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P13

  ..續本文上一頁種境界:平等、正直、無功用住。「平等」:心于所緣能夠平等安住。而心的平等就是不昏沈也不掉舉,也就是內心明靜而住。「正直」:「平等」的狀態要相續安住。前一念冥靜而住,下一念也是明靜而住,中間沒有任何的邪曲,沒有任何妄想出現,這種狀態要有相續性,不是短時間的。「無功而住」:前面的心于所緣相續安住,它必須是「任運現前,不假作意」。具足這叁種條件就是「行舍」。

  十一、不害:于諸有情,不爲侵損逼惱,即以無瞋,而爲體性。

  能對治害,悲傷憐愍,以爲業用。

  「不害」是指對一切有情衆生,不管是有事沒事,不要對它們有任何的侵損逼惱,身、口、意叁業都不要有任何的侵損逼惱。這是「不害」的體性。

  能對治「害」,悲傷憐愍,是它的業用。

  無瞋名慈,不害名悲,與樂拔苦,度生勝用。故體雖一,約用分二。

  叁善根是「慈」,「慈」是與樂;我經常想給予衆生種種的方便,隨時想要幫助衆生。(給衆生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但是不害又叫「悲」,(與「慈」不同),「悲」是拔苦;我盡量不給衆生苦惱,身、口、意經常注意不要惱害衆生,這是「悲」。「與樂」和「拔苦」是大乘度化衆生最重要的,給衆生的第

  一是「拔苦」,最起碼也不能增加衆生的痛苦,其次是給衆生種種的方便,種種的快樂,這是度化衆生最殊勝的作用,體性是一個,但是「百法」認爲這樣的作用太重要了,因此約「作用」就把它分爲二個。(無瞋﹙慈﹚、不害﹙悲﹚)

  

  ※修行人修四禅波羅蜜(小止觀),有些人的修行,從粗重的散亂心,到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一帆風順,什麼事都沒有,身體也無病,鬼神也不幹擾他,自然而然一路修上去。可是有些人就不是如此了,風風雨雨,什麼情況都出現了。這不是誰安排的,是跟「因地」有關系,(以世尊成道降魔之公案觀察),這世間上都是因果法,在因地上不要輕易去刺激人家,這會障礙自己的修行。

  不能幫助別人的話,起碼也不要幹擾別人。(修行比較沒有障礙,或臨終時也較沒有障礙。)

  《智度論》:莫失好時,若失好時,則不可救。

  好時:美好時光。一、善得人身。二、生于勝處。

  一、人的果報很重要。二、生于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更重要。若失好時,則死生流轉不相值。

  善心所十一個生起次第概說:

  十一個心所的生起分成叁個次第:第一個次第是:信、精、進、慚、愧。第二個次第是:無貪、無瞋、無癡。第叁個次第: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我們在無明妄想當中,由于過去的善根,今生跟佛法接觸時,第一個出現的善根就是「信」,也就是在無明妄想中出現了一念的信心。這個「信心」的本質,最主要的就是:深信因果。生命的本質是由「業力」而有。對宇宙人生因果的法則,生起了清淨的信心,由這一念「信心」的支持,我們會皈依叁寶,在這無量業力的洪流當中,我們沒有依靠,只有皈依叁寶,我們相信叁寶決定有救拔我們的大勢力。這是初入佛門的人的「信心」,這個「信心」包括:深信因果和皈依叁寶。

  我們會相續的在叁寶境界中勇猛「精進」,精進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會再進一步去受持戒法,由戒法的攝持,內心産生一個標准,這個標准就是「慚愧心」,崇重賢善,輕拒暴惡。沒有學佛的人內心是沒有標准的,只要我快樂就好!但是受了戒以後,內心是有慚、有愧的,會尊重善法,排拒惡法。此時就是有「慚愧」。由「慚愧」的攝持,身口意的惡業會慢慢降低下來,能夠斷惡,也能夠修善。斷惡修善內心所依止的心所就是:信、精進、慚愧。這就是修學佛教的第一步(第一個次第)。

  進一步由慚愧心的加強,我們對于「善法」的追求會更深入,對于「惡法」的調伏也會更深入。此時就進入到第二個次第,無貪、無瞋、無癡。(般若波羅蜜)。「信」所依止的智慧,是世俗谛的智慧(相信因果),那是一種「有相」境界的活動,皈依叁寶,叁寶在哪裏呢?「佛像」就是叁寶,看不到佛像就忘了叁寶。經典就是「法」,頌經就叫皈依法,一離開了經典,內心還是苦惱的。而「僧」是在僧團。內心都是向外攀緣,在有相的境界裏面分別、攀緣,雖然身、口二業由慚愧的心攝持,能夠減少惡業,但是內心與境界接觸時的波動是不能停下來的。

  「無癡」是學習大乘經典解第一義谛,此時的「智慧」是見到了第一義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時我們會看到內心深處,從表面內心的波動,這個依止無明的境界,以聖教量的指導,會慢慢回光返照,看到內心深處那一念清淨心,那是無我、無我所,無貪、瞋、癡,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由空性的智慧,我們也可以把貪瞋的煩惱調伏下來,這也是修止觀,而此時所皈依的叁寶就不是外相的叁寶而已,皈依外相的叁寶,但是更皈依內心的叁寶,把心帶回家,此時內心有一個「家」了。面對境界現前可以馬上止觀,煩惱就停下來了,這是第二個次第:無貪、無瞋、無癡。從前面慚愧的「戒」波羅蜜,進步到止觀的力量。叁善根的止觀是能經常作定課,但是心還是散亂的。雖然有時候可以入無相行,有時候心又是有相行,但是心還是散亂的境界,完全只是聞、思的智慧。

