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文是「积聚」的意思,另一个名称又叫「身见」。所谓「积聚」
主要是指五蕴。何以是积聚呢?意即:把有质碍的东西汇归成一类(例:筋骨、血肉等),这一堆都是同样性质的,就叫「积聚」。积聚讲的就是五蕴,又叫「身见」。
「身见」:在五蕴当中执着这个是「我」,这一切的法是「我」所受用的。以下的四种邪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都是依止萨迦耶见而生起的。故萨迦耶见又叫「根本邪见」,也叫「我见」。
关于「我见」:我们认为我们这一念的心,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体叫作「我」。「我」能造业,也由「我」去得果报,设若是深信因果的人,就依止这个「我」去造善业,若是这个「我」不信因果,那这个「我」就什么都作了,这就是「我」。但是佛法对这种思想是否定的,佛法认为身、心是不断变化的,你造一个业力,你的身心就会变化,你的思想也会变化。(比如:造了恶业,生为一条蛇,作蛇时的思想,也跟做人时不一样。)「思想」也是随着业力所变现的果报,而各有不同的变化,(畜生是畜生的思想,人是人的思想),既是有变化的,那么哪有一个「我」呢?
外道问难: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见补充讲表p.2)
佛法根本知见:万法唯识。在一切法毕竟空当中,生命之流之所以能够建立,就因为我们有明了的心识,由现前一念心识去造业,也由下一期生命的心识去得果报。心识本身亦是剎那剎那变化的,故说「我见」是一切邪见之根本。
二、边执见: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出离行为业。
「边执见」或称「边见」,意即:对于果报体的色身,或者执着是断灭,或者执着是常住,障碍我们的「出离行」。「边执见」就是落一边,佛法对于生命现象的说明是:不常又不断。像流水一样,不断灭恒常流,但也不是常住,剎那剎那变化的。但是「边执见」执着生命是断灭的,没有前生,也没有来生,死了就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生命就这一期生命而已,人死如灯灭,「我」在这宇宙间就完全不存在了。依止这个断灭见,那断恶修善,皈依三宝都没有意义了,那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及时行乐而已。「断灭见」很容易出生很多的罪业,生时有这种知见是一回事,等到死时却也得照样得果报,诸法真实相就是如此,「断灭见」是很苦恼的。
另一种「边执见」就是「常见」,佛弟子比较不容易生「断见」,但是「常见」却很容易生起,比如:福报大的人,事事如意,很难体会「无常」,认为我会活得很好、很久,心中不会有死亡的念头出现。这种知见很容易使我们懈怠,不知实时行道,也就是没有「无常」的观念。
宗大师教思惟「无常」之方法:
一、思惟今生决定会死。意义:为死亡准备一些资粮。若不思惟死无常之理,今生就一直为现世安乐而忙,却忽略了为来生准备资粮,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死亡」这件事。在因地中所造作的都只为现世安乐,临命终时,这些安乐全都破坏掉了,面对死亡,却一点资粮都没有。
二、思惟死无定期。什么时候会死这件事是不决定的,莫以年轻而不为死亡准备资粮,死的因缘随时会到来,现在就必须马上为来生准备资粮。
三、思惟死时,除佛法而外,余皆无益。要准备的资粮到底是哪一方面的资粮呢?死一旦到来,世间资粮一点用场都派不上,只有三宝的功德,你在内心所栽培的一切善根,以及对三宝的信心,才能使你真正可以带到来世去。
透过「念死无常」的修习,而对治我们的「常」颠倒。
印光大师于佛堂中安置一「死」字,经常提醒自己死亡的到来,由死亡的到来而思惟,我们现在的精神体力应该去创造什么业力比较适合。
不管执的是「常见」或「断见」,都很难去为来生准备资粮。
三、见取: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
「见取」者,在前面所说诸见(或常、或断)之中,随执一种知见,或是对于我们所依止的五蕴,执为是最殊胜的道果。(会把「所依蕴执为最胜」,多数是色界、无色界之天人,他们的色法能放大光明,精妙殊胜,而明了性是明静不动犹如止水,若身若心都特别精妙殊胜,因此他们会误以为自己在涅槃境界中。)对于所依止的蕴,执为最胜,但是他还在五蕴境界,那是一种「业力」,那个明静不动的心,是「善业」所支持着的,还是因缘所生法,尚未与真如法性相应,但是色、无色界天人却不知道。
执着那个清净明了性有何功德呢?有了「能得清净」的作用,由此一切思想的斗诤就生起了。
在「唯识学」上称「见取」为「非果计果」,不是真实的道果,却执着它是真实的道果。
四、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
「戒禁取」又叫「非因计因」,也就是:不是清净的因,却执着是清净的因。
