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冷等)。我們對于依正二報的不如意,內心出現「憎恚」,憎恨和憤怒,這就是「瞋」的體性。
憎恚在內心活動時,能夠障礙我們過去栽培的「無瞋」的善根(慈悲觀),引生內心的燥動(不安穩性),依止瞋恨心所造作的身口意惡行就從這當中出生了。這就是「瞋」心所的業用。
「貪」煩惱會引生痛苦,但是不一定是「不安穩性」,「貪」煩惱有痛苦,但是有些時候還可能是安穩的。「瞋」煩惱是決定不安穩的,因此古德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從經典上也可以看出「瞋」的殺傷力超過于「貪」煩惱,尤其是在菩薩戒裏,「瞋」心對于慈悲心、菩提心等善根的破壞尤其厲害。因此在大乘特別诃責「瞋」心,這是我們特別必須去了解的過患。
叁、慢:恃己所長,于他有情,心生高舉爲性。
能障不慢,生苦爲業。
「慢」;凡夫總認爲五蘊的身心裏有一個「我」,有一個「我」,所以「我」來受用我的身心世界,「我」來造業,「我」來得果報。我們在還沒有資糧的時候不會起「慢」,但是問題是「恃己所長」,當這個「我」有一點功德的時候,造了一點善業,得到了一點莊嚴,得到了財富,得到了眷屬,「我」的旁邊累積了一些功德時,就會「于他有情,心生高舉」,以「自我」爲中心,挾帶這些功德,在與衆生接觸時,就把這個「我」提高了,把內心高舉起來。
「慢」,以自我去創造一些善業,由善業出現一些果報,此時這些功德果報,自然而然就把「我」給提高了,這就是「慢」的體性。
以這樣的體性,它能障不慢,生苦爲業。「我慢山高,法水不入」,「慢」就像一座尖尖的高山在內心裏面,任何對我們身心有幫助的勸谏法語,我們都聽不下去。一個生死凡夫又聽不進勸谏,把過患不斷的累積,總有必須受苦的一天到來,故說「生苦爲業」。
如果我們聽不進別人的勸谏,人家就不講你了,這樣是自己吃虧了,因爲我們得不到別人的勸谏,也就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而過失在身、口、意相續的出現,業力的力量就使令我們很苦惱,吃虧的還是自己,在道業上就很難進步了。所謂「謙受益,滿招損」,謙卑一點,就能得到很多善知識的教化;得到很多鏡子的照了,身、口的罪業就能很快修正過來。
「慢」特別障礙修道。
問答:
安穩?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
「貪」煩惱活動時也許還不會不安穩,但是「瞋」煩惱一活動就有不安穩性。「慢」煩惱也不會不安穩性,它是最微細的,像色界、無色界的天人,在高深的禅定中,那一念冥靜不動的心,其實慢心都還在活動著。(得到禅定的人我慢心是很重的,看不起欲界的人活在煩惱當中。)
「慢」心所唯有修「無我觀」才能對治,因爲「慢」心主要是因「我」而起,「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不可得,內心高舉的相貌就消失掉了,我「慢」高山一旦瓦解,平等法性就出現了。
問答二:
「有」跟「有具」,「有」→正報;「有具」→依報。「有」跟「有具」都指如意的境界。
「苦」跟「苦具」,「苦」→正報;「苦具」→依報。「苦」跟「苦具」都指不如意的境界。
四、無明:亦名爲「癡」。
于諸理事,迷闇爲性。
能障無癡善根,一切雜染所依爲業。
「無明」在佛教中另一種說法叫作「癡」。
「癡」的體性,就是對于諸法的谛理,也就是真實的道理,或者說二空真如之理,以及對于諸法緣起的差別事相,不管是對于「真谛」或「世俗谛」迷闇爲性,迷惑闇沌,迷惑是學習佛法,所以迷惑;而闇沌是,即使學習了,但也學習不來,根性闇沌,過去生在智慧的栽培不夠,這都是「癡」的體性。依止這樣的體性,就會障礙我們「無癡」的智慧善根的生起;而因爲愚癡,就廣泛的造作一切雜染的業力。(看不到諸法真實相,就不知道什麼是該作?什麼是不該作?隨順習氣一切雜染業力都現前。)
「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一切罪惡的根源。在《瑜伽師地論》說無明有兩個相貌:第一個叫「異熟果愚」,不明白世間的因果,認爲世間是沒有因果的,這種愚癡是最嚴重的(異熟果愚)。在《瑜伽師地論》中說,我們造惡業有叁種情況:一是依「貪」,二是依「瞋」,再有一個是依「癡」。舉例來說:殺一只雞。爲什麼殺一只雞呢?因爲我喜歡它的肉,這是依「貪」而起殺業。第二、我看這只雞不順眼,依止「瞋」而殺它。第叁、這個雞本來就是上帝創造給我們吃的嘛!這種是依止「癡」而造殺業,是最嚴重的。因爲依止「貪」或「瞋」,假若你還深信因果,你在造這殺業的時候,多少是有慚愧心的,雖然一時之間控製不了煩惱(貪、瞋),但是造業時內心有慚愧心活動,這樣可以折損一些惡的勢力。但是,一旦你依止「邪見」造殺業,在你殺的時候是一種「盡情的」殺,完全沒有一點慚愧心,這種「殺業」的勢力就非常猛利的,以後得果報也非常強大。
《瑜伽師地論》上說:依止「邪見」造惡業,罪業最重,「無慚愧心故」。
