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論善惡 續(一)

  唯識簡介(淨常)

  

  25.唯識論善惡 續一

  

  

  對于善惡的看法,唯識學所講的,比世間一般學說所講的,還要周到而深刻。唯識學講善惡,不但要從一個人表現于外邊的行爲上講,而且更要追究到這個人的起心動念;不但要從自他兩方面的利害來講,而且更要從對現在、未來二世的影響來判斷善惡。

  

  上一期,我們已經研究了「善法」,曾說到善法有十一條。現在接著要研究「惡法」。

  

  什麼是惡法呢?比例善法可知,即:

  

  第一:違損此世,他世爲惡。

  

  第二:自惱惱他,自性垢穢爲惡。

  

  惡法,在唯識學上,常見的有叁種別名:

  

  第一惡法又稱爲「不善法」。

  

  第二又稱之爲「惑」。衆生因迷惑而造諸惡業,受種種痛苦。

  

  第叁又稱之爲「煩惱」,煩是煩悶、煩攪的意思。惱是惱亂、熱惱的意思。簡單的說:煩惱,就是我們心理上的搗亂份子,我們的心理一有了這些搗亂份子,必然會感到煩悶、不安和痛苦。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斷除煩惱,煩惱一天沒有斷除,生死問題即一天沒有解決。

  

  唯識學說煩惱惡法有二十六種,又分四類:

  

  一、根本煩惱六種。

  

  二、大隨煩惱八種。

  

  叁、中隨煩惱二種。

  

  四、小隨煩惱十種。

  

  先說第一類根本煩惱六種。爲什麼叫根本煩惱呢?有二義:

  

  第一,因爲這六種煩惱是一切煩惱之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種種的煩惱,好像草木有根,則能生出枝幹花葉,故名「根本」。

  

  第二,因爲這六種煩惱是造作萬惡的根本,衆生一切的罪惡,都由這六種煩惱所發動造成的。所以普賢行願品說:「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

  

  今簡介根本煩惱如下:

  

  一、貪:什麼叫做「貪」呢?貪是耽染愛著。佛法說衆生有叁種愛著:(一)境界愛,即對于眷屬、家財、五欲等之愛著心。(二)自體愛,即對于自己五蘊身之愛著心。(叁)當生愛,即對于當來生處之愛著心。衆生由此貪愛心遂招來叁界六道生死輪回之大苦。

  

  二、瞋:什麼叫做「瞋」呢?瞋是瞋恚忿怒。佛法說有叁種瞋:(一)順理瞋,即外人實來惱觸,而生瞋怒。謂自己從來沒有開罪于人,卻莫名其妙的受人侮辱惡罵,因而生起瞋恚心來。這種瞋恚心,在情理上,似乎說得過去,叫順理瞋。(二)非理瞋,即忽起瞋心,不問可否。謂根本沒有什麼原因,無緣無故大發脾氣,是爲非理瞋。(叁)诤論瞋,即著己所解之法爲是,謂他所行,所說爲非,既不順己,即生惱心,是爲诤論瞋。

  

  一切瞋恚,不外以上叁種,而任何一種都是不好的。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是以「瞋」是失佛法的根本,是墜惡道的因緣,是法樂的冤家,是善心的大賊。

  

  叁、癡:什麼叫做「癡」呢?癡就是愚癡,「于諸事理迷闇」,不如實知因果等實事實理,爲諸煩惱雜染所依,謂衆生因愚癡而妄生貪求,求之不得,則成瞋恚,故愚癡爲叁毒之總根,一切煩惱之根本,在一切煩惱中,愚癡是最重的一種煩惱。

  

  四、慢:什麼叫做慢呢?慢就是貢高我慢。「恃己才能,于他高舉」,對于他人,不管是不如我自己的,或者是程度與我相等的,甚至對于道德學問超過自己的人,都表現出輕慢的態度。瑜伽論說:慢有七種差別。那七種呢?

