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P10

  ..續本文上一頁是怎麼一修行,所有的病痛反而都出現了?)假若對因果沒有「勝解」,那就很容易退信了!如果我們有經過佛法的學習,就明白我現在的痛苦並不是由現在的善業所引生的,那是我過去的惡業所引生,抱持著「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的心情就好了,我今生所栽培的善業,果報應該是在來世,來世一定會因爲我這樣的修持,

  而得到廣大的可樂果報。內心有「勝解」時,當你淨除罪障、積聚資糧時,再大的逆境現前,內心都不會動搖,「因果」道理的理解堅定的支持著你走下去。當然,沒有人能看到「因果」,但是從佛陀的聖教量去得到「勝解」,有「勝解」就能支持我們在一切風浪逆境現前時,繼續在菩提道上走下去。「勝解」對凡夫而言太重要了,沒有一個人看到諸法的真相,但是支持我們修行的就靠「勝解」。在《攝大乘論》裏,把凡夫跟聖人之間安排了一個結尾——勝解行地。未達「勝解」的學人很容易進進退退,但是一入「勝解行地」,雖是一個凡夫,再大的逆境考驗也不退轉,因爲內心對真理有「勝解」。

  「勝解」,透過對佛陀的聖教量長時的聽聞思惟,而産生的堅定理解。

  叁、念:于過去曾習之境,令心明審記憶不忘,而爲體性

  定之所依,而爲業用。

  「念」心所,所對的境界是「曾習境」。你曾經學習過的境界,才能成爲「念」的所緣境;不曾學習過的,「念」心所不能活動。(比如:念佛、持咒等你曾經學習過的。)在你過去曾經學習過的境界→明審記憶不忘,一次又一次去憶念所緣境。心裏所緣,數數去憶念,這就是「念」。這樣的「念」,它的作用就是——定之所依。能夠使我們成就禅定。(念力薄弱的害處,任何功德都打折扣,大部分的精神都被妄想折損掉了。)

  今天不收攝我們的念頭,今生就很難成就功德。

  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念相繼念念佛。

  四、叁摩地:此翻爲定。

  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而爲體性。

  智依此生,而爲業用。

  叁摩地——定。心一境性。是「念」心所的功德,由「念」加強而後得到「定」。在「所觀境」(不是散亂的境界),或者是佛號,或者是出入息,在這個「所觀境」,使令內心專住在所緣境上而不流散,這就是「定」的體性。這種專注寂靜容易引生「智慧」。禅定能引生智慧是當增上緣。宗大師喻:牆上的風景畫,好比是諸法實相。我們在黑暗中(無明)當然看不到牆上的畫,必須要

  有蠟燭之光明才能看見(光明表智慧)。但是有了光明,風一吹,光明會晃動也是看不清楚。那麼這時需要有一個屏障把風遮住,使令光明能夠穩定,而能看見諸法實相。屏風喻如禅定,有禅定,智慧才能依此而生,有了智慧則能見諸法實相。「禅定」是智慧的增上緣,因爲寂靜的狀態,對于我們觀察諸法實相有幫助。

  五、慧:于所觀境,簡別決擇,而爲體性。

  斷疑,而爲業用。

  「慧」心所的活動跟「叁摩地」一樣,都不是散亂的境界,是「所觀境」現前的境界。「禅定」對于所觀境,只能夠一種專注的無分別住,(是一種無分別的狀態)。但是「慧」它能夠簡別決擇(就是區別,是善、是惡、可以作、不可以作等等的區別),作了惡業會引生不可樂果報,善業會引生可樂果報,這樣的一個簡別,一個決擇(決擇就是判斷)。

  「定」對于所觀境沒有區別判斷的能力,它只能一味的專注不散而已。但是「慧」它能對所觀境加以區別加以判斷,因此安立爲「慧」。

  「慧」能夠使令我們心中的疑惑斷除,生起信心。所以信心要以「智慧」作基礎,所謂「聞經達理,斷疑生信」也!

  ※「禅定」(止)是讓內心于所觀境專注不散,但是這時候內心是一種無分別的狀態,此狀態中內心寂靜的力量,能夠暫時把煩惱的活動都停下來(如石壓草),但是心中的顛倒原封不動,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都被禅定給壓住了。此時要破除顛倒還要靠「智慧」,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智慧,所以「定」和「慧」要等持,「定」能夠引生「慧」,而「慧」能保護「定」,此兩者是互相有幫助的。

  以上是「別境」五心所,因爲它們是各別在境界裏活動。「別境」心所也是通于善、惡,它不決定是善,也不決定是惡,與煩惱相應就是惡,與善心所相應就是善。

  問答:

  「別境五者」從哪一個爲下手處?

