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骤见其眷属亲朋。向其尸身悲号哀泣。或见棹上供设各品。当自计曰。吾已死矣。奈何奈何。此念一生。自觉最极苦痛。犹如红热锅中。被炸之鱼。然尚是昏迷。见彼妻子等举哀哭泣之际。仍是前往柔言抚慰。当告之曰。吾在此。不必哭。而哭泣者。亦置不睬。于是又羞愤交攻。怏怏而去。倏忽因爱见妄执又不能已。匆匆然重复又来。期补前遇之憾。不意所逢所受。仍如前次无聊。如是至再至三。其懊丧之郁积。愈经愈烈。烦闷之驱使。变本加厉。甚至不愿审察其境地之善恶若何。任何代价亦不顾惜。但求托生。以减飘忽无依之苦。因而投入恶道者。比比皆是。
按中阴身。纵尚痴恋彼诸眷属亲朋。奈已与隔世。无可奈何。故切勿丝毫有所痴恋。又纵能再得四大之身。亦不过重历生死之苦。是故当遣除企求生身之妄想。善自安止。一心专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来相救度。善知识当作如上之开示。家属代为念佛救度。
恶业感招之怖境
灵识在中阴界。昏迷复清醒。清醒复昏迷。深感极不安定。极不自在。且有一种极猛烈业风吹无定向。犹如风卷羽毛。任其往复吹送。或起或落。身不由已。漂泊无定。忽焉又有一种法界真空无比大光。骤然闪亮。光芒眩耀。莫可仰视。如秋云善变。忽现奇形怪相。咄咄逼人。并且此强大光焰照射之中。带有无比巨大之声。千倍电雷之烈。闻之惊惧恐怖。心胆俱裂。更有极可怕之食人夜叉。执持种种兵仗。呼杀喊打直扑前来。欲断己命。其数且极众多。争先恐后。奔跃而来。或复出现无数食肉野兽。追逐于后。或复为恶人暴客之所逼迫。或复狂风暴雨雷电雹石乌霾密雾将己笼罩。或山崩海啸。或猛火飞焚。一切所见之相。所闻之声。使中阴身惊怖欲绝。惶急无措。更已无路可择。惟有望风狂窜而逃命。乃忽又被追逼至于深不知底。一白。一黑。一红之三座悬崖绝壁。且已岌岌势将下坠。此时不得不回身逃入山谷洞穴之中。即转后身为蛇狼虎豹等身。永沦苦趣矣。
按以上所述变现猛烈业风。强大光焰。巨大声浪。皆自识业力所变现。须知中阴之身。非是血肉之身。乃是一种微薄四大和合之身。所有一切业风。光焰。声浪。实不能坏之。即一白。一黑。一红之三座悬崖绝壁。亦无非由自己多生多劫之贪欲。嗔恚。愚痴。三根本毒性所变现。此时惟有如实认知此诸种种。皆为幻识所变现。如今不幸。身历其境。惟有一心不乱。专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来相救度。善知识当作如上之开示。大众念佛以资消除其业障。当得超登极乐。永离诸苦也。
胜劣色光之判别
中阴身因经历诸苦。乃自计曰。伤哉。我今所受。何其苦也。我将往觅任何之有生身体。因此遂四处狂奔。心意散乱。莫自休止。有时或于桥梁处。阿兰若(即庙宇)及浮图(即塔)等处暂一停憩。但不能过久。因中阴身之四大轻微。异于生前色身之粗灵。能作勾留。于是又不免深自懊丧。自觉飘荡失所凭借。闷苦惶悚。甚至自念。吾今但欲得人身。任何代价不惜。故辗转觅取得自己旧有躯壳。但尸身早经家属亲友运置入柩。或地葬矣火葬矣。因无尸可入。乃悲不自胜。心灰意懒。无穷忧苦交攻猬集。其时即有轮回六凡道之劣光。倏忽显现。业力应感何道。彼道之光。当愈益明显而现。见(天道光)微白。(人道光)浅黄。(阿修罗道光)淡绿。(地狱道光)如黑烟。(饿鬼道光)淡红。(畜生道光)浅蓝。