  

  (一)慢-于他劣,謂己爲勝;或複于等,謂己爲等。令心高舉。

  

  (二)過慢-于等爲勝;于勝爲等。令心高舉。

  

  (叁)慢過慢-于勝爲勝,令心高舉。

  

  (四)我慢-于五取蘊隨觀爲我,或爲我所,令心高舉。

  

  (五)增上慢-于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令心高舉。

  

  (六)卑劣慢-于多勝中,謂己少劣,令心高舉。

  

  (七)邪慢-實無其德,謂己有德,令心高舉。

  

  以上七種慢,不論是那一種,都會阻礙我們向上進步,都會招感生死輪轉,使我們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五、疑:什麼叫做「疑」呢?疑就是懷疑不信。「于諸谛理,猶疑不決」。對于叁寶的功德,善惡業力,乃至世間一切實事實理,都不能深信了解,所以不能決意直前修習一切善業,因此,疑能障礙一切善法使不生起。

  

  百法明門論篡說:「此疑依六事而生。」那六事呢?

  

  1聞不正法。2見師邪行。3見所信,受意見差別。4性自愚魯。5甚深法性。6廣大教法。由此六種,「疑」方生起。

  

  六、惡見:什麼叫做「惡見」呢?惡見就是不正見,「于諸谛理,顛倒推求」,譬如:「以淨爲穢,以有爲無,以苦爲樂等顛倒錯誤的見解,叫做惡見。唯識論說:惡見行相,差別有五:

  

  1薩迦耶見─此雲「身見」。對此五蘊、四大和合之身,本來是無常,敗壞之物,而執之爲一,爲常、爲、爲有一實在之主宰,即是身見。

  

  2邊執見─邊是偏差的意思。即謂所得的知見,有所偏差,或執此身爲常,或執此身爲斷,各落一邊。執常見者,以爲人永遠做人,豬狗永遠爲豬狗,乃至貧賤富貴,恒常不變,毫無善惡因果可說。執斷見者,以爲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無有生死輪回升沈之事。

  

  世間果然如是,則作善何爲?作惡何畏?壞人心術,莫此爲甚!故名邊見。

  

  3邪見-即一切倒見。在五種惡見中,邪見的範圍最寬,即其它四見所不攝者,皆歸到邪見之中,因此邪見種類繁多,但最主要的,就是謗無因果。唯識學說:邪見計有叁種:

  

  第一謗因果─譬如有一種邪見人,說沒有十二因緣,這叫「謗無因果」。

  

  第二謗作用─譬如有一種邪見人,說沒有「化生有情」,也沒有「中陰身投胎」的作用,這叫「謗作用」。

  

  第叁謗善事-譬如有一種邪見人,說世間決定沒有證阿羅漢果的人,這叫撥無涅槃、壞善事、斷善根,實是最大的邪見。

  

  4見取見:什麼叫做「見取見」呢?上面的「見」字,即指前面的「我見」、「邊見」、「邪見」;這種人在這叁種見上,隨執一端,以爲最勝、最妙、最上,以爲由此見故,能得清淨解脫之果。由是各各互執爲勝,一切鬥诤依之而起。這就是通常說的「非果計果」的顛倒執見。如凡夫外道之修行,少爲得益,實非聖果,又非究竟,便妄計爲聖果,謬認爲究竟。

  

  5戒禁取見:什麼叫做「戒禁取見」呢?持戒和守禁,本來很好,爲什麼反變爲惡見之一呢?這是過在一個「取」字;「取」,即是無明執著。意思是說:這種人雖然是持戒、守禁,但是壞在他的知見不正,執著過甚;例如古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或持牛戒,或持狗戒,食草食糞、行種種無益苦行以爲是生天受樂之因;故又名「非因計因」,本來不是出世的正因,他們卻執著以爲是最勝、最妙、最上,這就叫做「戒禁取見」。

  

  以上貪、瞋、癡、慢、疑、身、邊、邪、見取及戒禁取,這十種,又叫做「十使」。(「使」是驅役的意思,即煩惱之異名。因此十使煩惱,能夠驅役衆生之身心擾惱不安,驅役衆生造諸惡業而入于叁惡道之中,故稱爲使。)前五名「五鈍使」;後五名「五利使」。鈍如刀背,利如刀口。這有兩種說法:

  

  一是前五較後五,惑性較鈍,難以製服,要在修道位才斷,所以叫做鈍。(鈍故難斷)

  

  二是後五較前五,惑性較爲銳利,遇境辄生分別,如聞正法,于見道位中,即能頓斷。(利故易斷)

  

  以上六種「根本煩惱」,簡介完了,下回再談「隨煩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