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簡介(淨常)
19.唯識簡介(十九)
本文:
八識轉四智四智成叁身
┌─前五識─(成所作智)─化身
八識│─第六識─(妙觀察智)─化身
轉智│─第七識─(平等性智)─報身
└─第八識─(大圓鏡智)─法身
上期簡介唯識修觀之法時,曾說到修觀之下手處在觀萬法皆是依他起,即令我心洞明世間一切諸法,不過是因緣和合時,臨時現起之幻相耳!實則生即無生,表面上雖是萬象森羅,而其內裏,卻是全然子虛烏有!所以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即佛開示行者,要從如夢、如幻等六種比喻中,去洞悉世間萬法,無不是假的,一切皆空,毫無所得,以對治衆生誤認萬法爲真實的妄執!在中國亦有如戲之喻:謂各戲子裝扮成種種角色,當鑼鼓喧鬧,粉墨登場時,邪、正、賢、愚、悲、歡、得、失,神情活現,一般凡夫,迷心對之,執以爲實,或爲之顔開,或爲之淚下!然而,在有智慧者觀之,則明知其爲一出幻戲,是假非真,一旦鑼鼓收聲,風流雲散時,即當下臺,返我初服!此時彼等在戲臺上種種作爲,完全不由自主,不過爲業力所牽,須了卻之一段緣法而已,豈可當真!
唯識行者,若能時時處處,于一切諸法,皆能如是觀察覺照,煩惱便可日漸減輕,智慧亦必隨之日漸增益,遇境逢緣時,便可作主而不易爲其所動,久而久之,便能不知不覺地,遠離遍計執,引入圓成實,而證得無上之佛果矣!是以,唯識行者,修唯識觀,從因至果,須曆叁大阿僧祇劫,共分五位:
一、資糧位─于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叁十心,貯佛道資糧之位。
二、加行位─于叁十心之終,將入見道(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谛理之位),修四尋思四如實觀,得軟、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
叁、通達位─于初地之入心(地地各有入、住、出之叁心),通達于二空無我之理之位。此位亦名見道位,因在此位最初見到真理故。
四、修習位─自初地之住心,至十地之出心(即等覺)間,爲欲更斷除其余之微細煩惱,及證得轉依(謂菩提、涅槃之二果),複數數修習妙觀之位,亦名修道位。
五、究竟位─究竟斷惑證理之位,即是佛果。
以上唯識五位,開之則爲叁僧祇四十一位,略如下表:
┌十住──────┐
| |
| |
初僧祇─|十行──────|──資糧位
| |
| ┌十回向┘
└十回向─|
└四善根──加行位
┌入心─────通達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叁地 |
二僧祇—|四地 |
|五地 |
|六地 |──修習位
└七地 |
|
┌八地 |
| |
叁僧祇—|九地 |
| ┌入心|
└十地─|住心|
└出心┘
佛位───────究竟位
前四位皆屬因位,故有種種行法之開列,行者欲知其詳,請參閱成唯識論第九、十兩卷。至于第五位則屬果位,覺行圓滿,更無行相可言,故今僅贊說如來之叁身四智等德。茲略說明之:
一、大圓鏡智─即「大圓鏡智相應心品」之略。(智。是別境慧心所,而與善十一,遍行五及別境四法,同時俱起,與第八淨識相應。以上二十二法,智用增故,但以智名顯)。此大圓鏡智乃轉有漏第八識聚所得者。如有漏之第八識。變現依正二報,而持有情之根身,此智能變現如來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猶如大圓鏡中。現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圓鏡智」。緣鏡無邊,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種智」,即如來萬德之總本也。因其爲萬善衆德之本體,是一切有爲,無爲功德法之所依止,故名「法身」。(「身」即聚集之義,謂聚集諸法而成身也)。
二、平等性智─即「平等性智相應心品」之略(乃第七淨識與遍行等二十一心所相應,而智用增故,但以智名顯)。此平等性智,乃轉有漏第七識聚所得者。反于有漏第七識之我見,而達于無我平等之理,于一切衆生,起無緣大悲之智,故名「平等性智」。因其能示現微妙淨功德身,隨十地諸大菩薩之所樂,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故名「報身」。
叁、妙觀察智─即「妙觀察智相應心品」之略。此智乃轉有漏第六識聚所得者,因此心品善能觀察諸法之自相,共相,遍知一切衆生之根機。故名「妙觀察智」。因其能于大衆會中,轉自在*輪,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故名「化身」。
四、成所作智─即「成所作智相應心品」之略。此智乃轉有漏前五識所得者,因此心品,爲欲利樂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一切有情,乃普于十方現種種變化叁業。成就本願力所應作之事,故名「成所作智」,因其能隨順機類,變作種種形相,在大衆中,巧轉*輪,斷諸疑惑,故亦名「化身」。
頓悟入道要門論雲:「問束四智成叁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幾個智獨成一身?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以上雖說四智叁身,並無別佛,只是一佛所具!叁身具足,四智圓滿之佛果,即是究竟位,此即唯識行者之大目的,大歸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