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救度中陰身▪P5

  ..續本文上一頁之時。置之不理。惟一心專誠皈命叁寶。並作如下之念言。雲。我今發願。願爲世王。或婆羅門。如娑羅樹之偉大長者之子。或爲悉地成就者之子。族系淨無點瑕。具備聖教正信。且有廣大福報。堪能利樂衆生。

  待見白色光天趣。黃色光人趣。中有妙寶宮殿。堂皇宅合。乃至美妙園林。放心直入其中。無所顧慮。若是者。自得生于善道。善知識當作如是導示。(七遍)

  又按如托生下賤之家。便聞種種紛亂威逼等聲。且妄見入于叢竹葦荻等非可意境。如生尊貴之家。便聞種種寂靜。美妙等聲。且妄見升宮殿。居園林等。諸可意境。

  轉入惡道之情形

  死者因業感所遇之黑暗。暴風。巨聲。大雪。雹石。冰刀。不一而足。恐怖欲絕。惟思脫逃。舍命狂奔。則見輝皇宮室。崖穴。地窟。草莽。荒漠。因急切避免。不暇細擇何處。但得避入一處。即不願出。以爲出離即遭苦。此種畏難懼出。結果不覺反受下劣之身。而有種種不堪之苦痛也。茲將轉入惡道之情形。略述如下。

  死者之業識將生于阿修羅道時。則見有可愛之樹林。及火輪。兩兩相對施轉。如見其相。心生可喜。近其前者。即爲投入阿修羅道。

  死者業感將生畜生道者。見有山石穴窟或地中深洞。而必欲往者。即爲投入畜生道。

  死者業感將生餓鬼道者。將見一無草之平漠。或地中淺洞。朽草枯根等。是爲餓鬼道之境界。倘生入其中。餓渴無極。苦痛無窮。鬼趣種類甚繁。莫能悉數。大綱可判爲(有威德)(無威德)兩種。有威德者。亦名勢力鬼。具神通。富資財。雖隸鬼籍。不受餓苦。如諸夜叉。鸠槃荼之屬。無威德者。大別叁類。(一)少餓類。如希祠鬼。希棄鬼之屬。(二)多餓類。如針毛鬼。臭毛鬼。大痼鬼之屬。(叁)全餓類。如炬口鬼。針咽鬼。臭口鬼之屬。至威德鬼因生前能行布施。可感鹵簿相迎。受用樂境。如生前爲宰相官之人。枉屈人民。不順法治。而取財物以用布施。墮鬼神中。作鸠荼鬼。能種種變化。五塵自娛。又嗔狠憤戾。嗜酒食肉之人。生前能行布施。死後墜地行夜叉中。常得種種歡喜音樂。飲食。(詳見正法念經卷十六)今不具引。

  死者業感如以地獄爲生處者。此時忽聞歌聲。極其悲哀淒切。即入彼中。身不自由。或被驅入內。無法抵抗。其地黑暗。屋宇或黑色。或白色。地中黑洞道路昏暗。其中或烈火焚燒。或寒冰酷冷。乃至無量諸般無比之苦。于中受苦窮年累劫。求出無期。

  又死者業感將生地獄者。自覺身爲冷雨寒風所逼。見熱獄火焰熾然。情欣暖故。遂急投之。又應生大寒地獄者。先感自身爲熱風盛火所逼。見寒獄涼氣爽然。情欣冷故。亦急投之。系不能脫矣。

  又死者生前造業之時。每有同伴助成。妄見先時同伴出現其中。觸動舊興。欣然赴之。赴已境界全改。遂受劇苦。

  按若見以上種種境界。當善自堅決。切不可往。惟一心皈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相救度。善知識當作如上之導示。(七遍。)庶可令其往生。蓋中陰身記憶力。比生前有九倍之強。雖在生或庸。或魯鈍。既入中陰。因業力使之非常靈敏。故中陰身如經開示。定有功效。或其信願雖不在西方。然仗念佛之力。亦能改惡趣而轉生人道。或天界。念佛功德決無虛擲也。