随顺种种邪知邪见所产生的戒律,(比如:外道在禅定中看到牛、狗生天了,他只看到今生的情况,不明白牛、狗生天是由于过去的善业起现行而生天,他以为是牛或狗的行为而可以生天,因此出定之后教诫他的弟子,从今而后都要学习牛或狗的行为,因为他在禅定中看到牛、狗生天了。)牛、狗的行为并不是生天的因,却执着那是生天的因,故称「非因计因」,也由此而生起了无益的苦行,叫「戒禁取」。
五、邪见:谓谤无因果,谤无作用,谤无实事,及非前四所摄诸余邪执,皆此邪见所摄。
「邪见」:例如外道于禅定中,看到一个人从小到大修很多的善业,在世间是个「好人」,但是临命终时遇到恶因缘而起了恶念,由恶念而触动过去恶业,
到了三恶道去了。外道不明白因果法则,看到一个「好人」还是到三恶道去了,等他出了定,他说:这世间是没有因果的!生命没有轨则,完全是自然而有的啊!像这样就「谤无因果」了,像这些善业、恶业都没有作用,善业没有成就可乐果报的作用,恶业也不会成就不可乐果报,从此「诽谤业力的作用」同时也「谤无实事」,因为我亲眼看一个人行善,但是在禅定中我也看到他死后堕入三恶道,因果哪有事实呢?这样就「拨无因果」了。另外其它的邪见,都是由这个「邪见」所收摄。
《瑜伽师地论》上说「不正见」分成两类:
一、「增益」的邪见:「非有计有」。亦即:生命体的本质是清净本然的,各式各样的思想、分别,都是后天的熏习而有的,后天的熏习而有也会因为因缘的熏习而改变,在一切法空性当中,执着着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就是「增益」,前面四个「见」都属于此类(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明明没有的东西,却想出有一个「我」来。
二、「损减」的邪见:明明是有的,却说它没有。因果法则的变化,宇宙人生本来就是有这样的运作,却认为它是没有的。第五个「邪见」就是属于「损减」的邪见。
以上五种见都是「不正见」(恶见),都是因为颠倒的推求,而出现的一种染污的智慧。
由于这种染污的智慧,就会使令我们在生命当中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那么生命就会有苦恼了。虽然想的也是要离苦得乐,但是所作所为却是与希望相违背的。
我们修学佛法,在刚开始要依止一个佛法的正见是很重要的,不能马上作到没有关系,但是把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实相,都要先看清楚。看清楚目标对了以后,生命就能一天一天往光明的地方去趣向,虽然走得慢,但是起码是正确的。从这五个「见」烦恼,我们可以看出,都是和「愚痴」有关。因此修学佛法之初,先建立正知正见,把眼睛打开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问答:
「萨迦耶见」就是「我见」,圣人与无我的智慧相应时,绝不会起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跟邪见等,圣人与我空真如相应,就不会起一切不正见。「不正见」一定是依止有一个「我」而生起的,不起「我」的颠倒的人,是不会生起诸邪见的。
「不正见」开出来有这五种见,是「见惑」没错,不过「见惑」多分是指「萨迦耶见」最多。根本就在「萨迦耶见」(我见),如果把我见破坏了,其余的见都消失掉了。
「心识」是一个明了性,「心」它是一个果报,我们过去串习什么样的思想,现在就是什么样的思想,它是一个存在于世间的真相,我们的「心识」。「心识」就是能够分别,能想善、想恶,「心」有「心」的作用。
「我」;我们认为「心」里面有一个常一的主宰叫作「我」。「心识」本来存在法界,你有心识,我有心识,由过去业力的熏习而有的,它是一个「明了性」,它是有变化的(比如:我们在学唯识之前的心识,跟学了唯识之后的心识,绝对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对宇宙人生看得更清楚了,心识里面的邪见慢慢在脱落了,正见慢慢建立起来了,所以「心识」是有变化性的。)但是「我」是不可以变化的,「我」的定义是:常、一、主宰。现在透过佛法的观察,「心识」当中,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到这里学过的心法、心所法,都没有一个不变化的,所以没有一个不变化的「我」。
「心识」的本质是「无我」,而「我」是我们从「无我」当中捏造出来的。「我」是不存在的,「心识」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如果连「心识」都没有,那就是断灭见了。佛法说:万法唯识。意即:生命的本质是由心识所创造的。而心识也是由业力而有的,心识可以造作善业,也可以造作恶业,因此从一切法无法当中,我们可以知道;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
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
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这一部份…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