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P13

  ..续本文上一页种境界: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平等」:心于所缘能够平等安住。而心的平等就是不昏沉也不掉举,也就是内心明静而住。「正直」:「平等」的状态要相续安住。前一念冥静而住,下一念也是明静而住,中间没有任何的邪曲,没有任何妄想出现,这种状态要有相续性,不是短时间的。「无功而住」:前面的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它必须是「任运现前,不假作意」。具足这三种条件就是「行舍」。

  十一、不害: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即以无瞋,而为体性。

  能对治害,悲伤怜愍,以为业用。

  「不害」是指对一切有情众生,不管是有事没事,不要对它们有任何的侵损逼恼,身、口、意三业都不要有任何的侵损逼恼。这是「不害」的体性。

  能对治「害」,悲伤怜愍,是它的业用。

  无瞋名慈,不害名悲,与乐拔苦,度生胜用。故体虽一,约用分二。

  三善根是「慈」,「慈」是与乐;我经常想给予众生种种的方便,随时想要帮助众生。(给众生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但是不害又叫「悲」,(与「慈」不同),「悲」是拔苦;我尽量不给众生苦恼,身、口、意经常注意不要恼害众生,这是「悲」。「与乐」和「拔苦」是大乘度化众生最重要的,给众生的第

  一是「拔苦」,最起码也不能增加众生的痛苦,其次是给众生种种的方便,种种的快乐,这是度化众生最殊胜的作用,体性是一个,但是「百法」认为这样的作用太重要了,因此约「作用」就把它分为二个。(无瞋﹙慈﹚、不害﹙悲﹚)

  

  ※修行人修四禅波罗蜜(小止观),有些人的修行,从粗重的散乱心,到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帆风顺,什么事都没有,身体也无病,鬼神也不干扰他,自然而然一路修上去。可是有些人就不是如此了,风风雨雨,什么情况都出现了。这不是谁安排的,是跟「因地」有关系,(以世尊成道降魔之公案观察),这世间上都是因果法,在因地上不要轻易去刺激人家,这会障碍自己的修行。

  不能帮助别人的话,起码也不要干扰别人。(修行比较没有障碍,或临终时也较没有障碍。)

  《智度论》: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

  好时:美好时光。一、善得人身。二、生于胜处。

  一、人的果报很重要。二、生于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更重要。若失好时,则死生流转不相值。

  善心所十一个生起次第概说:

  十一个心所的生起分成三个次第:第一个次第是:信、精、进、惭、愧。第二个次第是:无贪、无瞋、无痴。第三个次第: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我们在无明妄想当中,由于过去的善根,今生跟佛法接触时,第一个出现的善根就是「信」,也就是在无明妄想中出现了一念的信心。这个「信心」的本质,最主要的就是:深信因果。生命的本质是由「业力」而有。对宇宙人生因果的法则,生起了清净的信心,由这一念「信心」的支持,我们会皈依三宝,在这无量业力的洪流当中,我们没有依靠,只有皈依三宝,我们相信三宝决定有救拔我们的大势力。这是初入佛门的人的「信心」,这个「信心」包括:深信因果和皈依三宝。

  我们会相续的在三宝境界中勇猛「精进」,精进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再进一步去受持戒法,由戒法的摄持,内心产生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惭愧心」,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没有学佛的人内心是没有标准的,只要我快乐就好!但是受了戒以后,内心是有惭、有愧的,会尊重善法,排拒恶法。此时就是有「惭愧」。由「惭愧」的摄持,身口意的恶业会慢慢降低下来,能够断恶,也能够修善。断恶修善内心所依止的心所就是:信、精进、惭愧。这就是修学佛教的第一步(第一个次第)。

  进一步由惭愧心的加强,我们对于「善法」的追求会更深入,对于「恶法」的调伏也会更深入。此时就进入到第二个次第,无贪、无瞋、无痴。(般若波罗蜜)。「信」所依止的智慧,是世俗谛的智慧(相信因果),那是一种「有相」境界的活动,皈依三宝,三宝在哪里呢?「佛像」就是三宝,看不到佛像就忘了三宝。经典就是「法」,颂经就叫皈依法,一离开了经典,内心还是苦恼的。而「僧」是在僧团。内心都是向外攀缘,在有相的境界里面分别、攀缘,虽然身、口二业由惭愧的心摄持,能够减少恶业,但是内心与境界接触时的波动是不能停下来的。

  「无痴」是学习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谛,此时的「智慧」是见到了第一义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时我们会看到内心深处,从表面内心的波动,这个依止无明的境界,以圣教量的指导,会慢慢回光返照,看到内心深处那一念清净心,那是无我、无我所,无贪、瞋、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由空性的智慧,我们也可以把贪瞋的烦恼调伏下来,这也是修止观,而此时所皈依的三宝就不是外相的三宝而已,皈依外相的三宝,但是更皈依内心的三宝,把心带回家,此时内心有一个「家」了。面对境界现前可以马上止观,烦恼就停下来了,这是第二个次第:无贪、无瞋、无痴。从前面惭愧的「戒」波罗蜜,进步到止观的力量。三善根的止观是能经常作定课,但是心还是散乱的。虽然有时候可以入无相行,有时候心又是有相行,但是心还是散乱的境界,完全只是闻、思的智慧。

