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P5

  ..续本文上一页

  戊二、重举五位详列百法 以下广泛解释百法

  己一、心法

  「心」在唯识学的定义是「了别」,这个法与境界接触时,它能对所缘的境界生起「明了分别」的功能,以这样定义为「心法」。「心法」总共有八个。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心法」在一切有为法当中,它的造业势力最为强大,故说「一切最胜故」。

  内容共有八个,所谓「八识」也。

  蕅祖批注:

  (一) 发明心识的体性

  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

  性——本质。「心」的本质是离过绝非的,若以教门来说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以宗门而说叫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是一种无我、无我所的清净的法性,一种平等法性的境界,没有对立。既是没有对立,「一」都不可得,哪有八个体性呢?(哪有所谓八识的体性)

  (二) 说明心识之作用

  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

  「心」的本性是毕竟空,所谓的「八识」,乃是约着它的「相状」跟「作用」来安立名称的。因为内心一动就有作用,就有相状,可能是污染的相状,也可能是清净的相状。内心不动时当然是离过绝非,但是我们凡夫的心好动,一但内心动了,那就是浩然无涯了。既然无法将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都讲出来,因此就把比较明显的八种作用将它列出来。

  研究百法不能有错误的观念:我这一念心有八个体性。本来一个妄想就很严重了,研究唯识以后变成打了八个妄想(八个心)。它是一种功能,就着任一个识的了别功能而安立作用。八个识的安立,是因为我们内心基本上有八个很特殊的作用,因此约着它的相、用而安立八识,千万不要认为有八个自体的识。

  补充讲表:

  附表二——八识业用(此附表系李炳南老居士所制)

  性:真如法性。真者:真实不虚。如者:恒常不变。从经典上看,佛说真如佛性是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不管你成不承认,它都是恒常存在的。而它的相貌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三种东西:烦恼、业力、果报。(惑、业、苦)既然我们的真如本性里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么我们就可以了解:惑、业、苦

  并不是我们的本性里本来就有的东西,也因此而可以了解,这些本性里本来没有的东西是可以对治的,必须对治的。

  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但是一念不觉、一念妄动,《起信论》上说「真如不守自性」,真如很清净,但是凡夫的真如不欢喜安住在自己的空性,真如妄动一念不觉变成了「识」。「识」虽然是「了别」,但它是杂染的。(凡夫才叫做识,如果是圣人就叫智了,所谓「转识成智」也。)我们如果在经论中看到「识」这个字,表示污染的意思,也就是内心不清净的。「识」里边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业力、果报。

  第一个最微细的识是第八识,它有异熟的功能。《成唯识论》将八识分成三类,八个识有八个功能,但是我们将它汇归成三大类,第一类叫「异熟」,就是第八识。第八识行相最为微细,它本身不造业,永远保持在「无记」的状态。(一类相续保持无记状态),它的功能只是「受熏」,它接受业力的熏习,把种子保存下来。因此第八识的功能在唯识学上安立它为「异熟」。另外一个名称叫阿赖耶,是摄持之意。此处《成唯识论》则安立为异熟。

  解释「异熟」:

  「异熟」简单讲就是「果报识」。它本身不造业,只是收集你所造业的结果,就是「受熏」。之所以称之为「异熟」,有它特殊的三种意义:一、异时而熟:前七转识在造业时不能马上得果报,第八识会把它保存下来,业力要累积一些时间,也就是造业的时间和得果报的时间,「时间」不一样。(不同时)二、异类而熟:因和果性质上的差异。「因」通三性,「果」唯无记。造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性。但是「果报」唯是无记性,果报是不讲善恶的。比如:贫穷,它只是一个不可乐的果报,是恶业所招感的不可乐果报,不可说贫穷是一个「恶果」,因为「恶性」有招感性,假如这个果报的本质是恶性,那就永远没办法解脱了。在唯识学上来说;「恶性」是有招感性,有招感性就是会去招感另外一个果报,如此一来如果一个人堕落到一个「不可乐」果报,如果「果报」有恶性(招感性),那这个人就永远没办法解脱了。「果报」不能讲善恶,这样处在不可乐果报当中的人,才有可能藉由逆增上缘而改变命运。

