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P24

  ..续本文上一页天,直到生命要结束前的半劫时间中,「想」也开始活动,这时他会知道自己下一辈子会去哪里,除了这两种半劫的情况之外,其余四百九十九劫中,生命都是无想的

  状态。

  「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也就是他在「无想定」中,他的生命体中第六识跟心所完全不活动,他的内心状态只剩下第七识微细的俱生我执,跟第八识的明了性继续存在,(这是果报的内心状态,第七识跟第八识)。此时他的「色法」是「微细色质为身」,因为「心法」非常微细,所以「色法」也是特别精妙、光明,而此微细色法并不是清净法身所变现(因为我、法执都还在),它是第八识所变现的相分。依这种色心的分位所假立的,故称之为「无想报」。

  在整个四禅八定中,「无想天」的果报是很特别的,从初禅到四禅,乃至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第六意识都是在的,虽然第六意识随着禅定的转生,它的第六意识跟「定」心所相应,「定」是次第的转生,但是第六意识都是在的,只是越来越微细,越来越寂静。只有在「无想天」的果报第六意识是不活动的。其它的四禅八定第六意识(明了性)都在。「想」这个心所,的确容易使人错认消息,若不亲近善知识听闻正理,就一个人去修行,也会觉得「想」使身心不寂静,因此你也会想办法使「想」停下来,时间久了,人就变愚钝了。所谓「佛」者,觉也。佛法的本身是觉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佛陀并不是要我们把「想」灭掉,经典中佛诃责「想」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佛陀诃责在五欲里的「想」,但是佛陀也赞叹在三宝境界里的「想」,观经言:「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假如不研究经典,怎么知道如何去取舍这个「想」。

  佛陀诃责的是在五欲境界里,于境取像,施设种种名言的「想」。光是修一个寂静住,没有把根本问题解决,而要解决根本问题一定要依据经典中的圣言量。不是消灭「想」,而是把「想」换一个所缘境,所谓「不二法门」者,造恶业的是这个「想」,成就万德庄严的功德也是由「想」生,只是一念之间的迷悟而已。

  八、名身:明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

  名身、句身、文身,都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身」的意思是聚集,同一类的把它聚集起来叫「身」。

  「名」者,就是各式各样的「名词」,例如:眼睛、耳朵等等。

  九、句身:句诠诸法差别。如眼无常、耳无常等种种道理。

  「句」,诠释诸法的差别。「名」是诠释诸法各别的体性,但是它不能够跟诸法作一个比较。简单来讲;「句」是从「名」聚集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义理。一个完整的义理就叫「句」。例:「眼睛」是一个名词。「眼睛是无常的」就是有一个道理的「句子」了。

  十、文身: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

  此三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

  「文」是「字」的意思;一个单字。「名」跟「句」都是要用「字」来累积的,因此「字」是「名」和「句」的所依(基础)。

  不管「名」、「句」或「文」都是依止色尘、声尘和法尘所安立的。

  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靠声音,以声音来表达义理。

  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

  书册中的名句及字,我们用眼睛去看,是依色尘而得见到,并从中了解义理。若心想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法立。

  前二个都是依止外境(声音及色尘),而法尘是依观想。我们从经典中的名句文字随文入观而在内心中生起三宝功德。

  因此我们可以依色尘、声尘、法尘可得到道理。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故,偏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余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

  「此方」指这个娑婆世界。我们所处的这个娑婆世界的眼、耳、意三根特别利,此三根对于外境的明了分别特别强,所以特别依止三尘(色尘、声尘、法尘)来安立名、句、文。但是他方世界则不是这样,例如维摩诘经有香饭

  天衣等(佛国品),各个佛国的众生各不一样,香积佛国弟子随佛出家了,打坐出了问题,请教于佛,佛给弟子一碗饭吃,吃了以后障碍就消除了。在他方世界中,佛也可能藉由香饭或天衣等,使令他方佛国众生一接触,「道」也可以由之生起。

  至于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国是五尘说法,五根接触五尘,五识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是故六尘皆为教经,亦复皆为行经,皆为理经也。

  经有教、行、理,言教、行法、真理等,这当中都能含摄于六尘中,亦即「六尘」都能够有道理在的。

  十一、生:依于色心仗缘假立。

  「生」;本无今有叫作「生」,也是色心的初有之意。色心是仗缘而有,不是自然而有,是仗着因缘而有的。(生命的色心出现叫作「生」。)