  第叁個次第:我們會進一步息諸外緣加行,把這一念散亂的心,以一句佛號

  的攝持,「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叁叁四。」把散亂心慢慢收攝回來,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乃至到初禅,此時內心有禅定的力量,就出現「輕安」。(身心有殊勝的叁昧樂)「輕安」樂一出現,對佛法的信心是不得了的,叁寶是大功德的境界,信心是更加強勝了。有了「輕安」我們也不容易放逸了,「行舍」可以任運的生起(正念可以任運現前),到最後是「不害」,慈悲心的生起,內心調柔了,這時的「智慧」是修慧,般若波羅蜜的空性智慧有禅定的攝持,突然間可以一念的相應,「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而把無始的我執和法執破壞掉,入「無生法忍」。(以上是我們修學這十一個善心所的次第,這十一個次第的總相都不離開皈依叁寶。最初從外相外寶開始,然後到內心的叁寶,最後一念相應而知;能皈依的心,跟所皈依的叁寶是不二的,這就入法性。)

  心所法第四類:煩惱六者:一、貪。二、瞋。叁、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此六心所都是根本煩惱。)

  解:煩燥擾動,惱害身心,故名煩惱。

  煩惱的體性:煩惱一出現時,不管是貪、是瞋、或慢等,在我們內心出現時,它的體性是「煩燥擾動」的,它不是寂靜的狀態,它不隨順涅槃的。這種煩燥擾動它所産生的作用就是「惱害身心」,本來內心是平靜的,但是跟境界一接觸,各種煩惱就現前,就把內心寂靜的功德破壞了,惱害我們現世的身心,也惱害我們來世的身心。因爲煩惱的活動,使令我們到苦惱的法界去得果報。煩惱的體性是內心煩燥擾動,而由于煩燥擾動以致惱害身心,依止這個作用産生現生、來生的苦惱與果報。

  公案:禅宗二祖、初祖。「弟子心不安」。覓心了不可得!

  「弟子心不安」,不學習佛法,會認爲我的心不安是因爲外境而來,外面的人,外面的境,所以我心不安。但是從此公案我們知道;弟子心不安是因爲我們內心有煩惱。若像二祖之回光返照,從粗重的煩惱照到內心的深處,從很深很深的心識,覓心了不可得,從空性裏了知煩惱不安的心了不可得,煩惱因此而停歇下來。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唯識學對于煩惱有一專有名稱:煩惱障。煩惱的活動,障礙我們修學聖道。意即:一切菩薩的功德,六度萬行等等,它都是在一種寂靜的心情裏面生起,不能跟煩惱相應,煩惱一活動,它就障礙六波羅蜜,因爲它的體性是違背涅槃的。(以上是解釋煩惱的體性和業用。)以下解釋煩惱的差別相貌:

  一、貪:于有有具,染著爲性;

  能障無貪善根,生苦爲業。

  根本煩惱第一個是「貪」,「貪」的體性:于「有」(叁界的正報,叁界的正報包括貪愛自己的色身,或貪愛他人的色身,都屬于叁界的正報。)、「有具」(正報所依止的環境;房子、車子等。)、資具等,對于一切正報、依報,內心有一種染著的狀態出現。(心中與這個境界合在一起,不管境界現不現前)這就是貪的「體性」。

  因爲經常思惟附著再叁界的色身、叁界的資具,就把我們本來過去生所栽培的「無貪」的善根給破壞了,過去生修四念處修得很好,但是因爲今生的放逸,貪煩惱生起活動,就把善根破壞掉了,內心生起苦惱,這是「貪」的「業用」。

  ※若不修學佛法,人活在世間,無非都在五欲之樂,我們以爲五欲可以帶給我們快樂。但是,從古至今我們的物質不斷在進步,但是人的苦惱卻是越來越厲害。「生苦爲業」,苦惱並不是由外境而來,而是我們有「愛」煩惱,有愛著,所以「愛是苦本」,愛著心才是使我們痛苦的根源。

  世間五欲的果報,是由因緣業力所變現的(善業),但是我們過去造業時,並

  不是恒常的造善業,「業」有一定的勢力,當勢力消失時,果報就有變化,而果報開始有變化時,我們的心早已深深愛著這個五欲果報(眷屬、資具等)的境界,境界一但在破壞,我們的內心就很痛苦。「痛苦」是因爲我們內心的「愛著」。「諸行無常」是諸法的真相,但是我們迷惑顛倒而染著,住在這個五欲境界上面,境界一變化使令我們內心生起苦惱。

  二、瞋:于苦苦具,憎恚爲性。

  能障無瞋善根,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爲業。

  「貪」所面對的是如意的境界;而「瞋」面對的是不如意的境界。

  「苦」:叁界裏的苦果(正報裏有老病死的苦惱)。「苦具」:正報所依止的資具(外在的環境,或者饑餓,或者寒…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佛第18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