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叁昧論淺釋(四)
【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
我們的衆生顛倒執著,是諸佛法身,這句話很難理解,爲什麼顛倒執著也是諸佛法身呢?因爲衆生的執著分別常自寂滅,我們的本性也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我們的顛倒執著也沒有實體,就像水上寫字,隨寫隨滅。本來就是空寂的。當我們念佛時,見到一切境界,一切事物,都把它看成,是諸佛的清淨法身,時時與我們的本性相應,念念回歸自性,在接人待物,穿衣吃飯,無不是諸佛的清淨法身在妙用,修行也是在平時接人待物上用功,自自在在,潇潇灑灑。不是盤上腿子爲修行,修行主要在平時,接人待物上保任,所以過去古人講,行走坐臥不離這個。就是不離開我們的本性。(法身)我們在凡夫地修行,沒有資格保任,直心去念阿彌陀佛,久而久之,打開本來以後,才有資格去保任,沒見性的人,要時時覺照,時時回歸自性,保任是保任我們的聖胎,聖胎就是我們的本性。
過去禅宗有一位大居士,叫龐居士。一家叁口人修禅,有老伴、女兒同時修行,有一天,龐居士對她女兒說,我要走了,姑娘說:您先別走,我先走了您再走,然後姑娘坐在那裏,就坐化了。走了以後,龐居士看姑娘走了,說這孩子走到我前面去了,她老伴說,我也要走,您先別走,她老伴收拾收拾,坐在那裏就坐化了。龐居士一看倆個人都坐化了,他自己也就坐在那裏坐化了。爲什麼他們走的,那樣的自在呢?因爲他們悟到了本性,不執著,不分別,一切的一切,都是佛的清淨法身,一點也不執著,歇下來就是道,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就是要把一切的一切,都看成諸佛法身,就沒妄念煩惱了。所以禅宗修行不立文字,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灑灑脫脫,沒有煩惱,自在自如過時光,穿衣吃飯,行走坐臥,照樣作事,他不執著,不分別。心時時在道,這就是禅宗修行的方法。
開悟的人,就是這樣自在,不像我們業障深重,沒有辦法,就得老老實實的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到見性,證到叁昧以後,你也能灑脫自在,不見性的人,自在不了,因爲我們還沒有見性,我們的煩惱、業障、無明時時現前,所以你不想不執著也不行,因爲無明煩惱時時障著我們。當煩惱來時無法對治。有的人說,看破放下,不理它,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你不理它煩惱也沒有少,如果我們若明理啓發般若智慧以後,邊念邊用般若智慧掃掉,妄想業障,習氣煩惱。時時啓發般若智慧掃蕩,當我們的業障煩惱,消的差不多了,我們的心才證到了一點,理上修就是這樣用般若智慧去啓用。見一切事物都是佛的清淨法身,這樣的修行,才能解決生死的根本。
【于此信入,諸佛法身,無處不現。】
諸佛法身,遍一切處,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不常不斷,沒有休息,就像花瓶,杯子,乃至一微塵,一毛頭,無不是諸佛清淨法身,我們腳下的地球,也是諸佛清淨法身,所有你摸到的,聞到的,觸到的一切一切的法相,都是諸佛清淨法身的顯現,你還有煩惱生麼?還有妄想麼?當下就解脫了。這是圓人所修行的方法。所以過去古人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它去都是諸佛的清淨法身,那煩惱無處生啊。所以這樣才能離開妄念,心裏明明了了,見一切相,不著一切相。假設別人罵你,打你都是佛的清淨法身,你當下就沒有煩惱了。
【清淨圓滿,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無所。】
一切事情,究竟堅固,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其中不允許有任何知見、分別和東西。你說另外還什麼東西,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就缺了一塊,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諸佛清淨法身,而且是清淨圓滿的,中不容他,一切不能夾雜。
念念不迷,爲什麼不迷呢?因爲你對一切境界不分別執著,都是諸佛法身嗎,把心念轉過來,不是轉物,而是轉心,實相念佛就是這種境界,念念不迷,知道一切事事物物顛倒執著,就是諸佛法身是消除妄念的最好方法,所以妄念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在行走坐臥,聽到風聲雨聲汽車聲,也是,阿彌陀佛聲,一切都是佛清淨法身,所以就不迷了,心心無所,什麼是心心無所呢?就是心所,我們有五十一個心所,有善心所惡心所,有定心所,有慧心所,還有隨智心所,我們壞就壞在“心所”上,所以《楞嚴經》上講“所立”照性亡,你建立一個所,你能照見的本性,就喪失了,不能照見五蘊本空《楞嚴經》講“因明立所,生汝妄能”,因爲你看見了,覺得明明有感受,這就對立了就有對待了,就成了所,同時也出來一個能感覺的我和感覺的境界,這就入所亡流了,當我們念佛時,念念觀照無我,那就念念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就是亡所了。反聞聞自性,它就入流亡所了,入法性之流,比如我們念佛法門,當念佛時,能念的念反過來聞虛空的佛號聲,念念不住有念的念,不住無念的念,這爲真念。念念無能念,念念無所念。一切空寂、生滅都沒有了,寂滅就現前了,所以心心無所。
