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冷等)。我们对于依正二报的不如意,内心出现「憎恚」,憎恨和愤怒,这就是「瞋」的体性。
憎恚在内心活动时,能够障碍我们过去栽培的「无瞋」的善根(慈悲观),引生内心的燥动(不安稳性),依止瞋恨心所造作的身口意恶行就从这当中出生了。这就是「瞋」心所的业用。
「贪」烦恼会引生痛苦,但是不一定是「不安稳性」,「贪」烦恼有痛苦,但是有些时候还可能是安稳的。「瞋」烦恼是决定不安稳的,因此古德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从经典上也可以看出「瞋」的杀伤力超过于「贪」烦恼,尤其是在菩萨戒里,「瞋」心对于慈悲心、菩提心等善根的破坏尤其厉害。因此在大乘特别诃责「瞋」心,这是我们特别必须去了解的过患。
三、慢: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为性。
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慢」;凡夫总认为五蕴的身心里有一个「我」,有一个「我」,所以「我」来受用我的身心世界,「我」来造业,「我」来得果报。我们在还没有资粮的时候不会起「慢」,但是问题是「恃己所长」,当这个「我」有一点功德的时候,造了一点善业,得到了一点庄严,得到了财富,得到了眷属,「我」的旁边累积了一些功德时,就会「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以「自我」为中心,挟带这些功德,在与众生接触时,就把这个「我」提高了,把内心高举起来。
「慢」,以自我去创造一些善业,由善业出现一些果报,此时这些功德果报,自然而然就把「我」给提高了,这就是「慢」的体性。
以这样的体性,它能障不慢,生苦为业。「我慢山高,法水不入」,「慢」就像一座尖尖的高山在内心里面,任何对我们身心有帮助的劝谏法语,我们都听不下去。一个生死凡夫又听不进劝谏,把过患不断的累积,总有必须受苦的一天到来,故说「生苦为业」。
如果我们听不进别人的劝谏,人家就不讲你了,这样是自己吃亏了,因为我们得不到别人的劝谏,也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而过失在身、口、意相续的出现,业力的力量就使令我们很苦恼,吃亏的还是自己,在道业上就很难进步了。所谓「谦受益,满招损」,谦卑一点,就能得到很多善知识的教化;得到很多镜子的照了,身、口的罪业就能很快修正过来。
「慢」特别障碍修道。
问答:
安稳?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
「贪」烦恼活动时也许还不会不安稳,但是「瞋」烦恼一活动就有不安稳性。「慢」烦恼也不会不安稳性,它是最微细的,像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在高深的禅定中,那一念冥静不动的心,其实慢心都还在活动着。(得到禅定的人我慢心是很重的,看不起欲界的人活在烦恼当中。)
「慢」心所唯有修「无我观」才能对治,因为「慢」心主要是因「我」而起,「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不可得,内心高举的相貌就消失掉了,我「慢」高山一旦瓦解,平等法性就出现了。
问答二:
「有」跟「有具」,「有」→正报;「有具」→依报。「有」跟「有具」都指如意的境界。
「苦」跟「苦具」,「苦」→正报;「苦具」→依报。「苦」跟「苦具」都指不如意的境界。
四、无明:亦名为「痴」。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
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无明」在佛教中另一种说法叫作「痴」。
「痴」的体性,就是对于诸法的谛理,也就是真实的道理,或者说二空真如之理,以及对于诸法缘起的差别事相,不管是对于「真谛」或「世俗谛」迷闇为性,迷惑闇沌,迷惑是学习佛法,所以迷惑;而闇沌是,即使学习了,但也学习不来,根性闇沌,过去生在智慧的栽培不够,这都是「痴」的体性。依止这样的体性,就会障碍我们「无痴」的智慧善根的生起;而因为愚痴,就广泛的造作一切杂染的业力。(看不到诸法真实相,就不知道什么是该作?什么是不该作?随顺习气一切杂染业力都现前。)
「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一切罪恶的根源。在《瑜伽师地论》说无明有两个相貌:第一个叫「异熟果愚」,不明白世间的因果,认为世间是没有因果的,这种愚痴是最严重的(异熟果愚)。在《瑜伽师地论》中说,我们造恶业有三种情况:一是依「贪」,二是依「瞋」,再有一个是依「痴」。举例来说:杀一只鸡。为什么杀一只鸡呢?因为我喜欢它的肉,这是依「贪」而起杀业。第二、我看这只鸡不顺眼,依止「瞋」而杀它。第三、这个鸡本来就是上帝创造给我们吃的嘛!这种是依止「痴」而造杀业,是最严重的。因为依止「贪」或「瞋」,假若你还深信因果,你在造这杀业的时候,多少是有惭愧心的,虽然一时之间控制不了烦恼(贪、瞋),但是造业时内心有惭愧心活动,这样可以折损一些恶的势力。但是,一旦你依止「邪见」造杀业,在你杀的时候是一种「尽情的」杀,完全没有一点惭愧心,这种「杀业」的势力就非常猛利的,以后得果报也非常强大。
《瑜伽师地论》上说:依止「邪见」造恶业,罪业最重,「无惭愧心故」。
第二个相貌是「真实义愚」,对于真实的道理,也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不明白,这是比较微细的愚痴。总之,「无明」(痴)就是对于「理」跟「事」迷闇为性。
