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是否吃過飯了?是否宵夜吃過了?你如果煩惱他在外面找女人,那你只關心自己,不是關懷對方。只要以這種態度對待先生,保證他以後不想外出,因爲家裏最溫暖。他到外面找女人是因爲你現出羅剎相,看到你就嚇死了,自然他覺得外面比較溫暖。所以心裏充滿善念,即使生活不富裕,也不會感到痛苦。若是心中常懷怨恨,即使你生活于富貴奢華中,也不會覺得快樂,所以千萬不要有深宮怨,什麼叫深宮怨?雖然在皇宮裏當皇後,可是皇帝不理你,孤獨,可憐!印度的甘地被人暗殺的時候,喊著,神啊,我來了,我在世間的任務完成了,他沒有一絲恨,還高喊不要傷害那個傷害我的人。耶稣基督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他想的是我要承擔衆生的痛苦,一點都不恨對方,我當初所以會參加基督教就是被這一段話感動的。感歎他替衆生背了十字架,雖然不究竟,但總是偉大的,直到認識了佛教,才驚覺這個更偉大。在佛教的教義中,每個人都可以成佛,你打他、罵他,他心裏還想著你就是佛,內心永遠當你是佛。
各位千萬不要把內心的瞋恨執著當作寶,有時候我跟小和尚說,喂,你有一點執著。他說:對啊,對啊,我就很執著。我說,那你還敢講,不趕快把執著丟掉。有時候問他,會不會想看女人?他說:會啊,有一點,還有一點呢,你不怕死啊!你要說,我很慚愧、很慚愧,不能有啊,自己要摸摸光頭,開什麼玩笑啊,害自己就算了,還想害別人。所以各位,不要讓一點點的垃圾缺點留住。心中若還懷著怨恨生氣,既使生活在皇宮中也不會快樂,所以各位請將怨恨、嫉妒,布施出來舍掉,該舍的是這個東西啊,最難的了。你拿出一百億美金布施,都不是真正的舍,舍是什麼?舍掉貪瞋癡才是真舍,你才能成爲衆生的希望,衆生的依附,大家都依靠你,因爲你成就了,大家就有希望。
第二句話,我們都受到欲望的驅使,欲望控製著我們。每個人都有欲望,想吃好、穿好,希望過得快樂,看起來好象沒有不對,但並不究竟。外表的這種快樂,代表內心不知足,終將永遠痛苦。所以各位要有一種覺醒,學習獨立,不需要別人的愛,不需要別人關心的眼光,自己要活得自在,不要作欲望的奴隸。
第叁,外在緣于內在。如果自己的起心動念是粗糙的,不管你處在多麼愉快的環境,念頭總是會被察覺。內心如果不圓滿,外面的世界也是粗糙的。就算你現在相當富有,擁有一切,那也是低俗的欲望而已,有什麼快樂呢?就像如果你的錢是去搶來的,是買賣肉體得來的。別人看你穿得再好,但總是覺得你不圓滿。所以我們出家人內心要清淨,外表不重要,內心要能感動人,以內心的這種品質引導別人,而不只是廟蓋得大間,若是沒辦法表現修行的品質,人家跑到佛寺來,畢竟要帶著失望回去,因爲這裏沒有佛法,這裏不慈悲,只是拜拜佛像而已。
第四句話,佛教徒對于心的修行,只有一句話「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這是以愛與慈悲作根本的。各位,這句話若懂得修,這輩子就能解脫,保證成佛,懂不懂佛經都沒關系。因爲你懂得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善心大發,惡念不起。無論你走到那裏,都有愛與慈悲。第五,了解身體和語言的惡行惡狀,各位,看人爭吵,看人家生氣,你光看那一張臉,好恐怖啊,剛剛是天使,現在是魔鬼。剛才笑得好燦爛,現在會罵人。所以各位要記得,不要顯現不善的臉相,因爲惡行不只是由身體和語言所産生,也是內心引發的。因爲錯誤的心態才有錯誤的語言和行爲,若心懷不軌,這個人就是最恐怖的了。
什麼叫作惡知識?就是有知識,但卻心懷不軌的人,想盡辦法設計他人的人,我們應該暫時遠離,對他慈悲,暫時遠離,將來你若如如不動,再來度化他,因爲我們擔心自己受到他的影響。所以絕對不要利用別人,不要與惡人相處。爲了眼前的利益,爲了錢,你去和一個滿心汙染的人相處,損失將難以估計。我的師父常跟我這樣講,以後你要蓋佛寺,記住,千萬不要爲了金錢蓋佛寺,不要跟那些有錢的,卻滿心雜染的信徒親近。
各位,法力無障礙,慈悲無障礙,無論走到任何地方,只要你有真理,不需要跟誰攀緣,要記得我們是爲法而生存的。就像今天,如果大家有佛法,我們可以借個地方,就算沒冷氣,也沒有佛像,大家也可以談論佛法,可以念佛打坐,多一點莊嚴,大家都沒壓力。第六,爲了控製不好的行爲語言,我們必須由根本作起,根本就是我們的心。所以我們每天都要修行,打從內心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隨便凸顯自己,故意表現自己,結果自己什麼好處也沒有,必須要調伏自己的心念,而不是增長不好的念頭。
第七,爲了獲得真正的歡喜,我們必須開展愛的範圍。藉由愛自己的家人,進一步愛社會,愛衆生,只有透過慈悲與愛,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待會要作晚課回向,回向病苦,回向一切衆生,願這世界多一分的快樂。第八,人在世間上,從生命開始到結束,業力與煩惱的影響無所不在,就算感覺不到,但是我們的生活確定受到因果業力所左右,超出我們的掌控,令我們陷入受苦的循環之中。各位,只要你來投胎,不管你貧富貴賤,或讀了多少書,業報變化之苦,任何人都必須忍受。身體不可能愈來愈健康,而是愈老愈不好用。我們求的是心的力量,慈悲的力量,才能超越世間之苦。
第九,當你開始追求享樂與金錢,等于舍棄追求心靈的成長。不好的情緒便開始堆積,然後變成煩惱、憂郁症,使令你身旁的人無法快樂,你也將愈來愈給人壓力。所以各位,不要去追求這些,要追求愛,追求智能,追求慈悲,讓身旁的人愈來愈快樂,不但自己快樂,別人也感到快樂。第十,如果你專心在當下,未來就變得不重要。當下的心決定一切,每天維持當下即是永恒,無常的念頭對我們才有幫助。一旦變化無常,便無法再使用這個肉體。所以要以當下的心態,以清淨心及悲心,願大家都證悟佛道。不要保留,盡個人的能力,盡力去作,你現在不作,什麼時候才作!相對的,也不能膨脹自己。我們認識很多法師,有一些法師也來找過我,想到電視臺來講課,我說:好啊!贊歎,但是不可以,爲什麼?你還有一些缺點,有辦法改嗎?不改就算了,不貪財好色可以嗎?不邪知邪見可以嗎?不攻擊其它法門可以嗎?以慈悲心說法可以嗎?不爲自己而表演可以嗎?大家都可以說法,但是缺點要先放下。當然,其中有叁分之二是罵我的,其實我只是告訴他,你是要表達佛陀的教法?還是要表達你自己?如此而已。
《用心度衆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