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簡介(淨常)
26.唯識論善惡 續(二)
唯識學說到惡法有四類,第一類是「根本煩惱」六種,上回已經介紹過,接下來要談談「隨煩惱」。隨煩惱,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的一種煩惱活動。它又分爲叁類,即:小隨煩惱,中隨煩惱以及大隨煩惱。
問:何以隨煩惱又區分爲小、中、大叁類呢?
答:約其叁義。叁義都無,稱之爲小隨煩惱。具其中二義,稱之爲中隨煩惱。叁義皆具足,則稱之爲大隨煩惱。
問:叁義者何?
答:一者自類俱起。二者遍不善性。叁者諸染心。
小隨煩惱,行相粗猛,各自爲主。唯于不善心中,各別而起,若一生時,必無第二,故名爲小。
中隨煩惱,自類俱起,但遍不善性,不通有覆無記,但得名中。
大隨煩惱,自類俱起,染二心,不可名小。染心皆遍,不得名中。二義既殊,故名爲大。
試看下表自明:
1.自類俱起 小隨煩惱
2.遍不善性 中隨煩惱
3.有覆無記 大隨煩惱
今先簡介小隨煩惱十種:
一、忿:什麼叫做「忿」呢?忿就是忿怒。它是對于現前境界,深深體認到,不但無益于自己,而且對自己有大不利,因此就在這個境界上,發起忿怒之心,其至拿起各種刀杖武器,痛擊他人,乃至演出慘烈的爭,使得自他都陷入痛苦得深淵之中。
忿,即以瞋恚一分爲體。
二、恨:什麼叫做「恨」呢?恨就是懷恨。它是繼「忿」而起的一種煩惱,也就是說:忿怒之後,事情雖已過去,卻結怨在心,懷恨不已,叫做「恨」。
恨,也是以瞋恚一分爲體。
叁、惱:什麼叫做「惱」呢?惱就是惱亂。它是由忿、恨爲其前導,觸及現前違情境界,忽然想起過去不如意事,于是從心靈深處,生起狠戾暴熱來,好像猛獸一般的凶狠殘忍,想要惱亂對方,使他身心不得安甯。
惱,也是以瞋恚一分爲體。
四、覆:什麼叫做「覆」呢?覆就是覆藏或隱藏。就是隱藏自己所犯的罪行,怕人家知道,以免影響自己的聲譽,失去自己所有的供養。所以只好假裝遮瞞,自欺欺人。
覆,是以貪、癡一分爲體。
五、诳:什麼叫做「诳」呢?诳就是欺诳。一個人爲了得到名聞利養,本無道德,也無修行,但他不惜矯詐欺诳,裝成好像很有道德,很有修行的樣子,去沽名釣譽,甚至以邪命自活。
诳,也是以貪、癡一分爲體。
六、谄:什麼叫做「谄」呢?谄就是谄媚。一個行谄媚之人,他的行爲一定不光明磊落,只是假現禮節,僞作威儀,巧言令色,奴顔婢膝,以博取他人的歡喜,以謀取一己之私利。
谄,也是以貪、癡一分爲體。
七、憍:什麼叫做「憍」呢?憍就是驕傲。說到驕傲,這個人必定有一種仗恃,或者仗恃年輕力壯、相貌莊嚴、豪門富貴、族姓高大、聰明智慧、廣學多聞等等,對于自己有一點點好處,即深生染著,自以爲了不起,目空一切,旁若無人。
憍,即以貪愛一分爲體。
八、害:什麼叫做「害」呢?害就是損害、惱害。對于一切有情無悲愍心,以刀杖、石塊、繩索等,恣意的去做宰割、屠殺、鞭打、系縛、威嚇等事,以損惱、迫害有情。
害,即以瞋恚一分爲體。
九、嫉:什麼叫做「嫉」呢?嫉就是嫉妒。或嫉賢、或嫉能、或嫉財、或嫉色。總之:具有嫉妒心的人,終日專心一意的,從個己的名利出發,如果自己得到名利,心裏就十分歡喜。如果別人得到名利,就感到萬分的不悅,而且妒火中燒,想出種種辦法,以打擊對方,必使他名譽掃地利益盡失才肯罷休。
嫉,也是以瞋恚一分爲體。
十、悭:什麼叫做「悭」呢?悭就是悭吝。悭吝之人,染著自己所得的道法,耽著自己所有的錢財,不能慷慨施舍。
悭,即以貪愛一分爲體。
以上十種煩惱惡法,就是小隨煩惱。下回再簡介中隨以及大隨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