  轉生傍生

  死者業感轉生傍生趣者。有胎卵濕化四類。胎卵者。若悭嫉偏強。則投入餓狗等類。嗔習偏強者爲蚨。蝮。蛇。螫。淫習偏強者。爲鴛。鴦。鴿。雀。乃至掉戲爲彌猴等等。總之根本過患。則在于愚癡。又或于當生之處。見已同類可意有情。遂欣然奔赴。雖假父母因緣和合托生。然拘束條件較人類爲簡。故易墮入。濕生者。有嗅知當生之處之香氣。深起愛染。便奔赴其中托生。(所謂香氣。大都均依不淨濕氣爲體。亦不無父母遺質化合其間。)至濕氣之所附麗。或腐肉。或穢糞或其他種種殘壞之物。各視其業之所近而愛染托生。化生者。龍及金翅鳥本四生。(胎卵濕化)惟化生最勝。享用與天同等。中陰若托生此類。其感境界。亦與天來迎相若。

  超薦應具之條件

  依密法言。成就菩提計有叁等。上焉者克期取證。中焉者命終升登。下焉者中陰成就。親屬如爲作佛事功德。定有特效。(念佛爲主)蓋中陰身。具有漏通力。故其被種種驚慌。恐怖之所驅迫。彼當自計有何善法。令彼脫離。若有種種導示。念佛。超薦。當極感受。願樂欲聞。效力每出意表。但須具有下例叁種條件。一(齋戒)舉家一律持齋。來賓亦不得特設酒肉。其他汙穢並須禁戒。二(誠懇)對于亡者應誠懇思念。以求感通。不可以飾門面爲心。不可徒委責于人。按宋屠長卿筆記雲。「通州司馬養謙。嘗爲亡夫人廣修佛事。數年後其妾暴亡。經宿蘇。哭告司馬曰。妾死入冥府。見夫人被閉一暗室。謂在此間苦不可言。請急作功德。以救之。妾曰。夫人亡後。相公大作佛事。都無益耶。夫人曰。經忏薦度。固須慎選有道之僧。尤須主者齋戒至誠。乃滅罪增福。向者沙門誦經堂上。相公弈棋室中。何益之有。司馬聞之。亦大哭。乃擇戒德名僧。清淨嚴肅。作道場叁晝夜。」此長卿目睹之事。斯亦孝子賢孫所當知也。

  叁(揀擇)對于法師宜揀擇道行真正者而禮聘之。其恣意破戒。及唯利是視之輩。皆勿濫請。

  按法師如戒律淨行有所缺犯。或于儀規未合或昏沈。或妄想。中陰具漏通力。以爲欺诳于彼。即必自覺失望。而悔生。因悔生。而發嗔恨。淪入苦趣矣。善知識當作如下之開示雲。

  某某僧伽身即佛身。當作依法不依人想。任彼作法之人如何錯誤。必因我之意業未盡。譬如照鏡之人。其面不淨。鏡相亦複不淨。是必我自心念本不淨。汝當如是作意。至誠敬愛。則凡所修。變爲純白佛事。仍不失歸于自身之利樂。家屬如延僧爲作佛事。可預對靈前導示七遍。雖修法失恭。當仍獲利益。

  往生淨土

  修淨業有素之人。臨終直至所往。即生淨土。不必經如上之種種境界。但七七日中。代爲念佛。亦能令其增高品位。功不唐捐。至往生淨土。原本十方均可。惟極樂世界獨推緣厚。往生種種感見。依據觀無量壽經分之爲九品。茲謹述于下。

  上品上生感見叁聖及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現在其前。以金剛臺迎接而去。頓生彼國已。聞佛說法。即獲無生法忍。隨遍曆十方佛土。次第受記。

  上品中生。感見叁聖有無量大衆眷屬圍繞。以紫金臺迎之。即生彼國七寶池中。經宿華開見佛。

  上品下生。感叁聖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及五百化佛來迎。即生七寶池中。經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得見佛面。