  三、变异而熟:因到果之间存在着变量。比如:造了五逆十恶的重罪,这个业力被第八识摄持住,在内心当中一定会有不安的感受,但是业力在未得果报之前,就存在着变量。透由忏悔(拜忏)、念佛(万德洪名清水珠)等等,清净佛水一入到内心当中,与五逆十恶之罪业一接触,「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念之间把五逆十恶的罪业给消灭掉了。只要一口气还在,我们对我们的业力都有改变的能力。「业」不是经常保持一定的,这就是「变异而熟」。除非业力已经得果报了,那就很难改变了,只要业力还被第八识保存,那都有变量。变异就是变化,有可能会增长,也有可能会消解。因此所谓「异熟」就是因到果之间有异时(时间差异)、异类(性质差异)和变异(过程差异)三种差异,所以安立为「异熟」。这三种变化都以第八识为主,所以安立第八识为「异熟识」。它负责从无始劫来收集业力,它本身虽然不会变化,但是经由前七识去造业,对它就能产生变化。

  第二类是第七识,它的功能是思量。第七识本身也是不造善、不造恶,它的性质与第八识同样都属于「无记」。但是第七识是「有覆无记」,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有覆→覆盖真如→障碍圣道。第七意识的行相(功能)是思量→思惟度量。「识」都是了别,但是第七识为何安立它是「思量」呢?因为第七识的明了性的特性是;它能够对所缘境生起很深入很深入的思惟观察,很深入很微细的去观察,而且相续的观察。第六意识的所缘境是变化的,有时候想善,有时候想恶,想现在,想过去,想未来,它的所缘境就像猴子抓树,抓一个放一个,再抓一个放一个,前六的所缘都是各式各样的变化,第七识则是专一的,它的所缘境就是第八识,从头到尾它只注意第八识,所以它是将第八识错认为「我」,也就是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意思是:第七识不向外攀缘,它的明了性不向外,它只攀缘第八识,第八识的明了性非常非常微细,它是剎那生灭。但是第七识错以为第八识是恒常住、不变异的。(这就好像我们看日光灯,以为它的光是相续的)第七识一次又一次去观察第八识,误认为第八识就是我的本来面目,持着第八识为「我」。它的功能就是思量,一次又一次的去对第八识思量,思量第八识然后再持为「我」。(在有漏位时,把

  这第八识执为「我」,但是在转识成智了以后,它是思量二空平等之理。)(在凡位时思量的是我、法二执)因此,总的来说,第七意识的功能就是「思量」。

  前六识:《成唯识论》将第六意识的功能安立为「了境」。了——了别。八识都有了了别的功能,但是前六识的了别行相特别显,第七与第八识的了别性都非常微细,性质也不是那么明显,反而第八识的了别性所发动出来的作用是「异熟」的特性多,第七识的特性则是思量。前六识是真实的「了别」,了别外在六尘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前六识所了别的境界。广泛的去了分别过去、现在、未来,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所以安立为「了境」。前六识多数都在一起活动。

  《成唯识论》把八识分成三类:第八识是「异熟」,第七识是「思量」,前六识则是「了境」,三类各有其性质。

  以下再看讲义p.10

  蕅祖「别释八识相用」:

  蕅祖把八识分成四类,前五识是一类,第六、第七、第八都各一类。(唯识学上有把八识分成三类与四类两种情形。)

  一、前五识:

  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

  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

  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

  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

  依于身根,了别痛养寒热等触——名为身识。

  前五识各有其所依的「根」和所缘的「境」界。前五识的作用都是「了境」,但是前五识的了境各有它的所依和所缘。依者——依止处——根。「根」在唯识学的解释是:依托。(喻:树它能生起枝、叶、花果,是要依托它的根吸收阳光、水分、矿物质。)此喻前五识要生起了别的功能,也要依止「根」。

  「根」它是色法。医学上对于「根」的认识较为肤浅,医学上认为眼能分别青、黄、赤、白是眼根,而这眼根所指的是视神经,这「视神经」是可以用显微镜看到的,四大的色法。但是佛法认为:眼睛能够看到,是内心的明了

  性,也就是「眼识」的作用,眼根只是眼识的依止处,「识」才有了别的作用。比如:一个眼根坏掉的人,他只是分不出青、黄、赤、白,但是他的眼识仍有作用,因为他的「明了性」看出去的是一片黑暗,「眼识」所缘的是一片黑暗,而它能了别出一片黑暗正是「识」的作用。「根」是色法,「色法」没有明了性;「识」是心法,只有「心法」才有明了性。但是「根」是「识」的所依托,因此「根」败坏了,「识」也会有障碍。因此眼根所缘的是「色尘」,而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

  《瑜伽师地论》说明根、尘、识之间的关系:

  人 开着 车子 到某一 地点 去办 事情。

  ↓ ↓ ↓ ↓

   → → →

  识 依托 根 缘 尘 造业 业 。

  …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弥陀佛第18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