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能)都具足,才能够构成「信」。(故知「信」也是不简单的。)
由斯对治不信实德能之恶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而为业用。
「信」,能对治我们的怀疑三宝实德能的恶心(疑根的恶心),使令我们爱乐证修世、出世间善,以为业用。
我们刚进入佛法,还没有入圣位之前,都是靠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一切的功德都是要仰赖信心才能够生起的。
现在的佛法,有些人比较注重学术的研究,学术研究的思想就是:什么事情都可以怀疑!把研究世间学问的这一套方法拿到佛法来,但是这样的态度刚好跟佛法相反,佛法强调「信解行证」,第一先相信,因为我们的见闻觉知有问题,我们只相信自己这个有问题的「见闻觉知」,但是三宝的功德,哪是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所能理解的?!比如「见」,凡夫眼识的「见」,一张纸就能把你遮住了,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们就不相信,不能有这种态度。「仰信」,祖师强调「老实」,经典看不懂,不能说这个经典讲错了!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见闻觉知来看三宝,经典看不懂,怎么办呢?「拜忏」,忏悔自己的罪障。(看不懂,不是「法」有问题,是我自己有罪障!)佛法的态度是:对三宝永远存着一种真实的信心!(不断的忏悔,不断的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一次一次的栽培,慢慢就懂了!所谓信解,慢慢就能够理解、修行、证入。)如果没有「信」心,永远都不能够进入到三宝的功德海,因此不要用怀疑的眼光来看佛法,「信」心,才是一切佛法的基础。
问答:
如果你对这个功德,你认为你不能成就,那你对这个法还是没有信心。比如:比如念阿弥陀佛能够往生,你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存在,一定能够救拔你,但是你不相信你能够往生,这就不构成信心。因为你不相信「能」(你能作到),你相信这个功德所加被的对象是某一种人,而你是业力凡夫,这个功德加被不到你,这样就不能够成信心。(这表示你对这个法门还是没有信心!)
「信心」的条件:你对于你所修的法门要实、德、能,深忍乐欲。实、德、
能三种条件都要同时存在。
「信」所对的对象一定必须是「三宝」。
※信心所的体性是决定善,总共十一个,前面四个心所(信、精进、惭、愧),刚开始要从这四个下手,这四个心所,是初学者在修学上必须先建立因果的法则,由深信因果,而启发的精进、惭、愧。进一步再无贪、无瞋、无痴,这三个心所就要有一点止观的力量了(内心有一种对治的力量),至于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这多少要有禅定的力量,此四心所要生起就比较不容易了。(不是散乱心能生起的,多数有一点禅定相应了。)
※「信」于大小乘稍有差别;「皈依佛」来说,小乘的佛是应化身。因为在阿含经里面没有明显讲到佛有法身、报身,因此在小乘的思想,所皈依的佛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一期应化的佛,那一期应化的佛是有老、病、死的,佛陀就灭度了。因此我们看阿含经,佛陀强调自依止、法依止,对于「皈依佛」,佛陀并不强调,因为佛陀入灭了,佛陀到无余依涅槃了。(无余依涅槃是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没有生灭相的。)像这样,你去忆念祂,念祂的名号,是不能感应道交的。大乘所皈依的佛,主要是皈依佛的法身、报身。(天台宗所说「 、本」二门的本门。)以天台宗的思想,佛陀的应化身是有老病死的,但是佛陀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所积功累德,所成就的清净的法身,和无量无边功德的报身,那是没有老病死的,所谓的「深信诸佛皆充满」,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到他力门的,尤其是净土门跟密宗,都是很强调「本尊相应」,以一个念阿弥陀佛的人,你一定要相信阿弥陀佛没有灭度,就是你都已无任何的见闻觉知到阿弥陀佛的存在,但是我们从大乘经典佛陀的圣教量,可以确定阿弥陀佛没有灭度,祂那无量功德的法身、报身是存在法界的,而且佛陀的法身是有明了性的,有明了性的境界就是可以感应道交的,念念跟弥陀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
所谓「正念分明」的正念,起码有三个心所要现前:一、信心要现前。二、愿力要现前。三、名号的身相要现前。佛号现前时,内心一定要相信这句名号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祂一定能够救拔你,而你对名号产生通身靠倒、
一心皈命。你这个信心的量没有生起,那这句名号就不能帮助你。佛号的功德对你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加持力,完全决定于我们的信心。
※临命终时的信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二、精进:于断恶修善事中,勇猛强悍,而为体性。
