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怎么一修行,所有的病痛反而都出现了?)假若对因果没有「胜解」,那就很容易退信了!如果我们有经过佛法的学习,就明白我现在的痛苦并不是由现在的善业所引生的,那是我过去的恶业所引生,抱持着「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的心情就好了,我今生所栽培的善业,果报应该是在来世,来世一定会因为我这样的修持,
而得到广大的可乐果报。内心有「胜解」时,当你净除罪障、积聚资粮时,再大的逆境现前,内心都不会动摇,「因果」道理的理解坚定的支持着你走下去。当然,没有人能看到「因果」,但是从佛陀的圣教量去得到「胜解」,有「胜解」就能支持我们在一切风浪逆境现前时,继续在菩提道上走下去。「胜解」对凡夫而言太重要了,没有一个人看到诸法的真相,但是支持我们修行的就靠「胜解」。在《摄大乘论》里,把凡夫跟圣人之间安排了一个结尾——胜解行地。未达「胜解」的学人很容易进进退退,但是一入「胜解行地」,虽是一个凡夫,再大的逆境考验也不退转,因为内心对真理有「胜解」。
「胜解」,透过对佛陀的圣教量长时的听闻思惟,而产生的坚定理解。
三、念:于过去曾习之境,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
定之所依,而为业用。
「念」心所,所对的境界是「曾习境」。你曾经学习过的境界,才能成为「念」的所缘境;不曾学习过的,「念」心所不能活动。(比如:念佛、持咒等你曾经学习过的。)在你过去曾经学习过的境界→明审记忆不忘,一次又一次去忆念所缘境。心里所缘,数数去忆念,这就是「念」。这样的「念」,它的作用就是——定之所依。能够使我们成就禅定。(念力薄弱的害处,任何功德都打折扣,大部分的精神都被妄想折损掉了。)
今天不收摄我们的念头,今生就很难成就功德。
一句弥陀念诵听,念念相继念念佛。
四、三摩地:此翻为定。
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而为体性。
智依此生,而为业用。
三摩地——定。心一境性。是「念」心所的功德,由「念」加强而后得到「定」。在「所观境」(不是散乱的境界),或者是佛号,或者是出入息,在这个「所观境」,使令内心专住在所缘境上而不流散,这就是「定」的体性。这种专注寂静容易引生「智慧」。禅定能引生智慧是当增上缘。宗大师喻:墙上的风景画,好比是诸法实相。我们在黑暗中(无明)当然看不到墙上的画,必须要
有蜡烛之光明才能看见(光明表智慧)。但是有了光明,风一吹,光明会晃动也是看不清楚。那么这时需要有一个屏障把风遮住,使令光明能够稳定,而能看见诸法实相。屏风喻如禅定,有禅定,智慧才能依此而生,有了智慧则能见诸法实相。「禅定」是智慧的增上缘,因为寂静的状态,对于我们观察诸法实相有帮助。
五、慧:于所观境,简别决择,而为体性。
断疑,而为业用。
「慧」心所的活动跟「三摩地」一样,都不是散乱的境界,是「所观境」现前的境界。「禅定」对于所观境,只能够一种专注的无分别住,(是一种无分别的状态)。但是「慧」它能够简别决择(就是区别,是善、是恶、可以作、不可以作等等的区别),作了恶业会引生不可乐果报,善业会引生可乐果报,这样的一个简别,一个决择(决择就是判断)。
「定」对于所观境没有区别判断的能力,它只能一味的专注不散而已。但是「慧」它能对所观境加以区别加以判断,因此安立为「慧」。
「慧」能够使令我们心中的疑惑断除,生起信心。所以信心要以「智慧」作基础,所谓「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也!
※「禅定」(止)是让内心于所观境专注不散,但是这时候内心是一种无分别的状态,此状态中内心寂静的力量,能够暂时把烦恼的活动都停下来(如石压草),但是心中的颠倒原封不动,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都被禅定给压住了。此时要破除颠倒还要靠「智慧」,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所以「定」和「慧」要等持,「定」能够引生「慧」,而「慧」能保护「定」,此两者是互相有帮助的。
以上是「别境」五心所,因为它们是各别在境界里活动。「别境」心所也是通于善、恶,它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与烦恼相应就是恶,与善心所相应就是善。
问答:
「别境五者」从哪一个为下手处?
