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
别则对治贪着,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
前面四个心所:信、精进、惭、愧,多数都是初学的阶段,依止佛法的正见,由正见生起信心,这个信心还不深,是一种「仰信」,仰信因果,生起惭,生起愧,能够降低恶法,就是这样而已。但是「无贪」就不一样了,内心因为有法宝的力量,能够有对治力了,不再是想起烦恼就起烦恼,自己多少能作得了主了。
「无贪」简单讲就是一种清净的境界,内心没有贪烦恼的活动,这种清净的心是针对三有(三界的正报),或是三有的资具(三界的依报),面对这三有的正报或依报,内心是无所染着,这样就是「无贪」。
「无贪」可以对治贪着心,内心有清净时,作善法就很容易了,这是「无贪」的作用。
※「无贪」的心所是普遍的对一切三界的正报、依报的环境,但是这当中有轻重的差别。道宣律祖的「净心戒观法」说出家人有两观是很难过关的,一是财观,一是色观。年轻的多数贪色(血气方刚),年纪大者多数贪财(安全感缺乏),事实上这两者皆是颠倒错误的,都是要对治的。贪色的依止是「净」的颠倒,必须依止正法去思惟,智度论上龙树菩萨告诉我们,「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这个色身是无可贪着的,觉悟了正法的道理,贪烦恼就停下来了。这就是面对「色」贪时,思惟正法,使令「无贪」的心所现前。而对于财富的贪着要修「无常观」,思惟广论中偈颂(摄波罗蜜多论)「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饶利有情所惠施,诸财无坚亦有实。」有形的财富是无常的,但是布施却有真实的功德(善业),因此修「无常观」来对治对财富的执着。
问答:三有?
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有」——存在。在佛法上「有」有二义:一、约「因地」而言,「有」指的是业力。十二因缘中的「有」,它所指的就是:你所造的业力,经过爱、取滋润以后,能够得果报的强大势力的「业力」,这个「有」指的就是「业力」(三界的业力)。二、约「果报」(此处的三有亦是),「有」也是存在之意,动了一个念头就「有」一个业力。得了一个「果报」也叫「有」(例:三「有」。)「有」多分来说都是杂染的(三界的),佛菩萨的功德是不讲「有」的,要加一个「妙」字,「妙有」。
六、无瞋:于三苦及三苦资具,无所憎恚,而为体性。
别则对治瞋恚,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
「无瞋」心所的体性是;面对三苦(正报、人)、三苦资具(外在的环境,寒冷炎热等各式各样不如意的境界),面对这样的一种境界(人法界或依报法界),对于这样不如意的境界,内心是「无所憎恚」的态度,内心能够安忍,而且无憎也无恚,这就是「无瞋」的体性。
因为慈悲心的现前,就能够把瞋恚消灭,能够忍受众生的刺激,因此度化他就比较容易,也可使令自己不退转,这就是「无瞋」的业用。
※「无贪」和「无瞋」这两个心所,一般初学者多数很难同时具足。有些人过去世对无贪善根的栽培比较多,但是却不一定有慈悲心,有些人慈悲心强,但是贪烦恼也有,「无贪」和「无瞋」很难同时具足。如果站在「自利」的角度,「无贪」非常重要。小乘戒律对于「无贪」的内心生起是很强调的(讲清净)。而大乘戒法强调慈悲心,为摄受众生故。菩萨戒中,菩萨若依瞋恚心所犯的罪,那是制得很重的,因为众生要亲近你,你的修行功德是另一回事,最重要的还是你的慈悲心。在「自利解脱」的角度,自己清净的力量很重要。但是要摄受众生,你的慈悲心才有摄受力。(但是真正的慈悲并无爱着,那是清净而平等普及的。)
「无贪」和「无瞋」都是经过长时间修止、修观,所生起的一种对治的力量。(「缘缺不生」是不构成无贪、无瞋的。)
七、无痴:于诸谛理及诸实事明解,而为体性。
别则对治愚痴,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
「无痴」表智慧。「无痴」:一、对于「谛理」(真实不虚的道理),也就是我空跟法空的「真如」,这是一个不颠倒的真理。其次对于一切的「实事」(因果),这十法界的因果都是真实的事情,因果的事相等,都能够明白、理解,这就是「无痴」的体性。
有智慧的人,要作诸善事就比较简单了。
「智能」要生起有两个层次,第一是「谛理」,另一个是从「实事」,不过它的次第多数都从「实事」去了解,也就是从因果的事相上先去了解。刚开始修学佛法要先从因果关系所显现的事相去了解这其中的道理,慢慢再从这个道理而知道;善业是功德的相貌,恶业则是苦恼的相貌,从这道理当中而生起惭愧心,此时进一步去研究经典,从经典当中发觉我空和法空,我不可得,一切法亦不可得,生命只是业力剎那相续的相貌,生命的本质里,并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因此「我」是不可得的,也就是空性的道理。如
果学佛以后的智慧,一直停留在因果的事相上,那么会一直认为有一个我来造善业,也由这个「我」来得果报,因果不同的流转,但是这个「我」是不变的!这种思想有一个不好,就是说当你要对治烦恼时,你会有困难,因为有一个「我」,「我」的思想是真实的,是很难改变的,那么在菩提道上生命的增上就会很慢很慢,因为你总是认为「我」是真实的,是不能改变的!当你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种空性的道理,你会发觉过去一直在系缚你的烦恼,它并不是那么坚固,也不是那么有力量的,烦恼是可以消灭的,因为「本性」是清净,烦恼是由熏习而有,有了「空性」的道理,你要消灭烦恼,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一个有「空性」道理的人,在佛法上要进步是非常快的!因此般若波罗蜜对于我们整个生命的增上非常重要。
先从「缘起」,再见「空性」,见到「空性」以后,你会更相信因果。
蕅祖说:开悟的人,会炽然修福!
