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P25

  ..續本文上一頁惡業力所變現的境界(或色或心),這個都是屬于「實法」;假設此境界的出現,是由我們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所創造出來的,這就叫「假法」。我們的色心當中,有實法也有假法,就看它是「因緣變」或是「分別變」來決定,不管它是「因緣變」或「分別變」,都是生滅之法,有造作、有生、有住、有異滅的,這都是「有爲法」。故知「有爲法」都是生滅之法。

  無此有爲,假名無爲。非更別有一個無爲之法,在于有爲法外,而與有爲相對待也。故雲:「但是四所顯示。」

  「無爲法」的安立,是當我們把色、心生滅的境界把它停下來,這種寂靜的狀態就叫「無爲」。換句話說;並不是有一個獨立自主的法叫作「無爲」。只是就著「有爲法」停下來了,就安立作「無爲」。因此它是前面四位有爲法的生滅相停下來,這種寂靜狀態我們安立它「無爲」。

  譬喻:一個人醒時,吃飯、工作、作課等等,都是有生滅、有爲的境界。但是有時他累了就睡覺了,身體進入一種寂靜的狀態,但他是同一個人,一種有造作雲爲的狀態,另一種是寂靜無爲的狀態。

  我們的「真如」佛性也是如此,真如佛性也是隨順造作的因緣而現出「有爲法」,, 有雜染的法,也有清淨的法,「真如佛性」也能依止無爲的因緣而現出「無爲法」。

  「無爲法」大致上有兩種因緣:

  一、依禅定的因緣所現出的無爲法,多數都是外道所修。

  二、有禅定也有般若波羅蜜的因緣,要「定慧等持」,才現出的「無爲法」,這是佛教的無爲法。

  總之,「真如」由于禅定跟智慧的因緣,它能現出無爲的狀態。

  然爲既無矣!尚不名一,雲何有六?正由是四所顯故,不妨隨于能顯說有六別。既然連造作都沒有,一都不可得,怎麼會有六種無爲呢?它正是由前面四位有爲法的各種變化所顯示出來的,因此不妨從它「能變現」的這一方面來說而把它分爲六種差別。(但是體性仍是「真如」,並不是離開因緣而有獨立自主的法叫作「無爲」。)

  以下解釋「無爲法」的差別相。(憨山大師在百法的批注,他認爲第一個「虛空無爲」是一個「總相」,二至六則是「別相」。)

  一、虛空無爲:非色非心,離諸障礙,無可造作,故名無爲。

  以「虛空」譬喻無爲,「無爲」具足叁個特性:一、非色非心。(無爲它不是六塵的色法,它也不是八識的心王和它相應的心所。)(八識心王、心所是有「能所」的,但是「無爲法」沒有「能所」。)二、離諸障礙。凡夫色心諸法有叁障:煩惱障、業障、報障。但是在「無爲」的境界裏,這叁種障都沒有。叁、無可造作。「無爲法」本身是沒有造作相貌的。也不造善、也不造惡。有這叁種特性,故稱「無爲」。

  二、擇滅無爲:正慧簡擇,永滅煩惱,所顯真理,本不生滅,故名無爲。

  正:表示不顛倒。(凡夫思想是顛倒的),我們的內心當中本來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但是凡夫心卻誤認有一個「我」,這就是「顛倒」,依止這樣的顛倒所生起的種種思想,都是與「無明」相應的。而正慧簡擇,它是依止正確的、不顛倒的,合乎諸法實相的智慧,以我空、法空的智慧簡擇,將叁

  界的煩惱給熄滅了,顯示出來的真理是不生不滅的,(真理現前是沒有生滅相

  的),故名「無爲」。(此類無爲多數是佛陀之聖弟子,不論大、小乘。此無爲是不共外道的,它由般若波羅蜜的生起,而破壞了煩惱所出現的無爲。)

  叁、非擇滅無爲:複有二種:

  〈一〉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故名無爲。

  〈二〉有爲緣缺,暫爾不生,雖非永滅,緣缺所顯,故名無爲。

  所謂「非擇滅」者,是說這個「無爲」的現前,不是依止智慧而有的,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本性清淨。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淨的,不管造了多重的惡業,它的

  本質還是清淨。它的清淨沒有開顯,我們不能受用,這是一回事,本質上它仍是清淨。(故知,人人也都有「無爲」。)

  第二種:此種無爲是依止禅定而安立,在禅定時,有爲法的因緣暫時停下來,入了禅定以後跟外面境界沒有接觸了,(多數只有第六之獨頭意識而已,前五識不活動),雜染的因緣缺乏以後,此時煩惱、業力、果報等都暫時不生,雖然不是永滅,如石壓草,草沒有除掉,也暫時看不到草了,也可以暫時把它安立爲「無爲」。

  四、不動滅無爲:入第四禅,雙忘苦樂,舍念清淨,叁災不到,亦名無爲。

  此「不動滅無爲」,多數屬于外道,亦即「非擇滅」,依止禅定之力而生起。不動滅,境界不動。滅,是因爲身心暫時不動了,故稱它「滅」。而此不動的狀態主要是指入第四禅。(凡夫的心是動來動去的,有時到善的境界,有時到惡的境界去)而修禅定的人,是把內心給攝持住,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不動,從初禅乃至叁禅都還是「有動」(初禅有尋伺所動,二禅喜所動,叁禅樂所動),直到第四禅才是「不動」。雙忘苦樂是一種寂靜住的境界。