又有五方佛界。放射强烈灿烂眩耀蓝色光。清净白光。黄色光。红色宝焰妙光。强烈红光。如是等种种佛光。交相亘摄。奈因业力故。反畏缩惧怕恐怖佛界放射之种种强烈光。而喜着彼诸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道。所放射之种种薄弱光。于是即投入六道。永受诸苦矣。
按以上所述六凡道光。柔和易入。殊觉可意。但此光系堕落之光。切不可喜着。应急避免。唯当一心诚敬。自己作意。振作精神。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务须舍易就难。毫无怯弱而投入其强烈光。彼强烈光是佛光。是恩光。是解脱光。是超凡入圣光。若举身投入即可身登佛国。永享极乐。永离六道沉沦之剧苦也。善知识当作如上之开示。家属于此七七日中。仍当循次轮班每日三次念佛救度。盖通常死者之业识。必须经历七七四十九日迭变中阴之境界。如在此七七期中念佛救度。定能于任何一日。得如法度脱也。
冥界裁判
人之生前作善或造恶者。此时有司善之神。以白色小石数记其生前所作之善。又有司恶之神。同时亦现前。以黑色小石数其生前所作之恶。中阴若一见彼。不禁极其惊惧仓惶。全身抖颤。然尚自愚痴。谎告彼曰。吾未曾作如彼之恶。于是司命鬼王。将谓之曰。吾有业镜可以照鉴。即时于其镜中凡善恶业无不朗然显现。故纵谎言。亦无济于事。于是即有可怕狱主。以绳系颈拖之前行。施以极刑。断头。刳心。抽肠。吮脑血。食肉。啮骨。极受痛苦。而得不死。身已碎裂。渐复完整。重受极刑。转辗不息。
按同善恶之神现前数其小石时。切勿惊怖。亦勿谎言。须知中阴身。纵经碎割。亦不死亡。因自身实性。当体本空。何须恐怖。即彼狱主鬼卒。亦皆幻识所变。其体亦空。空能坏空。理无是处也。如面见彼司命鬼王时。即直告此正直无私之王曰。我法名某某。皈依某师座下。于是汝纵受极刑。亦无伤害。善知识当作如上之开示。大众念佛以救度之。虽已过七七之期。尚未得救度者。亦仍有得度之可能。
转生之方式
死者生时对佛法未具深切信仰。中阴身歧路徘徊。蹉跎莫决。因其妄念炽盛。虽经导示。仍未往生者。乃不觉近至得到生处之候。此时中阴。若遇狂风暴雨冰雹黑闇。及恶类追逐等情。一时交临。业重障深者。即难受其恐怖。因逃避而反入苦所。若具诸善业之人。则转至安乐之处。在此千钧一发之顷。因宿世未修断淫工夫。骤见男女两体交合。邪念妄动心生憎爱。即投入其胎。或为马。或为鸡。或为犬。或为人。投雄者因憎恶其雄。认雌者为绝世美色。将身就之。忽感受一刹那之欲乐。投雌者憎恶其雌。心喜其雄。将身就之。亦感欲乐瞬即昏迷。而失其知觉。此即中阴身灭。而入胎卵矣。历若干时后。开目之下。始觉已受生一犬子身。因狗窝而长大。或为一豕子身。就豕圈而长大。或为一蚁。就蚁穴而长大。或为一虫。或为一蛆。或为犊。或为羔。当由各各业力应生何道。即生何道。各经其相当之日月年。若干不同之寿命。既受如彼彼之身形。纵欲脱换。亦不可脱。且有盲。聋。闇。哑。愚痴。秽恶。任人宰剖等等。其苦痛之剧烈。言莫能尽。