  十二、住:依于色心暂时相似相续假立。

  「住」,在「生」了之后,会有一段「住」的时间,也就是说;色、心在业力还在时,有一种暂时、前后的相似的相续,这安立为「住」。

  十三、老:亦名为异。依于色心迁变不停,渐就衰异假立。

  「老」,就是变异。色身也衰老,精神、体力也衰老。依止色心的迁变流动,渐渐的衰老变异,将它安立为「老」。

  十四、无常:亦名为灭。依于色心暂有还无假立。

  「无常」就是「灭」。果报体的色心消失掉了,消失的那一剎那,我们安立为「无常」。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须知「无常」人

  人会临身,生命里不必汲汲累积,累积得太多,唯有「业」随身。

  十五、流转:依于色心因果前后相续假立。

  「流转」,依于色法跟心法的因果关系,前后相续假立。色法、心法能造业,也能出现果报,若因若果都是不断灭,前后相续的,这「因」跟「果」的相续,我们把它安立为「流转」。

  生命流转,业力也流转。生命的相续,由业力的相续,业力的相续,由心识的相续。

  十六、定异:依于善恶因果种子现行各各不同假立。

  「定异」者,决定有差异。依于我们善恶的因所创造出来可乐、不可乐果报。(种子约因,现行约果),不管因或果,有善有恶,这之中是各各不同的,绝不能混滥,因果是绝无错谬的,佛法的因果观念一定要有「定异」的建立。

  十七、相应:依于心及心所和合俱起假立。

  「相应」者,心王和心所和合了就叫「相应」。

  十八、势速:依于色心诸法迁流不暂停住假立。

  「势速」,诸法的剎那流动,永远不停住,这样的流动状态,我们把它安立为「势速」。(是一种「行苦」,身心的流动。修无我观,不要执着色心的存在,就停下来了。)

  十九、次第:依于诸法前后引生,庠序不乱假立。

  「次第」,一切法的生起是前后引生,庠序不乱的。例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乃至于老、死。不管是染法、净法,它的生起有一定的次第(流转门或还灭门),亦是不能混乱的。

  二十、时:依于色心剎那展转假立,故有日月年运,长短差别。

  「时」者,时间相是我们的色心剎那、剎那的变化以后,就有一天、一月、一年,运等的差别。

  「时间」的差别,各各法界不一样,故唯识学的时间相是以色、心的剎那变化来安立「时」。

  二十一、方: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上下差别。

  「方」是空间。依于前后左右安立了「空间」的情况。

  人的空间是二度空间,诸佛菩萨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空间,祂能善巧自在的进入到每一众生的空间去。

  二十二、数:依于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故有一十百千乃至阿僧祇之差别。

  「数」,依止诸法的多或少,相仍(前后的累积,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

  三)、相待(互相对待,甲比乙大,乙比丙大),安立为「数」。

  二十三、和合:依于诸法不相乖违假立。

  「和合」,诸法不互相障碍,安立为「和合」。

  二十四、不和合:依于诸法互相乖违假立。

  「不和合」,诸法互相障碍就是「不和合」。

  ※净土法门虽说是带业往生,但是临终时,业力与不与信、愿、持名和合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心不相应行法」,解释各式各样的心里状态、物质状态,心里状态是存在的,物质状态也是存在的,但是存在的本身有很多的差别,把这些差别都安立一个「名词」,作为大家沟通的工具。因此说它是依于色、心的分位差别而假立,但是它也不离开「识」,表面上看是解释色心,其实仍以「心」为主,因为「色」是随「心」转,这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都不离开内心状态。

  「文」是单字,「名」是名词。能够诠释诸法的自性。「句」是诠释诸法的差别。「名」和「句」都依于「文」而产生。

  己五、无为法

  本论的正宗分主要是分为两大科,第一大科解释「何等一切法」,第二科解释「云何为无我」。第一科广泛的解释一切法的差别相,天亲菩萨以一百个法来说明宇宙万法的生起和变化。一百法中分成五类: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前面四类都是有为法,第五才是无为法。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

  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将「无为法」的种类标出,共有六种「无为法」。

  解: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明有为性。

  前面已讲过的四位色法、心法、假法、实法等,都是有生灭的法,显示出它们都是「有为法」。

  ※在唯识学的定义:假设这个法是由业力所变现的,所谓的「因缘变」,过去的善…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弥陀佛第18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