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说即是空」。
「补特伽罗」——此云有情。有情无我,即「生空」也。
「法无我」——即「法空」也。
「补特伽罗」翻成有情。另一种翻译是「数取趣」,(就是数数的得果报之意
思,简单讲就是轮回。)有情无我,亦即有情当中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也就是「生空」。
「法无我」,一切法是为我们所受用,也都是假藉因缘而生,这当中也没有一个「我」,即「法空」也。
「我空」的范围比较小,它只是站在一个独立的自我。至于「法空」的范围就大了,因为「法」是很多很多的。
且「有情无我」者:解释「补特伽罗无我」
于前五位之中,从前面的五位百法去找,这当中到底有没有一个「我」?(「我」者,常一、主宰也。常,恒常住。一,不变异。主宰,有独立自主性。)先看「心所」,「心所」较粗。
若云「心所是我」,则心所有五十一,何等心所是我?三际无性亦然。
我们的生命体到底什么是「我」呢?一般人不修禅定的话,多数认为「心所」
就是「我」,亦即第六意识所相应的心所,所谓「心所」者多数是「思」心所,「我思故我在」,能够思考的是「我」,所以「我」存在。但是「思」心所也是随因缘而有变化的,怎么有一个「我」呢?何况心所有五十一个,哪一个心所才是「我」呢?从过去、现在、未来去观察,也都是无常变异的,哪有「我」呢?
若云「心即是我」,则心且有八,何心是我?又一一心,念念生灭,前后无体,现在不住,以何为我?
如果说「心王」是「我」,那么有八个心王,哪一个又是「我」呢?(外道多执第六意识是「我」)(二乘人多以第八识之微细明了性为「我」)事实上,一一心都是念念生灭,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观察,我们也可以发现八识心王是会有变化的,那么哪一个「心王」才是「我」呢?
若云「色法是我」,则胜义五根,不可现见;浮尘五根与外色同,生灭不停,何当有我?
如果是「身见」重的人,执着「色法」是我,那么「胜义五根」不能现见,而「浮尘五根」会随同色身生灭不停,哪里有「我」?
若云「不相应行是我」,则色心有体,尚不是我,此依色心分位假立,又岂是我?
色法、心法都还是有业力显现的自体,这尚且不是「我」,这个依色心差别而安立的专有名词(不相应行法),当然不是「我」。
若云「无为是我」,对有说无,有尚非我,无岂成我?
如果「无为是我」,有为法都没有主宰性,无为法又岂是「我」?
故知「五位百法」,决无真实「补特伽罗」可得也。
所以从「五位百法」有为和无为的观察,我们有时会进入无为状态,有时又会进入有为状态,都是随因缘而变化,决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补特伽罗」。
次「法无我」者:
依于俗谛,假说心、心所、不相应行,种种差别。
约真谛观,毫不可得,但如幻梦;非有似有,有即非有。
从世俗谛而说:因缘上的安立,我们可以说心王、心所、不相应行有种种的差别。若是从真谛来观察,心、心所的自体都不可得,但如幻梦,非有似有,有即非有。
※「法空」不同于「我空」,补特伽罗这个「我执」,完全是一种「遍计执」。但是「法空」是「依他起」性,「法」有依他起的假名、假相、假用,它不是没有,只是我们不要执着它有独立的体性而已。色法和心法有其暂时存在的因缘,所以说它如梦如幻,不是没有,而是会变化而已。
故知,修「我空观」,对「我」的执着是完全消灭。
但是,修「法空观」,不要坏灭因果,「法」有假名假相假用,但去其「执」,不去其「法」。
又对有为假说无为,有为既虚,无为岂实?
譬如依空显现狂华,华非生灭,空岂有无?
有为法是因缘生,无为法也是因缘生,一切法皆无我。
是知「五位百法」,总无实法。无实法故,名「法无我」也!
「法」都是随因缘而安立的,都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故名「法无我」也!
甲四、结示劝修
能于五位百法,通达二无我理,是为「百法明门」。
透过五位百法的学习,而能通达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这就是「百法明门」。透过「百法」而生起我空、法空的智慧,趣向涅槃之门。
唯识学之宗旨:解释「万法唯识」。一切法都是我们八识的活动所显现的,假如八识的活动是良善的,现出来的果报就是可乐的,若是八识的活动是烦恼的,现出来的果报就是不可乐的。故知生命的本质,就是我们念头的相续。
「心识」可分两方面:
「唯识相」:一切法由八识所变现,从相貌来说,就开展出「五位百法」。
「唯识性」:八识之体性就是「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
故说「万法唯识」,包括「唯识相」与「唯识性」。一切法皆不离开「心识」。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终——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