以「欲」为下手处,首先要有目标。比如:没有目标的人,「作意」时到底要「作意」向哪个方向呢?这也是我们修行为什么要发「菩提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修行人首要先把目标确定下来。我修行的目的是为什么?——要上求佛道,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有这样的希望以后,你才能够生起「作意」,既然有这样的目标,我就必须尽量使这一念心安住在三宝的境界中,安住在一切苦恼众生的身上,所以说,「作意」会带动很多的业力,但是「作意」还跟目标有关,也就是说,你要先有一个「善法欲」,虽然不能马上作到,但是心中要先有这样的「欲」。
三摩地翻为「定」。说「止」是约因地,「三摩地」是果地的功德。三摩地已经是一种等持的状态,它明静不动,平等持心,于一境转。(内心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
「遍行」和「别境」的性质都是通善、通恶的。这以下的十一个心所体性都是「善」的,决定是善的。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
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在我们内心的活动当中,这十一个心所都是属于善良的心所。
解: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
善的心所在我们心中一活动有两个好处:一、此世的顺益:它能使令我们今生随顺如意,对我们的生命有利益(指花报)。二、他世顺益:内心经常生起十一个善的心所,对来生的生命也有顺益。它的体性是决定的,决定的「善」。意即:这十一个善的心所在内心活动得越多,此世、他世的顺益就越大。
一、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
对治不信,乐求善法,而为业用。
「信」在唯识的定义,对着三种情况:一、实,对三宝的真实功德的存在性。二、德,认为三宝不但存在,而且具足大功德。三、能,相信自己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不是只有佛才有,在经论里面所说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只要经过努力,都可以成就。「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内心与清静相应,没有任何虚假,很真实清净的一种状态,此时所表现出来的「深忍乐欲」,是真实清净的,这个安立为「信」。
「信」能对治我们的「疑」和「不信」,有信心以后就会主动去追求善法,因为这个善法是真实的,是有功德的,而且是我能够作到的,这时就会乐求善法而为业用。
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其为实有,而随顺忍可。
「实」对于诸法真实的事相(因果的事相),如:持五戒、十善得人天果报,修四谛十二因缘得二乘果报,修六波罗蜜成就佛菩萨的功德,这些都是因果的事相。或者是二空的理体,二空空性的道理,对于这种事相和道理都能深信它是存在的,随顺忍可这些诸法实事理中。相信诸法、三宝的存在这件事是很重要的,以净土宗为例:净土宗是一个强调「他力门」果地教,阿弥陀佛把无量无边的功德摄持在这个名号当中,名以召德,阿弥陀佛的功德太大了,我们没办法去观想,阿弥陀佛的方便力,把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摄持在「阿弥陀佛」四个字的名号里边,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跟佛号一接触时,「集众生心
投大觉海」,我们这一念心就能生起很多的功德。古德说: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万德洪名在我们的散乱杂染心运转的时候,乱心不得不佛,它能够把我们杂乱杂染的心转成清净。像这样的功德要生起,你一定要相信这个名号的功德是真实的。(藏传佛教有一个本尊相应法,看你跟哪一个本尊有缘,先在头上顶一花蔓,然后丢下去,看花蔓落在哪一位本尊上,就表示你与这本尊有缘。然后你就修祂的法,念祂的名号,修祂的法门,修本尊相应法,你必须观想,观想本尊现前,它放光照射你的心,最后你这一念心和本尊和合为一。西藏上师强调:最重要的是你的本尊要现前,本尊现前就是你能观成功本尊的相貌。重要的观念:上师的现前,不在于你观想祂是不是很清楚,而在于你认为你观想的这个东西就是上师的化身。(比如你只能观想到一道白光)。诸佛菩萨是法身,可以以一切法为身。基于这层意义,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在念佛时,要相信这个名号就是弥陀的化身,祂的本质就是阿弥陀佛。故知阿弥陀佛的名号对我们有多少功德,这跟我们的信心是有关系的。)
复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而生喜乐。
「德」,前面是深信它是实有,这里是生起喜乐的心。假设你只承认佛陀有大功德,但是跟我没有关系,在你的内心当中,你不觉得这个功德对你有什么重要性,那么这样也不构成信心,不构成皈依。亦即:第二个,你对这样的功德有欢喜心,对自己来说太重要了!「信我是业力凡夫,决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脱生死。」(我在三界当中是生死凡夫,没有出离之缘,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我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阿弥陀佛决定能够救拔我。)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对我太重要了,是我唯一的出路!像这样就是「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而生喜乐。」对于这样的功德有一种好乐心。
又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其有力,能德乐果,能成圣道,而起希望之欲。
「能」,内心当中相信自己能够成就,有一种希望成就,一切世间的善法,出世间的善法,相信这一切的善法都有广大的功德力,能够得到世间的乐果,也能够得到出世的圣道。自己也相信自己能够成就,希望成就,这就是「能」。
这三个条件(实、…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