  舍念清淨,舍是離樂無悔,四禅的人得到不動真定,舍去難舍的叁禅樂也不憂悔,稱之「舍」(揀別舍受之舍)。「念」者,明靜不動猶如止水。四禅內心的明了性特別強(四禅八定中,四禅的念力是最強的),因爲已無尋、伺、喜、樂之幹擾(四空定的定力深,但是明了性暗淡),禅定分明,故說舍念清淨。

  四禅有雙忘苦樂、舍念清淨兩種功德,另外是叁災不到,所謂「火燒初禅、水淹二禅、風吹叁禅」,四禅無災,因爲他雙忘苦樂,舍念清淨,又無叁災破壞,

  所以也將其暫時安立作「無爲」(第六意識與禅定相應,但是並無般若波羅蜜。)

  五、想受滅無爲:入滅盡定,想受不行,似涅槃故,亦名無爲。

  「想受滅無爲」,多數是小乘聖人入了滅盡定以後?在定中與第六意識相應的「想」及「受」這兩個心所都不活動了,「想」跟「受」都是五遍行,五遍行不活動第六意識就不活動了。因此阿羅漢入了滅盡定以後是一切法不受。「不動滅無爲」還有「舍受」,內心尚有感受(不苦亦不樂,無喜亦無憂的感受),第六意識還有「受」,是「舍受」。但是「滅盡定」是不受一切法,連「舍受」

  都沒有了。「如鳥飛虛空,蹤迹不可得」。如禅宗祖師所謂「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內心對一切境界都沒有「受」。因爲「想」和「受」都不活動了,這種境界相似于涅槃,因此安立爲「無爲」。(但此「想受滅無爲」除了要有禅定之外,還必須要有「我空」的智慧相應。)

  ※以大乘百法的意思,天親菩薩所贊歎的無爲是指「真如無爲」。大乘所認定的真實的無爲是「真如無爲」。前面所說的無爲都是方便,不是真實的無爲。

  六、真如無爲:非妄名真,非倒名如;即是色心假實諸法之性。

  「真」者,真實不虛妄。「如」者,不顛倒。也就是;一切法是「色心」所變現出來的相狀,而它的本性則是「真如」。

  諸法如波,此性如水;諸法如繩,此性如麻。

  一切的相狀都是業力所變現的諸法(或是天的色、心諸法,或是人的色、心諸法,或是叁惡道的色、心諸法),這些法就像波浪一樣,而「真如」的法性就像「水」。(波浪不論大小,都不離開水)。諸法如繩,繩子有各種相狀,它的本性都是同一個「麻」(真如)。(真如受熏,現出各種由業力所變現的諸法,但是諸法都是同一個本體﹙真如﹚所變現出來的。)

  諸法非此——則無自體。此離諸法——亦無自相。

  一切法離開了真如無爲,就沒有它的自體。(一切法也是以真如爲自體)。真如離開了諸法,也無法顯示出它的相貌。故與諸法,不一,不異。真如與諸法,是不一,也不異的。(以上解釋真如的相貌)。

  惟有遠離遍計所執,了達我法二空,乃能證會本真本如之體。(以下解釋「真如」顯現之條件)

  修禅定無法顯現「真如」,不管你用不動滅無爲或我空的智慧把第六意識停下來,都無法顯現「真如無爲」。只有消除第六意識的我執、法執,和遍計所執,也就是第六意識裏的「無明」,才能證會本真本如之體。

  ------ 12A ○竟 * 12B ○起------

  真如二字亦是強名,前五無爲又皆依此假立。此即「唯識實性」。故皆「唯識」——決無實我實法也。

  「真如」也是假立的兩個字,並不是有一個獨立的法叫「真如」,也是假設安

  立的。前面的五個無爲也是假立的,所以這都是「唯識實性」,也就是一切法的真實體性。「真如」就是我們的家,所謂「把心帶回家」也!

  由上可以了解,要達到「真如無爲」,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修菩提心。第二、要有空正見。若只修空正見,就落入「想受滅無爲」(二乘),菩薩能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但是大悲心又能依止願力而度衆生。故說菩提心與空正見是達到「真如無爲」的兩個條件。

  「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但去其「執」,不去其「法」。

  落實「無爲」無不爲。

  菩薩不但要「如」,還要「來」。

  

  丁二、答無我(以下說明「雲何爲無我」。)

  「無我」是一切法的總相。不管是「有爲法」、「無爲法」,它的本質都是「無我」。這是一切法共同的相貌。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一切法的總相有兩種無我: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此正顯示「一切法無我」者,即前五位百法之中,一一推求皆無此二種我相也。

  「一切法無我」之意思,就是前面五位百法當中,不管是有爲無爲,都是假藉二空真如,假藉因緣而顯現。

  真如法性隨順于造作的因緣,顯現「有爲法」。

  真如法性隨順于寂靜的因緣,顯現「無爲法」。

  有爲、無爲都是假藉因緣所生,本性皆「空」。

  如果一切法有獨立體性就不必假藉「因緣」。故說「因緣所生法…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佛第18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