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P11

  ..續本文上一頁德、能)都具足,才能夠構成「信」。(故知「信」也是不簡單的。)

  由斯對治不信實德能之惡心,愛樂證修世出世善,而爲業用。

  「信」,能對治我們的懷疑叁寶實德能的惡心(疑根的惡心),使令我們愛樂證修世、出世間善,以爲業用。

  我們剛進入佛法,還沒有入聖位之前,都是靠信心,所謂「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的功德都是要仰賴信心才能夠生起的。

  現在的佛法,有些人比較注重學術的研究,學術研究的思想就是:什麼事情都可以懷疑!把研究世間學問的這一套方法拿到佛法來,但是這樣的態度剛好跟佛法相反,佛法強調「信解行證」,第一先相信,因爲我們的見聞覺知有問題,我們只相信自己這個有問題的「見聞覺知」,但是叁寶的功德,哪是我們凡夫的見聞覺知所能理解的?!比如「見」,凡夫眼識的「見」,一張紙就能把你遮住了,但是我們不能說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們就不相信,不能有這種態度。「仰信」,祖師強調「老實」,經典看不懂,不能說這個經典講錯了!我們不要用自己的見聞覺知來看叁寶,經典看不懂,怎麼辦呢?「拜忏」,忏悔自己的罪障。(看不懂,不是「法」有問題,是我自己有罪障!)佛法的態度是:對叁寶永遠存著一種真實的信心!(不斷的忏悔,不斷的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一次一次的栽培,慢慢就懂了!所謂信解,慢慢就能夠理解、修行、證入。)如果沒有「信」心,永遠都不能夠進入到叁寶的功德海,因此不要用懷疑的眼光來看佛法,「信」心,才是一切佛法的基礎。

  問答:

  如果你對這個功德,你認爲你不能成就,那你對這個法還是沒有信心。比如:比如念阿彌陀佛能夠往生,你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存在,一定能夠救拔你,但是你不相信你能夠往生,這就不構成信心。因爲你不相信「能」(你能作到),你相信這個功德所加被的對象是某一種人,而你是業力凡夫,這個功德加被不到你,這樣就不能夠成信心。(這表示你對這個法門還是沒有信心!)

  「信心」的條件:你對于你所修的法門要實、德、能,深忍樂欲。實、德、

  能叁種條件都要同時存在。

  「信」所對的對象一定必須是「叁寶」。

  ※信心所的體性是決定善,總共十一個,前面四個心所(信、精進、慚、愧),剛開始要從這四個下手,這四個心所,是初學者在修學上必須先建立因果的法則,由深信因果,而啓發的精進、慚、愧。進一步再無貪、無瞋、無癡,這叁個心所就要有一點止觀的力量了(內心有一種對治的力量),至于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這多少要有禅定的力量,此四心所要生起就比較不容易了。(不是散亂心能生起的,多數有一點禅定相應了。)

  ※「信」于大小乘稍有差別;「皈依佛」來說,小乘的佛是應化身。因爲在阿含經裏面沒有明顯講到佛有法身、報身,因此在小乘的思想,所皈依的佛就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那一期應化的佛,那一期應化的佛是有老、病、死的,佛陀就滅度了。因此我們看阿含經,佛陀強調自依止、法依止,對于「皈依佛」,佛陀並不強調,因爲佛陀入滅了,佛陀到無余依涅槃了。(無余依涅槃是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沒有生滅相的。)像這樣,你去憶念祂,念祂的名號,是不能感應道交的。大乘所皈依的佛,主要是皈依佛的法身、報身。(天臺宗所說「 、本」二門的本門。)以天臺宗的思想,佛陀的應化身是有老病死的,但是佛陀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所積功累德,所成就的清淨的法身,和無量無邊功德的報身,那是沒有老病死的,所謂的「深信諸佛皆充滿」,在大乘佛法裏面,講到他力門的,尤其是淨土門跟密宗,都是很強調「本尊相應」,以一個念阿彌陀佛的人,你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沒有滅度,就是你都已無任何的見聞覺知到阿彌陀佛的存在,但是我們從大乘經典佛陀的聖教量,可以確定阿彌陀佛沒有滅度,祂那無量功德的法身、報身是存在法界的,而且佛陀的法身是有明了性的,有明了性的境界就是可以感應道交的,念念跟彌陀的大悲願力感應道交。

  所謂「正念分明」的正念,起碼有叁個心所要現前:一、信心要現前。二、願力要現前。叁、名號的身相要現前。佛號現前時,內心一定要相信這句名號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祂一定能夠救拔你,而你對名號産生通身靠倒、

  一心皈命。你這個信心的量沒有生起,那這句名號就不能幫助你。佛號的功德對你到底能産生多大的加持力,完全決定于我們的信心。

  ※臨命終時的信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二、精進:于斷惡修善事中,勇猛強悍,而爲體性。