《俱舍论》上说有两种因缘使令一个人出生会愚痴:一、过去生曾有「谤法」
因缘。二、过去生卖酒、卖毒药给别人。(所卖的东西使人迷惑、颠倒)
一切罪业的根源,都来自于「愚痴」,生命也难以增上。
五、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
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
「疑」所对的对象是「谛理」。谛者,真实不虚。「谛理」主要是指「四圣谛」,佛陀所说的苦、集、灭、道的道理。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对于这样的「谛理」内心犹豫不决,虽然不是不相信谛理,但是内心可也有怀疑和不肯定。
因为我们内心有怀疑,也使令一切的善品都被障碍了,不相信就不能精进修学,生命也就在犹豫不决当中浪费掉了。
智者大师「四禅波罗蜜」对「疑」提出三种相貌:
一、「疑法」:对我们所修学的佛法怀疑,也就是《百法》中所说的谛理(四圣谛)。(修学四圣谛真的能够成就圣道吗?)对于「法」的本质产生怀疑,称为「疑法」。
二、「疑师」:对我们的师长的功德产生怀疑。怀疑师长真能引导我们在佛法中增上吗?如果我们生在正法时代,这件事情就很单纯了,因为圣人身、口、意都是清净的,我们很容易对师长就生起信心。但是我们没有这么清净的业力在正法时代出生,到了末法时代我们才得到人身,虽是末法,总还算遇到了佛法,依我们过去业力的招感,在末法时代所依止的师长多数都是凡夫,既是凡夫,这一念心虽也摄持正法,但也摄持了很多的烦恼,有时它是散发出正法,有时是散发出烦恼,此时我们要亲近师长就会有困难。智者大师告诉我们方法:贪者要得珍宝,必须忍受垃圾的烦恼,珍宝放在垃圾堆中。也就是;不要观师长的过失,只取师长的优点(珍宝),至于过失(垃圾)的一面不要取,但是要忍受。离开了师长就得不到他优点这方面的加持,所以「疑师」当然是对自己障道。
三、「疑自」: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真的可以仰赖信愿持名的功德,就能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清净国土吗?真的吗?我过去所造的罪业不会障碍我吗?对于自己的能力不能肯定,有怀疑。
修净土门,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谛是很重要的,你能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了解到在粗浅的心识活动内心深处,那个本质是清净的;这些心识的活动,都是串习因缘而有的。明白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你会发觉过去的罪业不能障碍到你了。其实罪业会障碍我们是来自于我们的执着,你若是坚固的执着,罪业是有真实体性的,那它就真实障碍你了。它障碍你不是它的本质,而是你坚固的执着。如果我们看到内心的真相,「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我已经皈命阿弥陀佛了,我过去的罪业烦恼相续心,都已经慢慢调伏了,这时我们应该相信,往生是绝对可以的。既然「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么罪业都是没有体性的。只要我临命终时,这些烦恼罪业不要现前,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时佛号要现前,那么就能感应道交。
空性的智慧对我们修学佛法是非常重要的,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烦恼不能障碍你,观察它是如梦如幻的,不随着它而转,它就不能障碍你。若是你不了解它是毕竟空,它就真的可以障碍你,「障碍」是从内心的执着而生起的。
因为有「怀疑」,使令我们在善法中的修学不能进步。
六、不正见:亦名「恶见」。(邪恶的知见)
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
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不正见」,亦即对于四圣谛的道理,因为没有经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理的修学,只是自己内心暗中在颠倒推求,内心也生起一个智慧(染慧)来,这种染慧是「恶见」的体性。依指这种体性,能够障碍「善见」,一个人已经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开始没有亲近善知识,只凭自己打妄想,想出了一个知见以后,等到他去亲近善知识时,就很难接受「善见」了,这样的后果当然是苦恼的。
※「痴」与「恶见」之差别:
「痴」是:于诸谛理,迷闇为性。迷闇是:即使经过修学,还是学习不来。内心也并没有任何固定的知见,这是迷闇的相貌,又叫「痴」。「不正见」是:内心中有知见存在了,他对宇宙人生也有他自认的一套玄妙的道理,但是他这个知见没有佛法的传承,是他自己颠倒推求而来的。故知「痴」与「不正见」是不同的。
「不正见」复有五种:
一、萨迦耶见:萨迦耶义翻积聚,亦名身见,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萨迦耶翻成…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