于八識心王:八識心王有的跟什麼心所活動,不跟什麼心所活動,但是五遍行能夠跟八識心王普遍和合,能跟前六識和合,也能跟第七和合,也能跟第八和合,故說「遍一切心」。
遍四一切: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時。一切心。
「遍行」;簡言之,只要一起心動念,一定具足「五遍行」。除非內心在一種寂靜涅槃、一念不生的境界。因爲五遍行普遍的在一切時間、空間、有漏、無漏的範圍裏活動。(五遍行心所在心所法中最爲特別。)
以下個別解釋五遍行:
一、作意:警覺心種,令起現行,以爲體性。
引現起心,趣所緣境,以爲業用。
作意的體性是「警覺心種,令起現行」,八識心王有時活動,有時不活動。「作意」能夠把心王叫起來,就是「警覺心種」,使令它從潛伏的種子位,變成爲現行位的活動。「作意」能把心王叫起來,叫起來以後又「引現起心,趣所緣境」,「作意」先把心王叫起之後,還能夠引導現行的心王趣向所緣的境界。(舉
例:房間裏有很多人在睡覺,現在有事情要…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