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P12

  ..續本文上一頁性。

  別則對治貪著,通則能作衆善,以爲業用。

  前面四個心所:信、精進、慚、愧,多數都是初學的階段,依止佛法的正見,由正見生起信心,這個信心還不深,是一種「仰信」,仰信因果,生起慚,生起愧,能夠降低惡法,就是這樣而已。但是「無貪」就不一樣了,內心因爲有法寶的力量,能夠有對治力了,不再是想起煩惱就起煩惱,自己多少能作得了主了。

  「無貪」簡單講就是一種清淨的境界,內心沒有貪煩惱的活動,這種清淨的心是針對叁有(叁界的正報),或是叁有的資具(叁界的依報),面對這叁有的正報或依報,內心是無所染著,這樣就是「無貪」。

  「無貪」可以對治貪著心,內心有清淨時,作善法就很容易了,這是「無貪」的作用。

  ※「無貪」的心所是普遍的對一切叁界的正報、依報的環境,但是這當中有輕重的差別。道宣律祖的「淨心戒觀法」說出家人有兩觀是很難過關的,一是財觀,一是色觀。年輕的多數貪色(血氣方剛),年紀大者多數貪財(安全感缺乏),事實上這兩者皆是顛倒錯誤的,都是要對治的。貪色的依止是「淨」的顛倒,必須依止正法去思惟,智度論上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這個色身是無可貪著的,覺悟了正法的道理,貪煩惱就停下來了。這就是面對「色」貪時,思惟正法,使令「無貪」的心所現前。而對于財富的貪著要修「無常觀」,思惟廣論中偈頌(攝波羅蜜多論)「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饒利有情所惠施,諸財無堅亦有實。」有形的財富是無常的,但是布施卻有真實的功德(善業),因此修「無常觀」來對治對財富的執著。

  問答:叁有?

  叁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有」——存在。在佛法上「有」有二義:一、約「因地」而言,「有」指的是業力。十二因緣中的「有」,它所指的就是:你所造的業力,經過愛、取滋潤以後,能夠得果報的強大勢力的「業力」,這個「有」指的就是「業力」(叁界的業力)。二、約「果報」(此處的叁有亦是),「有」也是存在之意,動了一個念頭就「有」一個業力。得了一個「果報」也叫「有」(例:叁「有」。)「有」多分來說都是雜染的(叁界的),佛菩薩的功德是不講「有」的,要加一個「妙」字,「妙有」。

  六、無瞋:于叁苦及叁苦資具,無所憎恚,而爲體性。

  別則對治瞋恚,通則能作衆善,以爲業用。

  「無瞋」心所的體性是;面對叁苦(正報、人)、叁苦資具(外在的環境,寒冷炎熱等各式各樣不如意的境界),面對這樣的一種境界(人法界或依報法界),對于這樣不如意的境界,內心是「無所憎恚」的態度,內心能夠安忍,而且無憎也無恚,這就是「無瞋」的體性。

  因爲慈悲心的現前,就能夠把瞋恚消滅,能夠忍受衆生的刺激,因此度化他就比較容易,也可使令自己不退轉,這就是「無瞋」的業用。

  ※「無貪」和「無瞋」這兩個心所,一般初學者多數很難同時具足。有些人過去世對無貪善根的栽培比較多,但是卻不一定有慈悲心,有些人慈悲心強,但是貪煩惱也有,「無貪」和「無瞋」很難同時具足。如果站在「自利」的角度,「無貪」非常重要。小乘戒律對于「無貪」的內心生起是很強調的(講清淨)。而大乘戒法強調慈悲心,爲攝受衆生故。菩薩戒中,菩薩若依瞋恚心所犯的罪,那是製得很重的,因爲衆生要親近你,你的修行功德是另一回事,最重要的還是你的慈悲心。在「自利解脫」的角度,自己清淨的力量很重要。但是要攝受衆生,你的慈悲心才有攝受力。(但是真正的慈悲並無愛著,那是清淨而平等普及的。)

  「無貪」和「無瞋」都是經過長時間修止、修觀,所生起的一種對治的力量。(「緣缺不生」是不構成無貪、無瞋的。)

  七、無癡:于諸谛理及諸實事明解,而爲體性。

  別則對治愚癡,通則能作衆善,以爲業用。

  「無癡」表智慧。「無癡」:一、對于「谛理」(真實不虛的道理),也就是我空跟法空的「真如」,這是一個不顛倒的真理。其次對于一切的「實事」(因果),這十法界的因果都是真實的事情,因果的事相等,都能夠明白、理解,這就是「無癡」的體性。

  有智慧的人,要作諸善事就比較簡單了。

  「智能」要生起有兩個層次,第一是「谛理」,另一個是從「實事」,不過它的次第多數都從「實事」去了解,也就是從因果的事相上先去了解。剛開始修學佛法要先從因果關系所顯現的事相去了解這其中的道理,慢慢再從這個道理而知道;善業是功德的相貌,惡業則是苦惱的相貌,從這道理當中而生起慚愧心,此時進一步去研究經典,從經典當中發覺我空和法空,我不可得,一切法亦不可得,生命只是業力剎那相續的相貌,生命的本質裏,並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因此「我」是不可得的,也就是空性的道理。如

