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法名義略說

  唯識簡介(淨常)

  31.心法名義略說

  

  

  在百法明門論一百個法當中,最先提到的就是心法。百法說心法是「一切最勝故」,亦即在一切有爲法中,以心法最爲殊勝!何以呢?因爲佛法告訴我們:一切衆生造善、作惡是這個心,六道輪回也是這個心,乃至成佛作祖更是這個心!我們常說:學佛的目的,在于了脫生死,離苦得樂,或者說在于破迷啓悟,斷惑證真。說得固然是不錯,但是一個行者真正要達到這個崇高目標之前,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如何將我們的心改善、淨化,使之得到最極清淨光明的地步,這是一個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佛言:心淨則國土淨,心穢則國土穢。又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由此可見得「心」是一切諸法的中心,世間一切法,都是依著心在左右與指揮!因此,我們學佛而忽視了心法這個問題。那麼,一切的作爲與努力,皆屬枉然!今天我們研究百法,對于心法,自然不可不給予特別的重視!

  

  百法說:「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叁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爲何說此八種爲「略」呢?蕅祖直解說:「心性離過絕非,尚不可名之爲一,雲何有八?若論相用,浩然無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顯著者,略有八種」。由上述可知:所謂八識,乃是就心性之相,用上說的,並非在本體上說話。既是就相、用來說,則心性之相用,可謂無量無邊,何止八種?今百法說心法有八種,乃是就有情衆生之心理現象與作用中最顯著的來說,此點不可不知。

  

  那麼心法的意義爲何?百法贅言:「心法者,總有六義」,那六種呢?

  

  (一)集起名心:是說心有收集、保持、儲藏一切法種子的功能,並且在因緣成熟之時,又能令這些種子,一一發起現行。具有這種功能的心法,特別是指第八阿賴耶識。

  

  (二)積集名心:是說心有熏習成一切法的種子的功能。具有這種功能的心法,特別是指眼、耳等前七識。

  

  以上「集起」和「積集」二義,可說是互爲因果。譬如:我們聽經、閱藏,則經由眼識、耳識及意識之熏習作用,將清淨的種子,熏入第八阿賴耶識中,儲存起來〈這是心之積集義〉。他日,以我們所見所聞,爲他人複誦、講解,即是種子發起現行之功能〈這是心之集起義〉。換句話說:集起是偏在現行上說,積集則偏在種子上說。

  

  (叁)緣慮名心:是說心有攀緣,思慮一切法的功能。譬如我們靜坐室中,想念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便是心的緣慮功能。

  

  (四)或名爲識:是說心有時叫做「識」。識就是了別的意思。我們的心對于境界有明了分別的功能。

  

  (五)或名爲意:是說心有時叫做「意」。意就是相續不斷的意思。我們的心,剎那不停,前念滅,後念生,生滅之間,無有間隔。

  

  (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是說若就「緣慮」義來說,八識皆可名「心」,若就「集起」義來說,則只有第八可以叫做「心」。因爲唯獨第八阿賴耶識能集諸種子,起現行故。

  

  若就念念生滅,平等無間之義來說,則八識皆可名「意」,若就「恒審思量」義來說,則只有第七末那識可以叫做「意」。因爲唯獨第七末那能恒審思量第八爲我故。

  

  若就了別境界之義來說,則八識皆可名「識」,若就了別粗顯境界義來說,則唯前六識可以叫做「識」。因爲前六識能了別色聲等粗境故。〈至于第七、第八所了別之境,則微細難知〉。

  

  茲將八識心法列表于後:

  

  

  

  ┌一、眼識─依眼根了別色塵之作用

  

  |二、耳識─依耳根了別聲塵之作用

  

  |叁、鼻識─依鼻根了別香塵之作用

  

  |四、舌識─依舌根了別味塵之作用

  

  心法(八識)|五、身識─依身根了別觸塵之作用

  

  |六、意識─依意根了別法塵之作用

  

  |七、末那─譯名意,內緣第八妄執爲我  

  

  └八、阿賴耶─譯名藏,能藏一切種子

  

✿ 继续阅读 ▪ 八識得名(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