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重舉五位詳列百法 以下廣泛解釋百法
己一、心法
「心」在唯識學的定義是「了別」,這個法與境界接觸時,它能對所緣的境界生起「明了分別」的功能,以這樣定義爲「心法」。「心法」總共有八個。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叁、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心法」在一切有爲法當中,它的造業勢力最爲強大,故說「一切最勝故」。
內容共有八個,所謂「八識」也。
蕅祖批注:
(一) 發明心識的體性
心性離過絕非,尚不可名之爲一,雲何有八?
性——本質。「心」的本質是離過絕非的,若以教門來說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以宗門而說叫做: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是一種無我、無我所的清淨的法性,一種平等法性的境界,沒有對立。既是沒有對立,「一」都不可得,哪有八個體性呢?(哪有所謂八識的體性)
(二) 說明心識之作用
若論相用,浩然無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顯著者,略有八種;
「心」的本性是畢竟空,所謂的「八識」,乃是約著它的「相狀」跟「作用」來安立名稱的。因爲內心一動就有作用,就有相狀,可能是汙染的相狀,也可能是清淨的相狀。內心不動時當然是離過絕非,但是我們凡夫的心好動,一但內心動了,那就是浩然無涯了。既然無法將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都講出來,因此就把比較明顯的八種作用將它列出來。
研究百法不能有錯誤的觀念:我這一念心有八個體性。本來一個妄想就很嚴重了,研究唯識以後變成打了八個妄想(八個心)。它是一種功能,就著任一個識的了別功能而安立作用。八個識的安立,是因爲我們內心基本上有八個很特殊的作用,因此約著它的相、用而安立八識,千萬不要認爲有八個自體的識。
補充講表:
附表二——八識業用(此附表系李炳南老居士所製)
性:真如法性。真者:真實不虛。如者:恒常不變。從經典上看,佛說真如佛性是每一個人本來具足的,不管你成不承認,它都是恒常存在的。而它的相貌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每一個人的內心裏都有叁種東西:煩惱、業力、果報。(惑、業、苦)既然我們的真如本性裏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那麼我們就可以了解:惑、業、苦
並不是我們的本性裏本來就有的東西,也因此而可以了解,這些本性裏本來沒有的東西是可以對治的,必須對治的。
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但是一念不覺、一念妄動,《起信論》上說「真如不守自性」,真如很清淨,但是凡夫的真如不歡喜安住在自己的空性,真如妄動一念不覺變成了「識」。「識」雖然是「了別」,但它是雜染的。(凡夫才叫做識,如果是聖人就叫智了,所謂「轉識成智」也。)我們如果在經論中看到「識」這個字,表示汙染的意思,也就是內心不清淨的。「識」裏邊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業力、果報。
第一個最微細的識是第八識,它有異熟的功能。《成唯識論》將八識分成叁類,八個識有八個功能,但是我們將它彙歸成叁大類,第一類叫「異熟」,就是第八識。第八識行相最爲微細,它本身不造業,永遠保持在「無記」的狀態。(一類相續保持無記狀態),它的功能只是「受熏」,它接受業力的熏習,把種子保存下來。因此第八識的功能在唯識學上安立它爲「異熟」。另外一個名稱叫阿賴耶,是攝持之意。此處《成唯識論》則安立爲異熟。
解釋「異熟」:
「異熟」簡單講就是「果報識」。它本身不造業,只是收集你所造業的結果,就是「受熏」。之所以稱之爲「異熟」,有它特殊的叁種意義:一、異時而熟:前七轉識在造業時不能馬上得果報,第八識會把它保存下來,業力要累積一些時間,也就是造業的時間和得果報的時間,「時間」不一樣。(不同時)二、異類而熟:因和果性質上的差異。「因」通叁性,「果」唯無記。造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叁性。但是「果報」唯是無記性,果報是不講善惡的。比如:貧窮,它只是一個不可樂的果報,是惡業所招感的不可樂果報,不可說貧窮是一個「惡果」,因爲「惡性」有招感性,假如這個果報的本質是惡性,那就永遠沒辦法解脫了。在唯識學上來說;「惡性」是有招感性,有招感性就是會去招感另外一個果報,如此一來如果一個人墮落到一個「不可樂」果報,如果「果報」有惡性(招感性),那這個人就永遠沒辦法解脫了。「果報」不能講善惡,這樣處在不可樂果報當中的人,才有可能藉由逆增上緣而改變命運。