  果學佛以後的智慧,一直停留在因果的事相上,那麼會一直認爲有一個我來造善業,也由這個「我」來得果報,因果不同的流轉,但是這個「我」是不變的!這種思想有一個不好,就是說當你要對治煩惱時,你會有困難,因爲有一個「我」,「我」的思想是真實的,是很難改變的,那麼在菩提道上生命的增上就會很慢很慢,因爲你總是認爲「我」是真實的,是不能改變的!當你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淨」這種空性的道理,你會發覺過去一直在系縛你的煩惱,它並不是那麼堅固,也不是那麼有力量的,煩惱是可以消滅的,因爲「本性」是清淨,煩惱是由熏習而有,有了「空性」的道理,你要消滅煩惱,不像以前那麼辛苦。一個有「空性」道理的人,在佛法上要進步是非常快的!因此般若波羅蜜對于我們整個生命的增上非常重要。

  先從「緣起」,再見「空性」,見到「空性」以後,你會更相信因果。

  蕅祖說:開悟的人,會熾然修福!

  「智慧」的生起必定要依止聖教量,透過聞思修而生起!

  修學佛法首重「智慧」!

  八、輕安:遠離麤重雜染法品,調暢身心,于善法中,堪任修持,而爲體性。對治惛沈,轉舍染濁身心,轉得清淨身心,而爲業用。

  麤重是指欲界身心,欲界色身有負擔,很麤重。約內心而說,攀緣心重,東去西去,這躁動的境界也是麤重。而「輕安」是:必須把欲界這種麤重身心的雜染法調伏並且遠離,調和順暢身心,然後在善法中,堪任修持。

  「調暢身心」者:我們剛開始是從欲界的一個粗重的身心(身也粗重,內心也粗重),但是我們可以修「止」,(一切法因緣生,都是可以改變的),厭惡這個粗重的身心,這時必須找一個「根本所緣」,(假設選定佛號爲根本所緣)一句彌陀念誦聽,心在佛號專一安住,乃至相續安住,慢慢的以一句佛號把心攝持住,此時從欲界定一直到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時,尚未入初禅)

  這時內心就寂靜下來了,無量無邊燥動的煩惱就不動了,被這個定攝持住不動(如石壓草),而後內心會産生一種寂靜的力量。因此「調暢身心」的出現,是先生起調暢的心,經過一斷時間之後,內心的寂靜會使令色身産生一種「風大」(一個氣息),周遍身心,(有時從腳部生起,有時從頭部生起),到最後,這種氣息在身體流動,會使我們感到身體很調暢。這是一種「定」相應,起碼是未到地定(有一種輕安的叁昧樂)。這時堪能心就強大了。(堪能性,簡言之就是內心造業功能加強了。例如:一只馬的堪能性比一只羊強多了,牛的堪能性又比馬大。)有「輕安」的人,他內心造善、造惡的力量都很大。當然,相信佛法的人,會把這種力量用在佛法中,那麼在佛法中修止、修觀的力量都很大,而這就是「輕安」的體性。

  得到「輕安」,昏沈的心就調伏了,內心有很強的明了性,此時若身、若心都比較清淨了。比較清淨是說;我們今天是一個「人」的果報,「人」這個色身是很髒的,「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但是你得到的「定」,是一種色界、無色界的「定」,而「果報」還是「人」的果報,不過此時你已經有少分的色界、無色界的四大在內心出現,(就是當你一入定,你的色身就有少分的色界、無色界四大出現;色界無色界的四大特別精妙,它的本質有輕安樂,你一出定,這種色界、無色界的四大就會慢慢消失掉,又回到欲界的四大。)所以得到「定」的人要經常入定,久不入定身心照樣還是粗重。(一入定,粗重會消失。)在定中就可以「轉舍染濁身心,轉得清淨身心」這是「輕安」的業用。(「輕安」在沒有得到「未到地定」之前是不會出現的。)

  九、不放逸:即精進及無貪無瞋無癡叁種善根,于所斷惡,防令不生;于所修善,修令增長,而爲體性。

  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而爲業用。

  「不放逸」這個心所,要有四個心所作基礎,第一要有精進的力量,對斷惡修善要勇悍爲性。其次還要有無貪、無瞋、無癡的心所的幫忙,內心當中的精進是沒有貪著心的,是無瞋的,是無癡的,以這四個心所作基礎,當這四個心所在內心活動時,對于要斷的惡防令不生,對于要修的善修令增長,而爲體性。

  可以對治「放逸」,成就圓滿一切世、出世間的善事,這就是「不放逸」的業用。

  勇猛心易發,恒常心難持。菩提道上都是帶業在修行,內心中多數以信心、慚愧心在支持,偶而有那麼一下無貪、無瞋、無癡,但是多數都沒有,長時間要不放逸不是那麼容易的!故忏公說:依衆靠衆。

  十、行舍:亦即精進及叁善根,能令其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而爲體性。

  對治掉舉,寂靜而住,以爲業用。

  (此與五受中之舍不同,故名行舍。)

  「行舍」亦是一個定相應的心所,不與散亂心出現。它的出現也要依止精進力和叁善根(無貪、無瞋、無癡)的和合運轉,使令我們內心在所緣境上達到叁…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佛第18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