【從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
從此修行這樣的念佛怎樣念呢?就是把心安住在空性上,也就是安住在佛的清淨法身上念,我們把心安住在法身上,就是如來的果地,然後一念的念爲因,以阿彌陀佛的圓滿果海。涵養一念的因心,以一念的因心來圓滿我們自己的自性佛,因赅果海,果徹因緣,因果同時,不離刹那,成佛以竟。這樣念佛你肯定入道,無論你修禅還是修密還是修淨土,這樣信入和修行,一定開智慧。具足大慈究竟大悲,有的人經常這樣講過,發願要發菩提心啊,只在口頭發不去做,不去修行,這樣不算真正的菩提心。怎樣才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建立在清淨心上,沒有清淨心,就不能算真正的菩提心,如果心清淨才能發出大慈大悲心來,見性的人,才能發出大悲心來,但是還不到位。大菩薩才能圓滿,不見性的人所發的菩提心都是假的,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他的無明煩惱已經消的差不多了,見到誰都想去度他,都可憐,見到螞蟻他都想度他,悲心就發出來了,見誰受苦他都掉淚,每個人精進修行都能清淨心現前,發出大悲心來,他能爲別人受累,爲一切衆生做事,不求回報,沒有怨言,不生煩惱,他看衆生一體的。所以佛說大地衆生皆是如來,大地衆生和我同根性,也是我過去生中父母,包括蜎飛蠕動和我是一體平等,假設有人欺負我,我也不會說他不好,不分別,用這樣的心來建立道業,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修菩薩道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四肢,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他都沒有瞋恨心,假如要我們那是做不到的。因爲我們功夫不到位。那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應該從一點一滴上下功夫,一切事情爲著別人著想。方便讓給別人,難做的留給自己,這樣去做就和菩提感應道交。菩薩發心絕沒有我,如果有我就不是菩提心。
【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故曰才發菩提。即成正覺。】
這樣修行就更深入一層,如此信入如此發心于身無所取,身是個假的,本無自性,是虛妄的,我們修行不應著住身體,那是有爲法是外道,不了生死,于法也不應該住,佛法也得舍掉,一切法本來不生,遇境而生,本自寂滅,所以不應該取法而修。
菩薩的十住及十地也不離當念,因果圓成,所以一念清淨,一念佛,一空一切空,一位一切位,一念即成正覺。沒有漸次,即成佛道。但是在凡夫地就不行啊。因爲功夫不到,不能達到無修無證的境界。
那是聖人的境界,如果見性的人初住十行位和十回向位,也是不行的。這是賢位小菩薩,還要時時保任。保任聖胎,叁年五年過去,古人見性,要牧牛叁、五年,然後才能去事上練心,練一段時間,定力不夠了,還要去獨修,保持功夫不丟,再出去練心,叁出叁入的才能達到爐火純青,沒有十年二十年功夫還不到位,我們連邊都摸不上呢。所以理是這樣講,事上要一點一點去除掉,古聖人他們是在事練的差不多了,才去閱經藏,開發智慧、辯才,去和衆生結緣,弘法利生,可是現在末法時期,有的法師剛出家,就學教,研究教理,然後就講經論道。自己生死沒了,讓別人了生死,那是無有是處,首先要自度,然後再度人。
另外,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還是念佛法門比較穩當,還要快。因爲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加被你。比如修禅的是自力,自力修是難行門,稍有一點惑業不斷,就不能逃掉後有。還要生死裏輪回,如果淨土有佛力,那就不一樣了,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那就快多了,自他二力,比方乘大火輪船,是阿彌陀佛大願船,不怕風浪,一直到達彼岸。如果自己的力量就像一葉小舟,怎能和火輪船比呢?比方修密的人也是二力法門,但是,它是上師力量加被,上師加持力怎麼能和阿彌陀佛比呢?天源之別,如果念佛法門,阿彌陀佛時時加被我,還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攝取不舍,如果我們自力不夠,阿彌陀佛加念,給你加持力,我們這一生要發大願力,一生就了斷,往生極樂世界,上品往生,不再來世,不能一拖再拖了。要抓緊時間精進修行。
我們現在的人福報太大了,衣食住行,那都是滿足,但是道心就丟失了被貪、瞋、癡把道心都占去了,過去古人道心非常堅定,日中一食,叁衣一缽,天天用功辦道,所以說“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補鼻香”功夫都是從苦中修出來的。我們要想成佛,必須發大願力,必須吃苦辦道。
假設你念佛,念到事上一心,阿彌陀佛光照你一次,你的業障就消了百分之七八十了。那時候你的身心就安穩多了,煩惱也少了很多,《無量壽經》上講:“阿彌陀佛的光照十方世界,遇到光者,心地柔軟,身體輕松自在,如果再精進念佛,就能破一分根本無明,見一分法身,就進入法界,證初住菩薩位,臨終直登上品。”我們修淨土的人如果從事上修行能證到一心的時候,能見阿彌陀佛的丈六金身,阿彌陀佛的報身不是六十萬億恒河…
《華嚴念佛叁昧論淺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