  以「欲」爲下手處,首先要有目標。比如:沒有目標的人,「作意」時到底要「作意」向哪個方向呢?這也是我們修行爲什麼要發「菩提心」(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修行人首要先把目標確定下來。我修行的目的是爲什麼?——要上求佛道,要利益一切有情衆生。有這樣的希望以後,你才能夠生起「作意」,既然有這樣的目標,我就必須盡量使這一念心安住在叁寶的境界中,安住在一切苦惱衆生的身上,所以說,「作意」會帶動很多的業力,但是「作意」還跟目標有關,也就是說,你要先有一個「善法欲」,雖然不能馬上作到,但是心中要先有這樣的「欲」。

  叁摩地翻爲「定」。說「止」是約因地,「叁摩地」是果地的功德。叁摩地已經是一種等持的狀態,它明靜不動,平等持心,于一境轉。(內心明了而寂靜,寂靜而明了。)

  

  「遍行」和「別境」的性質都是通善、通惡的。這以下的十一個心所體性都是「善」的,決定是善的。

  叁、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叁、慚。四、愧。五、無貪。六、無瞋。

  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在我們內心的活動當中,這十一個心所都是屬于善良的心所。

  解:能爲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爲善。

  善的心所在我們心中一活動有兩個好處:一、此世的順益:它能使令我們今生隨順如意,對我們的生命有利益(指花報)。二、他世順益:內心經常生起十一個善的心所,對來生的生命也有順益。它的體性是決定的,決定的「善」。意即:這十一個善的心所在內心活動得越多,此世、他世的順益就越大。

  一、信: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而爲體性。

  對治不信,樂求善法,而爲業用。

  「信」在唯識的定義,對著叁種情況:一、實,對叁寶的真實功德的存在性。二、德,認爲叁寶不但存在,而且具足大功德。叁、能,相信自己能夠成就。叁寶的功德不是只有佛才有,在經論裏面所說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只要經過努力,都可以成就。「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內心與清靜相應,沒有任何虛假,很真實清淨的一種狀態,此時所表現出來的「深忍樂欲」,是真實清淨的,這個安立爲「信」。

  「信」能對治我們的「疑」和「不信」,有信心以後就會主動去追求善法,因爲這個善法是真實的,是有功德的,而且是我能夠作到的,這時就會樂求善法而爲業用。

  謂于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其爲實有,而隨順忍可。

  「實」對于諸法真實的事相(因果的事相),如:持五戒、十善得人天果報,修四谛十二因緣得二乘果報,修六波羅蜜成就佛菩薩的功德,這些都是因果的事相。或者是二空的理體,二空空性的道理,對于這種事相和道理都能深信它是存在的,隨順忍可這些諸法實事理中。相信諸法、叁寶的存在這件事是很重要的,以淨土宗爲例:淨土宗是一個強調「他力門」果地教,阿彌陀佛把無量無邊的功德攝持在這個名號當中,名以召德,阿彌陀佛的功德太大了,我們沒辦法去觀想,阿彌陀佛的方便力,把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攝持在「阿彌陀佛」四個字的名號裏邊,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一接觸時,「集衆生心

  投大覺海」,我們這一念心就能生起很多的功德。古德說: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萬德洪名在我們的散亂雜染心運轉的時候,亂心不得不佛,它能夠把我們雜亂雜染的心轉成清淨。像這樣的功德要生起,你一定要相信這個名號的功德是真實的。(藏傳佛教有一個本尊相應法,看你跟哪一個本尊有緣,先在頭上頂一花蔓,然後丟下去,看花蔓落在哪一位本尊上,就表示你與這本尊有緣。然後你就修祂的法,念祂的名號,修祂的法門,修本尊相應法,你必須觀想,觀想本尊現前,它放光照射你的心,最後你這一念心和本尊和合爲一。西藏上師強調:最重要的是你的本尊要現前,本尊現前就是你能觀成功本尊的相貌。重要的觀念:上師的現前,不在于你觀想祂是不是很清楚,而在于你認爲你觀想的這個東西就是上師的化身。(比如你只能觀想到一道白光)。諸佛菩薩是法身,可以以一切法爲身。基于這層意義,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在念佛時,要相信這個名號就是彌陀的化身,祂的本質就是阿彌陀佛。故知阿彌陀佛的名號對我們有多少功德,這跟我們的信心是有關系的。)

  複于叁寶真淨德中,深信而生喜樂。

  「德」,前面是深信它是實有,這裏是生起喜樂的心。假設你只承認佛陀有大功德,但是跟我沒有關系,在你的內心當中,你不覺得這個功德對你有什麼重要性,那麼這樣也不構成信心,不構成皈依。亦即:第二個,你對這樣的功德有歡喜心,對自己來說太重要了!「信我是業力凡夫,決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脫生死。」(我在叁界當中是生死凡夫,沒有出離之緣,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我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阿彌陀佛決定能夠救拔我。)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對我太重要了,是我唯一的出路!像這樣就是「于叁寶真淨德中,深信而生喜樂。」對于這樣的功德有一種好樂心。

  又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其有力,能德樂果,能成聖道,而起希望之欲。

  「能」,內心當中相信自己能夠成就,有一種希望成就,一切世間的善法,出世間的善法,相信這一切的善法都有廣大的功德力,能夠得到世間的樂果,也能夠得到出世的聖道。自己也相信自己能夠成就,希望成就,這就是「能」。

  這叁個條件(實、…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佛第18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