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前言
说明研究《唯识学》之目的
每一个人学佛的因缘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离苦得乐」。除了现生生命,还包括来生的生命,永远离开苦恼,而得到究竟的安乐。这是每一个修学佛法的人的共同目的。
佛法把生命分成十个法界,(十个层次),有佛菩萨的万德庄严,有二乘的偏空涅槃,有人、天杂染的可乐果报,也有三恶道的苦恼的果报,就着一个学佛的人的目标来说,我们以「人」作标准,希望我们的下辈子生命,能够从「人」而增上到「天」,但是「天」终究还是无常败坏的,因此还必须从「天」进一步到「界外涅槃」,乃至一直到成就佛道。只有成就佛道,才能究竟的离苦得乐。那么有什么方法才能使令我们的生命增上,乃至成就佛道呢?目标是确定了,但是方法呢?方法可就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了!
「外道」;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中一种是「邪因缘论」,这个外道主张﹕生命的本质是大梵天或是上帝创造的,对于我们所希望的下辈子的果报,我们自己不能作主,是由大梵天或上帝作主的。因此必须祈求大梵天或上帝的欢心,使祂赐给我们可乐的果报。这种法是「邪因缘论」。其次另有一种「无因缘论」,这种外道认为一切法都是自然而有的,没有任何理由的。这种法就是「拨无因果」了。「邪因缘论」和「无因缘论」就是整个外道思想的本质。
佛陀在《法华经》:上说「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十法界果报本身没有自性,没有决定性。而没有决定性就是「毕竟空」。而在「毕竟空」当中,生命又是怎么出现的呢?「一切从缘起」,这是有因缘的。有因缘的另一层涵义就是生命是可以改造的。假若生命是没有因缘的,那么生命就无从改造了。(人,永远是人,造再大的善业还是人,造再大的恶业也还是人,因为人是无因缘的。)那么我们皈依三宝、修学佛法没有意义。所以佛陀强调「一切从缘起」。
生命的本质背后是有因缘的。「有因缘」在佛教思想里有两类﹕
一、小乘思想:因缘就是「业力」。(身、口、意的业力)创造善业因缘使令你生天;创造恶业因缘使令你到三恶道去——就是「业力」。
二、大乘思想:因缘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我们「心识」
的活动。生天是因为内心里有很多的善念;到三恶道去是因为内心恶念的势力强大。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内心当中有信、愿、持名三种功德。因此在大乘的角度认为﹕身、口、意三业当中,身业和口业只是工具。能够主导身、口的是「意」,故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这样子的思想就表示着;我们现在每一个剎那剎那的念头,都在创造一个生命。一念之善,就可创造未来的可乐果报;一念之恶,就创造未来的不可乐果报。也就是说:生命的本质是由自己的念头决定的。(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思想)。
从大乘佛法的思想来看;生命若想真正离苦得乐,应该要改造我们的念头,所谓「转识成智」。念头转变了,我们的生命就转变了,而要改变念头之前,首先一定要先了解「心念的相貌」。先了解它了,才能改变它。在《唯识》的教育中,对于我们心识活动的相貌,讲得非常详细、透彻。什么是善念,什么是恶念,都有明确的定义,透过这样的定义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断恶修善?乃至于使令生命得以真正的增上。因此希望生命增上,研究《唯识学》就很重要了。
透过唯识的教育,来观察我们的念头,了解我们的念头,进一步来修正我们的念头,使令念头改变,生命也得以改变。这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
唯识的基础——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印度祖师)。三藏法师玄奘翻译。论文艰深,故蕅益大师再作批注。
蕅益大师(智旭)有一重要观念:「性、相是圆融」的。大乘思想都强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识」是创造生命的主要因缘。但是天台宗所讲的「心识」是「真如」。所谓「真如受熏」,真如是清净本然,而受我们的熏习。在唯识的思想则是主张心识是「阿赖耶受熏」。这两种思想,乍看似乎不一样,但是蕅祖认为这二者是可以融通的。我们看蕅祖的批注会发现,蕅祖处处把唯识思想和天台思想加以融通。
蕅祖以譬喻说「性相圆融」:画龙点睛。《唯识学》把龙画出来,有头,有身体,表示《唯识学》所诠释的是行布分明,将整个杂染之相貌、清净之相貌很明确的把它布局出来,什么是烦恼?什么是菩提?很清楚的有一个界限,烦恼里有贪烦恼、瞋烦恼、痴烦恼等,每一个烦恼都有一个定义,一个相貌,所以说就好像把龙画出来。