对治懈怠,成满善事,而为业用。
「精进」的对象有二:一、断恶。二、修善。在这两件事情的态度必须是勇猛强悍,任何逆境现前都不能障碍,这是「精进」的体性。
「精进」的心一生起,懈怠的心就消灭了,能够快速的(乃至一生当中)成就圆满的善事,因此精进就是能够使令我们快速的成就功德(业用)。
精进所对的两件事:一、就「断恶」来说;1.「已生恶令断」,修行人必须经常保持觉照的功夫,内心时时观照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到底有没有出现恶业,假如三业中有出现恶业,必须马上让它停下来,因为恶业的出现,表示它会引生未来痛苦的果报,如果不把它停下来,你一定要为现前的恶业付出痛苦的代价。断恶的态度是:在你的身口意里面已生的恶法,要赶快令不生。2.「未生恶令不生」,我们的内心是烦恼众生,有时在清净的环境里,身口意不出现恶法,但是不是永远如此,因此我们必须随时注意,尽量不要跟恶因缘接触。修行必须戒慎恐惧,不要太过于大胆。(烦恼没有断,它随时会活动的。)古人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未生的恶因缘要注意不要让它生起。
二、就「修善」来说:1.「未生善令生」,每个人的善根不一样,我的善根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看到别人的善根,我们都要随喜。这「随喜」的心,容易使令你没有生起的善根生起,为什么呢?先结个善缘。修行人最忌讳的是嫉妒心(不要认为别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想一想自己是起不了。)
------5A ○竟 * 5B ○起------
因此,对一切的善法随喜功德,先跟善法结个善缘,这个善法在我们的身心要出现就比较容易。2.「已生善令增长」,比如你已经能够打坐一个小时了,不要得少为足,得少为足容易障道。修行善法的态度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已生的善法要使令它相续的增长,透过「精进」,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成就功德。
三、惭:依于自身及法,生于尊贵增上,由斯崇尚敬重贤善,羞耻过恶而不敢为,以为体性。
别则对治无惭,通则息诸恶行,以为业用。
「惭」主要依止两种力量:一、自身增上。二、法增上。「自身增上」就是一种自我的期许,自我期许有二,一是必须思惟:我今得暇满人身(天道太乐,三恶道太苦,都难以修行),值遇佛法,故应珍惜自己,对于自我有所期许,故说「自身增上」。其次想更深一点,「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阿弥陀佛是大功德,祂是已成之佛,我虽是苦恼凡夫,但是我是未成之佛,从「佛性」的角度来说是无差别的,只要经过努力,我们是有成佛的可能的。(到此是自增上,以下法增上)思惟佛法的功德,知道佛法是黑暗中的明灯,我能值遇佛法,一定要尊崇佛法,随顺佛法而行,这是「法增上」。依止「自增上」「法增上」的一种尊贵的心,对于贤善能够崇尚敬重,羞耻自己身口意的过恶而不敢作,这是「惭」的体性。以「惭」的这种体性,能够对治「无惭」,通来说,能够息灭我们身口意的恶行,以为业用。
四、愧:依于世间他人,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由此羞耻过罪而不敢为,以为体性。
别则对治无愧,通亦息诸恶行,以为业用。
「愧」是依止世间增上,去思惟:我不能作错事,不能造身口意的恶业,因为我是一个出家人,或五戒优婆塞(夷),我若作错,世间人会讥嫌我,无量无边的鬼神都有神通,祂们也会诃责我的,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如来悉见,有这么多人看着我的身口意,我不能作错。基于「世间增上」,我不敢作错事。仰赖世间的讥嫌、诃厌,使令我增上,对于暴恶的事情能够轻视、抗拒。
「愧」心所一生起活动,能够消灭恶行,对治「无愧」,这是「愧」的业用。
仰光大师自称「常惭愧」僧,意思是内心经常保持惭和愧的心所在活动。
从缘起的角度来观察,一个有正见的佛教徒造恶业,和一般的世间人造恶业是不同的,世间人没有因果观念,他是尽情的造恶业,没有因果的观念,因
此他造恶业时内心没有惭也没有愧的心所活动,造完恶业内心也没有任何感觉。但是佛教徒多少有因果观念,有时候控制不住也造恶业,但是他造恶业时,内心是有惭愧的,惭愧一活动能息诸恶行,以为业用。也就是它能够把你身口意恶业的势力,消灭掉一大部份,这就是我们看因果得果报时,有坚固和不坚固的差别。(比如有的人业障特别坚固,作什么都没有用;而有的人业障就不是很坚固,这个差别就在于因地里面有没有惭愧心。)最好的惭愧心是在「方便时」,也就是造罪之前,要造罪时马上起惭愧心。其次是「根本时」,也就是正造恶业时,惭愧心生起活动了,念念间把恶的势力削薄了。第三等人是「已成时」,恶业已经造完了,才生起惭愧心。若在这三种时都没有惭愧心生起,在「南山律」中说这是「定业」,很难转变,得果报时就无法转变了,像这种果报就特别坚固。因此「律」上说: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这个业就要小心了!故知惭愧是断恶的指标,以深信因果为基础,依止「正见」而来。
五、无贪:依三有及三有资具,无所染着,而为体…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