第二個相貌是「真實義愚」,對于真實的道理,也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我們不明白,這是比較微細的愚癡。總之,「無明」(癡)就是對于「理」跟「事」迷闇爲性。
《俱舍論》上說有兩種因緣使令一個人出生會愚癡:一、過去生曾有「謗法」
因緣。二、過去生賣酒、賣毒藥給別人。(所賣的東西使人迷惑、顛倒)
一切罪業的根源,都來自于「愚癡」,生命也難以增上。
五、疑:于諸谛理,猶豫爲性。
能障不疑及諸善品爲業。
「疑」所對的對象是「谛理」。谛者,真實不虛。「谛理」主要是指「四聖谛」,佛陀所說的苦、集、滅、道的道理。苦、集是世間的因果,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對于這樣的「谛理」內心猶豫不決,雖然不是不相信谛理,但是內心可也有懷疑和不肯定。
因爲我們內心有懷疑,也使令一切的善品都被障礙了,不相信就不能精進修學,生命也就在猶豫不決當中浪費掉了。
智者大師「四禅波羅蜜」對「疑」提出叁種相貌:
一、「疑法」:對我們所修學的佛法懷疑,也就是《百法》中所說的谛理(四聖谛)。(修學四聖谛真的能夠成就聖道嗎?)對于「法」的本質産生懷疑,稱爲「疑法」。
二、「疑師」:對我們的師長的功德産生懷疑。懷疑師長真能引導我們在佛法中增上嗎?如果我們生在正法時代,這件事情就很單純了,因爲聖人身、口、意都是清淨的,我們很容易對師長就生起信心。但是我們沒有這麼清淨的業力在正法時代出生,到了末法時代我們才得到人身,雖是末法,總還算遇到了佛法,依我們過去業力的招感,在末法時代所依止的師長多數都是凡夫,既是凡夫,這一念心雖也攝持正法,但也攝持了很多的煩惱,有時它是散發出正法,有時是散發出煩惱,此時我們要親近師長就會有困難。智者大師告訴我們方法:貪者要得珍寶,必須忍受垃圾的煩惱,珍寶放在垃圾堆中。也就是;不要觀師長的過失,只取師長的優點(珍寶),至于過失(垃圾)的一面不要取,但是要忍受。離開了師長就得不到他優點這方面的加持,所以「疑師」當然是對自己障道。
叁、「疑自」:對于自己的能力産生懷疑。真的可以仰賴信願持名的功德,就能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清淨國土嗎?真的嗎?我過去所造的罪業不會障礙我嗎?對于自己的能力不能肯定,有懷疑。
修淨土門,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谛是很重要的,你能了解「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了解到在粗淺的心識活動內心深處,那個本質是清淨的;這些心識的活動,都是串習因緣而有的。明白了「緣起性空」的道理,你會發覺過去的罪業不能障礙到你了。其實罪業會障礙我們是來自于我們的執著,你若是堅固的執著,罪業是有真實體性的,那它就真實障礙你了。它障礙你不是它的本質,而是你堅固的執著。如果我們看到內心的真相,「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我已經皈命阿彌陀佛了,我過去的罪業煩惱相續心,都已經慢慢調伏了,這時我們應該相信,往生是絕對可以的。既然「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麼罪業都是沒有體性的。只要我臨命終時,這些煩惱罪業不要現前,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這時佛號要現前,那麼就能感應道交。
空性的智慧對我們修學佛法是非常重要的,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煩惱不能障礙你,觀察它是如夢如幻的,不隨著它而轉,它就不能障礙你。若是你不了解它是畢竟空,它就真的可以障礙你,「障礙」是從內心的執著而生起的。
因爲有「懷疑」,使令我們在善法中的修學不能進步。
六、不正見:亦名「惡見」。(邪惡的知見)
于諸谛理,顛倒推求,染慧爲性。
能障善見,招苦爲業。
「不正見」,亦即對于四聖谛的道理,因爲沒有經過親近善知識,聽聞正理的修學,只是自己內心暗中在顛倒推求,內心也生起一個智慧(染慧)來,這種染慧是「惡見」的體性。依指這種體性,能夠障礙「善見」,一個人已經有先入爲主的觀念,一開始沒有親近善知識,只憑自己打妄想,想出了一個知見以後,等到他去親近善知識時,就很難接受「善見」了,這樣的後果當然是苦惱的。
※「癡」與「惡見」之差別:
「癡」是:于諸谛理,迷闇爲性。迷闇是:即使經過修學,還是學習不來。內心也並沒有任何固定的知見,這是迷闇的相貌,又叫「癡」。「不正見」是:內心中有知見存在了,他對宇宙人生也有他自認的一套玄妙的道理,但是他這個知見沒有佛法的傳承,是他自己顛倒推求而來的。故知「癡」與「不正見」是不同的。
「不正見」複有五種:
一、薩迦耶見:薩迦耶義翻積聚,亦名身見,謂于五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爲業。
薩迦耶翻成…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