叁、變異而熟:因到果之間存在著變量。比如:造了五逆十惡的重罪,這個業力被第八識攝持住,在內心當中一定會有不安的感受,但是業力在未得果報之前,就存在著變量。透由忏悔(拜忏)、念佛(萬德洪名清水珠)等等,清淨佛水一入到內心當中,與五逆十惡之罪業一接觸,「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念之間把五逆十惡的罪業給消滅掉了。只要一口氣還在,我們對我們的業力都有改變的能力。「業」不是經常保持一定的,這就是「變異而熟」。除非業力已經得果報了,那就很難改變了,只要業力還被第八識保存,那都有變量。變異就是變化,有可能會增長,也有可能會消解。因此所謂「異熟」就是因到果之間有異時(時間差異)、異類(性質差異)和變異(過程差異)叁種差異,所以安立爲「異熟」。這叁種變化都以第八識爲主,所以安立第八識爲「異熟識」。它負責從無始劫來收集業力,它本身雖然不會變化,但是經由前七識去造業,對它就能産生變化。
第二類是第七識,它的功能是思量。第七識本身也是不造善、不造惡,它的性質與第八識同樣都屬于「無記」。但是第七識是「有覆無記」,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有覆→覆蓋真如→障礙聖道。第七意識的行相(功能)是思量→思惟度量。「識」都是了別,但是第七識爲何安立它是「思量」呢?因爲第七識的明了性的特性是;它能夠對所緣境生起很深入很深入的思惟觀察,很深入很微細的去觀察,而且相續的觀察。第六意識的所緣境是變化的,有時候想善,有時候想惡,想現在,想過去,想未來,它的所緣境就像猴子抓樹,抓一個放一個,再抓一個放一個,前六的所緣都是各式各樣的變化,第七識則是專一的,它的所緣境就是第八識,從頭到尾它只注意第八識,所以它是將第八識錯認爲「我」,也就是執持第八識的見分爲我。意思是:第七識不向外攀緣,它的明了性不向外,它只攀緣第八識,第八識的明了性非常非常微細,它是剎那生滅。但是第七識錯以爲第八識是恒常住、不變異的。(這就好像我們看日光燈,以爲它的光是相續的)第七識一次又一次去觀察第八識,誤認爲第八識就是我的本來面目,持著第八識爲「我」。它的功能就是思量,一次又一次的去對第八識思量,思量第八識然後再持爲「我」。(在有漏位時,把
這第八識執爲「我」,但是在轉識成智了以後,它是思量二空平等之理。)(在凡位時思量的是我、法二執)因此,總的來說,第七意識的功能就是「思量」。
前六識:《成唯識論》將第六意識的功能安立爲「了境」。了——了別。八識都有了了別的功能,但是前六識的了別行相特別顯,第七與第八識的了別性都非常微細,性質也不是那麼明顯,反而第八識的了別性所發動出來的作用是「異熟」的特性多,第七識的特性則是思量。前六識是真實的「了別」,了別外在六塵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前六識所了別的境界。廣泛的去了分別過去、現在、未來,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所以安立爲「了境」。前六識多數都在一起活動。
《成唯識論》把八識分成叁類:第八識是「異熟」,第七識是「思量」,前六識則是「了境」,叁類各有其性質。
以下再看講義p.10
蕅祖「別釋八識相用」:
蕅祖把八識分成四類,前五識是一類,第六、第七、第八都各一類。(唯識學上有把八識分成叁類與四類兩種情形。)
一、前五識:
依于眼根,了別色塵——名爲眼識。
依于耳根,了別聲塵——名爲耳識。
依于鼻根,了別香臭——名爲鼻識。
依于舌根,了別滋味——名爲舌識。
依于身根,了別痛養寒熱等觸——名爲身識。
前五識各有其所依的「根」和所緣的「境」界。前五識的作用都是「了境」,但是前五識的了境各有它的所依和所緣。依者——依止處——根。「根」在唯識學的解釋是:依托。(喻:樹它能生起枝、葉、花果,是要依托它的根吸收陽光、水分、礦物質。)此喻前五識要生起了別的功能,也要依止「根」。
「根」它是色法。醫學上對于「根」的認識較爲膚淺,醫學上認爲眼能分別青、黃、赤、白是眼根,而這眼根所指的是視神經,這「視神經」是可以用顯微鏡看到的,四大的色法。但是佛法認爲:眼睛能夠看到,是內心的明了
性,也就是「眼識」的作用,眼根只是眼識的依止處,「識」才有了別的作用。比如:一個眼根壞掉的人,他只是分不出青、黃、赤、白,但是他的眼識仍有作用,因爲他的「明了性」看出去的是一片黑暗,「眼識」所緣的是一片黑暗,而它能了別出一片黑暗正是「識」的作用。「根」是色法,「色法」沒有明了性;「識」是心法,只有「心法」才有明了性。但是「根」是「識」的所依托,因此「根」敗壞了,「識」也會有障礙。因此眼根所緣的是「色塵」,而能了別色塵的是眼識。
《瑜伽師地論》說明根、塵、識之間的關系:
人 開著 車子 到某一 地點 去辦 事情。
↓ ↓ ↓ ↓
→ → →
識 依托 根 緣 塵 造業 業 。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