  中品上生。感見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現前演說贊歎己。遂坐蓮華臺往生。蓮華尋開。聞妙音聲。得阿羅漢道。

  中品中生。感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來迎。即生彼國寶池中。經七日華開。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果。

  中品下生。此類根機。因聞善知識開示。歡喜信受。乘願而終。不詳境界。惟既生彼國。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大勢至。聞法歡喜亦得須陀洹果。

  下品上生。感見化佛化觀音化勢至來迎。即乘寶蓮華隨化佛往生。在寶池中經七七日華開。見二菩薩說法。

  下品中生。先見地獄猛火。後忽化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即被迎接而去。生七寶池中。經時六劫。乃得華開。見二菩薩說法。

  下品下生。感見金蓮華。猶如日輪。現在其前。隨即往生。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方能開敷。見二菩薩說法。以上叁種。皆緣善知識開示念佛。及自己忏悔罪愆爲主因。

  淨土預兆

  證無生法忍之人。十方淨土皆能隨意往生。凡夫或仗願力。或仗密力。得入淨土。皆屬帶業往生。兩種境界高下不同。其能超娑婆則一。臨終預兆約當人自見。不外淨境現前。最勝者。依正莊嚴畢具。次惟見佛菩薩又次惟睹蓮華。然皆無與旁人也。若就旁人共感之預兆言之。觀古來聖賢往生遺迹可考據者。計有十種瑞應。

  一心不顛倒。二預知時至。叁淨念不失。即念頭獨羨淨土。決棄娑婆。四洗漱更衣。五自能念佛。或出聲。或默念。六端坐合掌。七異香滿室。八光明照身。九天樂鳴空。十說偈勵衆。以上十條瑞應。全具者。生品固高。其但得一。叁。五條亦可往生。至神識離體。並非全身一時頓冷。有上身先冷。有下身先冷。偈曰。善業下先冷。惡業上先冷。心留暖最久。余暖次第舍。出世頂後冷。天面人齊上。餓鬼小腹邊。傍生膝獄腳。依此測驗。死者當來果報。不難加以斷語也。按此偈要義詳解之。善業下先冷者。謂造善業者。神注于上。故下身先冷。上身後冷。造惡業者。神注于下。故上身先冷。下身後冷。乃至出世之人頂上留暖最久。即生西之征也。

  諸趣預兆

  衆生宿世所造善惡諸業。臨終交湧于心。力強者辄牽入其于相當境界。善業強。則所顯之境樂。惡業強。所顯之境苦。境樂爲生善趣之預兆。境惡爲生惡趣之預兆。茲于苦樂中。將牽入何趣者。分條目依守護國界主經中卷十要項略述于下。

  (甲)牽入地獄者。有十五種征驗。

  (一)于自配偶。男女眷屬。惡眼瞻視。(二)舉其兩手。扪摸虛空。(叁)善知識教。不相隨順。(四)悲號。啼泣。嗚咽。流淚。(五)大小便利。不知不覺。(六)閉目不開。(七)常覆頭面。(八)側臥飲啖(九)身口臭穢。(十)腳膝戰掉。(十一)鼻梁欹側。(十二)左眼瞷動。俗謂眼跳。(十叁)兩目變赤。(十四)仆面而臥。(十五)蜷身左脅著地而臥。

  (乙)牽入餓鬼趣者。有八種征驗。

  (一)好舐其唇。(二)身熱如火。(叁)常患饑渴。好說飲食。(四)張目不合。(五)兩目幹枯。如雕孔雀。(六)無有小便。大便遺漏。(七)右膝先冷。(八)右手常拳。即心懷悭吝之表示。

  (丙)牽入傍生趣者。有五種征驗。

  (一)愛染妻子。貪視不舍。(二)蜷手足指(叁)遍體流汗(四)出粗澀聲(五)口中咀味

  (丁)牽…

《念佛救度中陰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