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簡介(淨常)
6.唯識簡介(六)
一切有爲法,必仗因緣而生,依他而起,無有一法自然生者,然則前五識生起之依緣爲何?上一期曾言:前五識之依緣爲:依于眼等五根,緣于色等五塵境,遂生起眼等五識。若廣說之,則奘公在「八識規矩頌」中雲:「九緣七八好相鄰」一句,即是詳說前五識之生緣,今且略釋之:
(甲)眼識:頌中言九緣生者,即眼識。眼識之九緣爲何?
1眼根—即眼識之同境依,謂此眼根與能依之眼識,共取現境,故得此名。眼根若壞,則眼識不生。
2色境—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境。境若不現前,識亦不起。
3作意—即一種警覺之心理作用。契經雲:「若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識。」可見:作意不起,眼識亦不生。
4空—空隙之空,即指眼根與色境間之距離。必「根」與「境」相離,而後眼識方能攀緣。
5明—即光明,有日、月、燈叁種光明。色境待光明而後顯,故眼識之生,複加明也。
6種子—即眼識種子,彼爲眼鏡現行之親因緣也。
7第六識—即分別依,謂第六識與能依之眼識,同緣色境,而分別色境,故得此名。述記雲:「由意識引五識,五識方得生。」
8第七識—即染淨依,謂眼識由此第七識染汙而成有漏;由此第七識清淨而成無漏。
9第八識—即根本依,謂眼識依此第八識現行而得生。
(乙)耳識:頌中言八緣生者,即耳識。耳識之八緣爲何?
1耳根—作爲耳識之同境依。
2聲境—如世俗語、聖賢語、可意聲、不可意聲等。
3作意—起盡經言:「若複于此境起作意,即于此境起了別。若于此境起了別,即于此境起作意。」
4空—耳識之起,必耳根與聲境相離(中有耳腔作空隙),乃得分明起聲覺;若琴瑟逼耳,即不成聲故。
5種子—即耳識種子。
6第六識—即分別依。
7第七識—即染淨依。
8第八識—即根本依。
(丙)鼻識七緣生1鼻根2香境3作意4鼻識種子5第六識6第七識7第八識。
(丁)舌識七緣生1舌根2味境3作意4舌識種子5第六識6第七識7第八識。
(戊)身識七緣生1身根2觸境3作意4身識種子5第六識6第七識7第八識。
以上鼻舌身叁識,皆藉七緣而生,不須空、明,以根境合時方知故。
或問:佛學概要十四表言「心法之生,必仗四緣」,今唯識學謂「九緣」,二者如何會通?
曰:唯識雖雲「九緣」,仍不離「四緣」,即九緣乃屬于四緣中之叁緣所攝。即九緣中之「種子」,屬四緣中之「親因緣」;九緣中之「境界」,即四緣中之「所緣緣」。又九緣中之余七,即四緣中之「增上緣」攝。
然九緣之中,獨缺「等無間緣」者,以自識前聚于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識生起。(即後念托前念開導而生,前念不滅,後念不生。)可知「等無間緣」是已滅法,故略而不說。理實四緣必備,識乃得生,故前五識生緣,若各加「等無間緣」,則眼識十緣生,耳識九緣生,鼻舌身叁識八緣生。
以上諸緣,必互相鄰助,俱時合力,不相乖違,所謂「衆緣和合」,方能令識生起。並非一一緣,各別望識,獨令識生也。此點不可不知。茲將九緣與四緣相攝之情形,列表如下:
┌—親因緣—種子
|—所緣緣—塵境
| ┌—根
| |—空
| |—明
四緣——增上緣—作意
| |—分別依(第六識)
| |—染淨依(第七識)
| └—根本依(第八識)
|
└—等無間緣
如上所述,但明前五識發生之因緣,六七八叁識,雖亦影響在中,但奘公在頌中則略而未釋。若唯識論則兼具明之。至于後叁識之生緣爲何?請留在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