按乃至尚有生入饿鬼地狱苦痛广如经说。如或幸得天。人。阿修罗。三善道。但皆是轮回生死大苦。永无休止。善知识当作如下之开示云。
哀哉。汝何恶习如是深结也。汝直至今时尚沉沦生死。而未得出离者。即此恶习为之病根也。及今犹不自拔。犹若有所爱憎妒嫉于其间。岂非自陷生死苦海。永无休止。长劫莫出耶。嗟吁。汝今即当猛利振作。永不再生此至极卑劣之爱憎。妒嫉。邪念。污秽心念。汝须如是自呵自警。坚立誓愿。决勿自渝。教典有云。惟有此誓愿。可闭息胎门。
转生天界
死者求生之念炽盛。虽经如上种种导示。然极难除其幻妄。故仍未得往生净土者。此时中阴身因仗善业力。便见天界宫殿。伎女庄严。游戏快乐。种种胜事。心即欢喜。急奔赴之。且有天神持天衣伎乐来迎者。尔时送终之亲属。虽悲啼哭泣。亦不能牵动其心。而反见死者含笑怡悦。颜色清净。缘中阴心缘天乐。故人世哀啼。亦不复念及。如生阴未成。家属若递哀啼。尚足牵累其心。
按托生天界。虽较人道为上。但仍在三界。未脱轮回。难免火宅之苦。何如西方极乐。究意无漏之乐。
转生四洲
中阴身具有不可思议之通灵。此通灵系中阴业力性所感成。能于一刹那间周游四大部洲。环行(弥噜山王。)或于屈伸臂顷。随念而至。任何欲至之处。乃至能具幻法之变现。
中阴身若感得彼东胜神洲之生处。即当现见一湖。中有鸿雁成群。雌雄追逐。水面游嬉。若往彼者。即生彼洲。
按须善自作意。坚决勿往彼洲。因往彼洲。虽得安乐。但不闻佛法。不能超脱。故不可往。
中阴身若感得彼南赡部洲之生处者。彼洲亦必现见其中有宫室辉皇者即是。
按苟不免求生者。此为差可。因该洲现有佛法。仍可修持超脱也。(即娑婆世界)
中阴身将感得彼西牛贺洲之生处者。将见一湖。其岸际有牛啮草。牝牡俱有者。即是也。
按此洲虽饶富厚。然无佛法。不可往彼。但当速反。
中阴身将感得彼北俱卢洲之生处者。将见一湖。其岸际亦有牲畜。及树木者。即是。
按此洲虽寿长福大。但无佛法。切不可往。故当速反。善知识对灵前当作如上之一一开示。
转人身之拣择
中阴身虽然流荡于远地。但一闻呼召。彼必立即来前。因中阴具有漏通力。且有前知回忆及明白事理之特能。生前虽耳眼不灵。此时闻性无不回复灵敏。奈彼竟为业力所牵。不免重入生死胎门。再临人世。又中阴身。业经脱离血肉色身。非复粗质碍色。故虽是磬石。山陵。邱垄。泥土。宫室。乃至如(弥噜王山)(须弥山)亦能通过。惟除菩提迦雅(即佛之金刚座)及母体之子宫。不能穿过。(注。一入子宫。即成后身。)
按密典有择胎之要妙。善知识当作如下之开示云。
某某。汝善谛听。以汝多少具有通力。且可周察于上述各大洲地。如见某洲何处有佛法者。即往彼处。若当由不净之会合物而出生。(此指父精母血等)汝则忽觉一阵香味。闻而触着。遂被吸入彼不净体内。而胚胎矣。惟任何色相现于汝前。(此指胎情景)汝切不可作彼物之色相会解。既不可有所贪想。亦不可有所憎恶。因每以善胎误认恶胎。而以恶胎反误认作善胎。见善胎不可生喜着心。见恶胎不可生厌恶心。惟一心住于无分别境。否则因业惑邪念。反转入畜生道中。如有任何胎门现见汝前…
《念佛救度中阴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