「智慧」的生起必定要依止圣教量,透过闻思修而生起!
修学佛法首重「智慧」!
八、轻安:远离麤重杂染法品,调畅身心,于善法中,堪任修持,而为体性。对治惛沉,转舍染浊身心,转得清净身心,而为业用。
麤重是指欲界身心,欲界色身有负担,很麤重。约内心而说,攀缘心重,东去西去,这躁动的境界也是麤重。而「轻安」是:必须把欲界这种麤重身心的杂染法调伏并且远离,调和顺畅身心,然后在善法中,堪任修持。
「调畅身心」者:我们刚开始是从欲界的一个粗重的身心(身也粗重,内心也粗重),但是我们可以修「止」,(一切法因缘生,都是可以改变的),厌恶这个粗重的身心,这时必须找一个「根本所缘」,(假设选定佛号为根本所缘)一句弥陀念诵听,心在佛号专一安住,乃至相续安住,慢慢的以一句佛号把心摄持住,此时从欲界定一直到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时,尚未入初禅)
这时内心就寂静下来了,无量无边燥动的烦恼就不动了,被这个定摄持住不动(如石压草),而后内心会产生一种寂静的力量。因此「调畅身心」的出现,是先生起调畅的心,经过一断时间之后,内心的寂静会使令色身产生一种「风大」(一个气息),周遍身心,(有时从脚部生起,有时从头部生起),到最后,这种气息在身体流动,会使我们感到身体很调畅。这是一种「定」相应,起码是未到地定(有一种轻安的三昧乐)。这时堪能心就强大了。(堪能性,简言之就是内心造业功能加强了。例如:一只马的堪能性比一只羊强多了,牛的堪能性又比马大。)有「轻安」的人,他内心造善、造恶的力量都很大。当然,相信佛法的人,会把这种力量用在佛法中,那么在佛法中修止、修观的力量都很大,而这就是「轻安」的体性。
得到「轻安」,昏沉的心就调伏了,内心有很强的明了性,此时若身、若心都比较清净了。比较清净是说;我们今天是一个「人」的果报,「人」这个色身是很脏的,「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但是你得到的「定」,是一种色界、无色界的「定」,而「果报」还是「人」的果报,不过此时你已经有少分的色界、无色界的四大在内心出现,(就是当你一入定,你的色身就有少分的色界、无色界四大出现;色界无色界的四大特别精妙,它的本质有轻安乐,你一出定,这种色界、无色界的四大就会慢慢消失掉,又回到欲界的四大。)所以得到「定」的人要经常入定,久不入定身心照样还是粗重。(一入定,粗重会消失。)在定中就可以「转舍染浊身心,转得清净身心」这是「轻安」的业用。(「轻安」在没有得到「未到地定」之前是不会出现的。)
九、不放逸:即精进及无贪无瞋无痴三种善根,于所断恶,防令不生;于所修善,修令增长,而为体性。
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而为业用。
「不放逸」这个心所,要有四个心所作基础,第一要有精进的力量,对断恶修善要勇悍为性。其次还要有无贪、无瞋、无痴的心所的帮忙,内心当中的精进是没有贪着心的,是无瞋的,是无痴的,以这四个心所作基础,当这四个心所在内心活动时,对于要断的恶防令不生,对于要修的善修令增长,而为体性。
可以对治「放逸」,成就圆满一切世、出世间的善事,这就是「不放逸」的业用。
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菩提道上都是带业在修行,内心中多数以信心、惭愧心在支持,偶而有那么一下无贪、无瞋、无痴,但是多数都没有,长时间要不放逸不是那么容易的!故忏公说:依众靠众。
十、行舍:亦即精进及三善根,能令其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而为体性。
对治掉举,寂静而住,以为业用。
(此与五受中之舍不同,故名行舍。)
「行舍」亦是一个定相应的心所,不与散乱心出现。它的出现也要依止精进力和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的和合运转,使令我们内心在所缘境上达到三…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