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簡介(淨常)
16.唯識簡介(十六)—叁量
前幾期在討論諸識四分時,曾說第一相分,唯是所緣,後叁分皆是能緣所攝,其中第二見分,但緣第一相分;第叁自證分,能緣第二見分及第四證自證分;第四證自證分,唯緣第叁自證分。現在要更進一步討論:當諸識後叁分緣慮之時,是正確抑是錯謬?若是正思維,當然要讓它繼續發展!反之,若是錯謬知見,則應立刻遏止它!吾人研究唯識學之方法,即是從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中,如何增加善良,正確的心理,以及降伏罪惡,錯謬的心理做起!這樣才算是個善學唯識者!否則名相自名相,道理自道理,與自家身心性命毫無關系,縱然熟讀叁藏教典,而且舌燦蓮花,也如同說食數寶,徒然浪費時間而已!
唯識學在研究吾人心理活動之正確或錯謬方面,有所謂「叁量」的說法,叁量即現量、比量與非量。量,就是思慮、度量的意思,譬如以尺量布,即可得其長短,名之爲「量」;同理,以心量境,即可分辨其黑白邪正,因此亦稱爲「量」。在叁量之中,現量和比量都是正確之度量,而非量則是錯謬之度量。唯識學又說:在八識中,前五識和第八識都是現量,第六識通叁量,第七識唯是非量。約如下表:
┌ 證自證分
| 現量
| 自 證 分
諸識四分 | ┌ 第八 比量
| 見 分—| 第七
| | 第六 非量
└ 相 分 └ 前五
今略述唯識叁量:
(甲)現量─具下列叁義:
一、現在前境─能量之心、所量之境皆現在前,簡別非過去、非未來。
二、真實不虛─逼附境體,得其實相。
叁、親證無謬─以正智(清淨無染,正確無謬之智慧,),于色等境,離名言分別,種類分別等,直覺境體。具此叁義之量知,謂之現量。此如眼識見屋解屋,或見月無圓缺,不作異解,乃至耳識于聲,鼻識于香等,現前覺了,皆現量攝。
問:在能緣心中,屬于現量者爲何?
答:舉有四類,即前五識之見分,第八識之見分,五俱意識,諸識之自證分及其證自證分。
(乙)比量─具下列叁義:
一、不現在前─所量之境,不現在前。
二、借相推度─藉已知之境,推埋量度未知之境。
叁、解義無謬─契合事埋,有正智生。具此叁義之量知,謂之比量。如遠見煙,比知有火;又如藉天文知識,以及科學儀器,比知月球公轉之軌道面與地球之軌道面約有五度九分之傾斜,皆比量攝。
問:在能緣心中,屬于比量者爲何?
答:惟禀正教人,第六識與正解等諸心所相應者有之。
(丙)非量─具下列叁義
一、現非現境─所量之境,或現在前,或未現在前。
二、似現似比─1似現,謂于現境,起別異解,如見麻繩,執以爲蛇。見于旋火,執以爲輪。
2似比,謂妄興「因」「喻」 ,過成「邪宗」者是。
例:
宗─心識非有。
因─以無色相可見故。
喻─如龜毛等。
以上叁支,即是似比量(即是非量)。何以故?此「無色相可見」之因義,有過失故。諸電磁等,雖無色相可見,而是有故。因既不立,雲何成量?
又例:
宗─有情決定有我。
因─有作受故。
喻─如機關、盆瓶等。
此上叁支,亦是似比量(即是非量)。何以故?譬喻一支有過失故。機關器械,雖有所作,而無有我故;盆瓶等物,雖亦能受,亦無我故。因待喻成,喻既不成,故因不立,因既不立,雲何成量?
問:在能緣心中,屬于非量者爲何?
答:第六識之一分及第七識!
由以上之研究,可得兩點啓示:
第一:第六識與第七識,多是非量。可知此二識乃衆生在叁界六道中,輪回不停,頭出頭沒之罪魁禍首。故平素修持,當從第六識下手,借著第六識聞、思、修之功夫,來推動第七識向上,向善,向光明!淨土宗念佛法門,即是借口念耳聽洪名,來克製第六識妄想非量之勝異方便!
第二:叁量之中,現量、比量都是正確的量知,非量則是錯謬的量知。因此,吾人平素當依止現比二量,遠離非量。這唯有從多閱讀經論,多聽聞正法,多親近善友,才能辦到。此外,在態度上,尤應注重謙虛、客觀,不妄作聰明,不自以爲是,庶可漸漸轉染識成正智,向了生死之大道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