  對治懈怠,成滿善事,而爲業用。

  「精進」的對象有二:一、斷惡。二、修善。在這兩件事情的態度必須是勇猛強悍,任何逆境現前都不能障礙,這是「精進」的體性。

  「精進」的心一生起,懈怠的心就消滅了,能夠快速的(乃至一生當中)成就圓滿的善事,因此精進就是能夠使令我們快速的成就功德(業用)。

  精進所對的兩件事:一、就「斷惡」來說;1.「已生惡令斷」,修行人必須經常保持覺照的功夫,內心時時觀照自己的身業、口業、意業到底有沒有出現惡業,假如叁業中有出現惡業,必須馬上讓它停下來,因爲惡業的出現,表示它會引生未來痛苦的果報,如果不把它停下來,你一定要爲現前的惡業付出痛苦的代價。斷惡的態度是:在你的身口意裏面已生的惡法,要趕快令不生。2.「未生惡令不生」,我們的內心是煩惱衆生,有時在清淨的環境裏,身口意不出現惡法,但是不是永遠如此,因此我們必須隨時注意,盡量不要跟惡因緣接觸。修行必須戒慎恐懼,不要太過于大膽。(煩惱沒有斷,它隨時會活動的。)古人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所以未生的惡因緣要注意不要讓它生起。

  二、就「修善」來說:1.「未生善令生」,每個人的善根不一樣,我的善根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看到別人的善根,我們都要隨喜。這「隨喜」的心,容易使令你沒有生起的善根生起,爲什麼呢?先結個善緣。修行人最忌諱的是嫉妒心(不要認爲別人沒有什麼了不起,想一想自己是起不了。)

  ------5A ○竟 * 5B ○起------

  因此,對一切的善法隨喜功德,先跟善法結個善緣,這個善法在我們的身心要出現就比較容易。2.「已生善令增長」,比如你已經能夠打坐一個小時了,不要得少爲足,得少爲足容易障道。修行善法的態度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已生的善法要使令它相續的增長,透過「精進」,才能在很短的時間裏成就功德。

  叁、慚:依于自身及法,生于尊貴增上,由斯崇尚敬重賢善,羞恥過惡而不敢爲,以爲體性。

  別則對治無慚,通則息諸惡行,以爲業用。

  「慚」主要依止兩種力量:一、自身增上。二、法增上。「自身增上」就是一種自我的期許,自我期許有二,一是必須思惟:我今得暇滿人身(天道太樂,叁惡道太苦,都難以修行),值遇佛法,故應珍惜自己,對于自我有所期許,故說「自身增上」。其次想更深一點,「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阿彌陀佛是大功德,祂是已成之佛,我雖是苦惱凡夫,但是我是未成之佛,從「佛性」的角度來說是無差別的,只要經過努力,我們是有成佛的可能的。(到此是自增上,以下法增上)思惟佛法的功德,知道佛法是黑暗中的明燈,我能值遇佛法,一定要尊崇佛法,隨順佛法而行,這是「法增上」。依止「自增上」「法增上」的一種尊貴的心,對于賢善能夠崇尚敬重,羞恥自己身口意的過惡而不敢作,這是「慚」的體性。以「慚」的這種體性,能夠對治「無慚」,通來說,能夠息滅我們身口意的惡行,以爲業用。

  四、愧:依于世間他人,诃厭增上,輕拒暴惡由此羞恥過罪而不敢爲,以爲體性。

  別則對治無愧,通亦息諸惡行,以爲業用。

  「愧」是依止世間增上,去思惟:我不能作錯事,不能造身口意的惡業,因爲我是一個出家人,或五戒優婆塞(夷),我若作錯,世間人會譏嫌我,無量無邊的鬼神都有神通,祂們也會诃責我的,我們的起心動念,如來悉知,如來悉見,有這麼多人看著我的身口意,我不能作錯。基于「世間增上」,我不敢作錯事。仰賴世間的譏嫌、诃厭,使令我增上,對于暴惡的事情能夠輕視、抗拒。

  「愧」心所一生起活動,能夠消滅惡行,對治「無愧」,這是「愧」的業用。

  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意思是內心經常保持慚和愧的心所在活動。

  從緣起的角度來觀察,一個有正見的佛教徒造惡業,和一般的世間人造惡業是不同的,世間人沒有因果觀念,他是盡情的造惡業,沒有因果的觀念,因

  此他造惡業時內心沒有慚也沒有愧的心所活動,造完惡業內心也沒有任何感覺。但是佛教徒多少有因果觀念,有時候控製不住也造惡業,但是他造惡業時,內心是有慚愧的,慚愧一活動能息諸惡行,以爲業用。也就是它能夠把你身口意惡業的勢力,消滅掉一大部份,這就是我們看因果得果報時,有堅固和不堅固的差別。(比如有的人業障特別堅固,作什麼都沒有用;而有的人業障就不是很堅固,這個差別就在于因地裏面有沒有慚愧心。)最好的慚愧心是在「方便時」,也就是造罪之前,要造罪時馬上起慚愧心。其次是「根本時」,也就是正造惡業時,慚愧心生起活動了,念念間把惡的勢力削薄了。第叁等人是「已成時」,惡業已經造完了,才生起慚愧心。若在這叁種時都沒有慚愧心生起,在「南山律」中說這是「定業」,很難轉變,得果報時就無法轉變了,像這種果報就特別堅固。因此「律」上說:數數現行都無慚愧,這個業就要小心了!故知慚愧是斷惡的指標,以深信因果爲基礎,依止「正見」而來。

  五、無貪:依叁有及叁有資具,無所染著,而爲體…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佛第18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