  第三个次第:我们会进一步息诸外缘加行,把这一念散乱的心,以一句佛号

  的摄持,「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把散乱心慢慢收摄回来,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乃至到初禅,此时内心有禅定的力量,就出现「轻安」。(身心有殊胜的三昧乐)「轻安」乐一出现,对佛法的信心是不得了的,三宝是大功德的境界,信心是更加强胜了。有了「轻安」我们也不容易放逸了,「行舍」可以任运的生起(正念可以任运现前),到最后是「不害」,慈悲心的生起,内心调柔了,这时的「智慧」是修慧,般若波罗蜜的空性智慧有禅定的摄持,突然间可以一念的相应,「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而把无始的我执和法执破坏掉,入「无生法忍」。(以上是我们修学这十一个善心所的次第,这十一个次第的总相都不离开皈依三宝。最初从外相外宝开始,然后到内心的三宝,最后一念相应而知;能皈依的心,跟所皈依的三宝是不二的,这就入法性。)

  心所法第四类: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此六心所都是根本烦恼。)

  解:烦燥扰动,恼害身心,故名烦恼。

  烦恼的体性:烦恼一出现时,不管是贪、是瞋、或慢等,在我们内心出现时,它的体性是「烦燥扰动」的,它不是寂静的状态,它不随顺涅槃的。这种烦燥扰动它所产生的作用就是「恼害身心」,本来内心是平静的,但是跟境界一接触,各种烦恼就现前,就把内心寂静的功德破坏了,恼害我们现世的身心,也恼害我们来世的身心。因为烦恼的活动,使令我们到苦恼的法界去得果报。烦恼的体性是内心烦燥扰动,而由于烦燥扰动以致恼害身心,依止这个作用产生现生、来生的苦恼与果报。

  公案:禅宗二祖、初祖。「弟子心不安」。觅心了不可得!

  「弟子心不安」,不学习佛法,会认为我的心不安是因为外境而来,外面的人,外面的境,所以我心不安。但是从此公案我们知道;弟子心不安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烦恼。若像二祖之回光返照,从粗重的烦恼照到内心的深处,从很深很深的心识,觅心了不可得,从空性里了知烦恼不安的心了不可得,烦恼因此而停歇下来。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唯识学对于烦恼有一专有名称:烦恼障。烦恼的活动,障碍我们修学圣道。意即:一切菩萨的功德,六度万行等等,它都是在一种寂静的心情里面生起,不能跟烦恼相应,烦恼一活动,它就障碍六波罗蜜,因为它的体性是违背涅槃的。(以上是解释烦恼的体性和业用。)以下解释烦恼的差别相貌:

  一、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

  能障无贪善根,生苦为业。

  根本烦恼第一个是「贪」,「贪」的体性:于「有」(三界的正报,三界的正报包括贪爱自己的色身,或贪爱他人的色身,都属于三界的正报。)、「有具」(正报所依止的环境;房子、车子等。)、资具等,对于一切正报、依报,内心有一种染着的状态出现。(心中与这个境界合在一起,不管境界现不现前)这就是贪的「体性」。

  因为经常思惟附着再三界的色身、三界的资具,就把我们本来过去生所栽培的「无贪」的善根给破坏了,过去生修四念处修得很好,但是因为今生的放逸,贪烦恼生起活动,就把善根破坏掉了,内心生起苦恼,这是「贪」的「业用」。

  ※若不修学佛法,人活在世间,无非都在五欲之乐,我们以为五欲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但是,从古至今我们的物质不断在进步,但是人的苦恼却是越来越厉害。「生苦为业」,苦恼并不是由外境而来,而是我们有「爱」烦恼,有爱着,所以「爱是苦本」,爱着心才是使我们痛苦的根源。

  世间五欲的果报,是由因缘业力所变现的(善业),但是我们过去造业时,并

  不是恒常的造善业,「业」有一定的势力,当势力消失时,果报就有变化,而果报开始有变化时,我们的心早已深深爱着这个五欲果报(眷属、资具等)的境界,境界一但在破坏,我们的内心就很痛苦。「痛苦」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爱着」。「诸行无常」是诸法的真相,但是我们迷惑颠倒而染着,住在这个五欲境界上面,境界一变化使令我们内心生起苦恼。

  二、瞋:于苦苦具,憎恚为性。

  能障无瞋善根,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贪」所面对的是如意的境界;而「瞋」面对的是不如意的境界。

  「苦」:三界里的苦果(正报里有老病死的苦恼)。「苦具」:正报所依止的资具(外在的环境,或者饥饿,或者寒…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弥陀佛第18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