天台宗则是「点睛」,龙在没有点睛之前是没有神的,眼睛一点就有神了。这是说「汇归处」。《唯识学》最后的汇归处还是汇归到「真如」。从这个「画龙点睛」,我们可以了解唯识和天台的关系。
甲一、论主略史
本论是天亲菩萨所造。先介绍无著菩萨——是天亲菩萨之兄。佛灭度之后九百年间,当时之印度佛教有两个宗派特别兴盛,一、小乘的部派佛教。部派佛教中有两个最兴盛的部派,一个是「萨婆多部」,就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另外一个是「经部」,「有部」注重「论」,「经部」注重「经典」,所以取名「经部」。都属于小乘部派。「有部」传承小乘的原始佛教(完全小乘思想)。「经部」有一点大乘思想,介于小乘跟大乘之间。婆薮盘豆菩萨当初就在「有部」出家。
婆薮盘豆翻成中文是天亲,或世亲。北印度弗罗沙国国师之子。国师有三子,国事繁忙之故,三个儿子全都名叫婆薮盘豆。第一天亲至第三天亲年龄相差二十岁,故第一天亲负起教育弟弟之责任,初始学习婆罗门教法,首由第三
天亲先学佛教,后三兄弟先后都出家学习佛教。 东毘提诃—东胜身洲。
小乘空义:主要说我空、法有。(生命体这个「我」是不可得,但是一切法都是真实的。「我」不在生死里流转了,但是「生死」是真实的。)
大乘空义:一切法毕竟空。(我空、法空。二空真如。此处主要是指唯识的空义,万法唯识的道理,一切法都是由心识所变现的。也就是一念心识如果是迷惑颠倒,这一念心识就变现出生死流转的境界;这一念心如果能够跟空性相应,就变现出涅槃的境界。所以这个「法」是没有真实性,都是由你的心所变现的。)
第一天亲自己立名「阿僧伽」,翻成中文「无着」。
《瑜伽师地论》瑜伽—相应—与涅槃相应。意指此论之教、行、理都相应于涅槃。不管是言教、文字、或它所诠释之修行方法,或理论等,都是随顺相应于涅槃的——称之瑜伽。(外道之苦行不是涅槃)。师—修行人。地—依止。一切的修行人都要依止这本论而修行,此论广泛讲到三乘的修行人之境、行、果。此论相当于佛法修学的广论,共有一百卷。是唯识宗之正所依。
《大乘庄严经论》大乘庄严经论有两个庄严,第一是「菩提心」(愿力的庄严)。第二是讲「六波罗蜜」(行门庄严)。此论诠释这两种庄严。
《大乘百法名门论》作者天亲菩萨。是第二天亲,无著菩萨之弟。
《大毘婆沙论》「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主要教义都融通在此论。「毘婆沙」翻译为「胜说」。「大」者,广大。本论有二百卷。佛灭六百年后,迦腻色迦王,善战,好艺术。皈依佛以后,深自忏悔过去因好战所造之杀业。依止 尊者(阿罗汉)为师。作历史上佛法第四次结集,整理「有部」之思想,成立了《大毘婆沙论》,此论含摄整个原始佛教之教义。
天亲菩萨融合「经部」与「有部」之思想,来解释《大毘婆沙论》。
《阿毘达摩俱舍论》阿毘达摩翻为「对法」。所谓「对法」有二种意义:一、对观四谛;二、对向涅槃。在「因地」中,这个法门能引导你正确的去观察四谛。
于「果地」而言,它能引导你没有颠倒的,而且正确的趣向于涅槃。这就是「阿毘达摩」。「俱舍」意思是聪明,智慧聪明的论——《俱舍论》。此论集整个部派佛教之大成,把「有部」和「经部」的思想都结合起来,弘传小乘部派的教义。
大乘佛法的特色: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舌头哪有罪?一切从心生。色身能造罪也能造善业)。
印度唯识初祖:弥勒菩萨。二祖:无著菩萨。三祖:天亲菩萨。
《本地分》,《瑜伽师地论》之第一分,开出有十七地。把凡夫到成佛,从凡夫散乱心的境界,(五识身相应地、意地这种散乱心到有寻有伺地、有寻无伺地、无寻无伺地,乃至到禅定境界,更至圣人境界)整个十法界的境界差别都详细列出来,最后汇归到「万法唯识」。一切的差别相,完全是内心的安立。(因为你的心识到什么境界,你所变现的果报就是什么境界)
《百法明门论》可称之为《本地分》的略说。
天亲菩萨有千部论师之称(小乘五百部,大乘五百部)。
着论特色——文简意赅。
甲二、解释题目
标题是总持一部论整体的要义,因此必须根据传统把论的题目加以解释。
《大乘百法明门论》,标题总共有七个字,前面六个字(大乘百法明门)是「别题」,最后一个字(论)是「通题」。
解释「别题」,分「总相」和「别相」。总相是大乘;别相是百法。明。
「总相」——大乘。乘——车乘。车乘喻有运载的功能。内心能在佛法当中闻、思、修,听闻,然后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如说修行)。「法」能产生车乘的力量,它能够把我们这一念杂染的心运载到清净的心那个境界去。(这个「法」的力量是不共于外道凡夫的)。「大」,简别它不是小乘。清凉国师说有四大:一、愿心大:求无上菩提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
二、修行大:二利成就故。
三、时间大:尽未来际故。(不住…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