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叁昧摸象記淺釋
證淨法師主講(四)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
到這時候,心性無染了,對于這些境界上的東西,心不貪著,不緣、不取、不住、不憶、不念,這是念佛修行的關鍵。“心性無染, 本自圓成”,到什麼境界了?到地上菩薩了,叁賢地菩薩的境界都過去了。叁賢地菩薩,叁十個位次,得破叁十品無明,進入地上菩薩。“十住”十住裏初住、二住、叁住、...十住。破十品無明叫十住滿心。然後再往前修,就是“十行位”。一行、二行...到十行。十行位又破十品無明,見十分法身。再往前修,是“十回向位”一回向、二回向...十回向。這叁十位之內叫叁賢地,叫賢人不稱聖人。我們經常講賢聖,這叁十位之內是賢人不是聖人。叁十位破過去,還有四加行,加行修過去,才進入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叫登地、歡喜地。在禅宗講就沒有叁賢地,直接就是登地。但是教下講就有叁賢地和十地。因爲判教不一樣。禅宗直指人心,跟教下不一樣。到這個時候,我個人體悟,你到“能念”、“所念”了不可得的時候,要時時保任佛性。禅宗叫見性以後保任。什麼叫保任呢?就是悟後起修。悟後起修這裏多說兩句,因爲有很多人到這裏就茫然了,不知如何去修行了,還去追佛號,還去誦經,還去搞其它的不是真正道上的東西。完全錯了!
過去古人見性以後,什麼都不幹了。因爲這時就明白道理了,得到根本智了,也得到一切智了。明心就是得到根本智。明白道理了,明白心性,從心性上起修,這是道種智。當你打開本來,見到本性就得到一切智。明心見性以後要保任。古德在這時候就上山蓋個茅棚或在山洞、樹下、河邊靜坐保任。增加定力,增加功夫。
修行功夫到事上一心的人境界很好,妄念很少,煩惱也很少,好像心都不動。但是,這只是一個階段。當你打開本來以後,這一段過去了,妄念、習氣、煩惱、無明統統來了。殺、盜、淫、妄四個根本罪的習氣像下山的猛虎,像雨後的山洪爆發,要把你沖垮了。不會用功的人,不會悟後起修的人,就退回去了,原地踏步不動了。這階段非常重要。這個時候,我個人體悟,妄念、習氣、煩惱都來了,不要害怕。這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過、習氣、煩惱、無明現前了。比你原來,來得還快、還猛。使你幾乎招架不住。惡念一個接著一個,尤其是殺、盜、淫。淫心更重,比以前強烈無量倍。你要挺住,如果挺不住,肯定要墮落、犯戒是不會成就的。你功夫長,也會成外道。
這個時候,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把持住。時時用般若智慧去掃蕩,時時保任這個心不丟,保任本性,時時把心安住在清淨寂滅體上。時時安住,跑了拽回來,再跑了再拽回來。保任期間,自性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我們時時照顧。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說話,不會吃東西,需要我們悉心的呵護,讓他別冷著,別熱著。保任聖胎也是這個道理。保聖胎,禅宗稱作牧牛。那個時候的心,就像牛一樣拗,總是往外跑。跑到哪裏去了?跑去吃莊稼去了。我們要把它拽回來,教訓它一頓,拴到般若樁上,拴到智慧樁上,也就是拴到我們本性上。拴到本性上它就老實了。再跑再拽回來,教訓一頓,再拴上……久久純熟,把它馴服了,它就不動了,不跑了,這叫保。保還有任,保是一個階段,保就把心馴服了,基本不跑了,很少跑了。保完了還要任,任什麼?時時空性現前,你不保它,它也不跑了。時時空性現前叫任,保任。
當你到定的時候,境界比原來要好啦。習氣、煩惱比原來要少,但還是有,不是沒有。見性屬于破參,還有重關、牢關,禅宗稱爲叁關。過去古人說,不破參不住山,不過重關不閉關。破了參,見性的人,才有資格住茅棚,住山去。沒有破參的人,沒有資格住茅棚,沒有資格去住山。爲什麼這麼說?因爲沒破參的人不明白道理,不會修,來了境界不知如何對治,也分不清境界是好是壞,也不明白心地。不見性的人,沒有聖胎,所以沒有資格保任。只有見性的人,才有資格去保任。破重關的人,起碼是地上菩薩,破牢關是八地菩薩。我是看祖師大德開示,有這麼一點見地,知見。修行到這個時候,你千萬要注意。保任期間,心時時要安住在清淨本然的法身體上,跑了,拽回來,安住,再跑了再拽回來,再安住,天天跑,天天往回拽……習氣、煩惱來了,時時要啓用般若智慧去掃蕩。我經常說,用般若的大掃帚去掃蕩。用般若智慧掃蕩它,僅僅依靠定力不行。這時候,就是無念了。時時保任心體。
爲了弄清楚佛號泯下去以後,到底還需不需要念佛的問題,我曾祈求過佛菩薩加被。過去古人沒有說不念佛的。但是,是否真的還需要念,我只能跟大家說,念不念隨你。我個人體悟,能念的心沒有了,所念之佛也沒有了,如果你再念,就是頭上安頭,起心動念。這時候就進入實相念佛了,佛在《大般若經》、《大寶積經》上都講過實相念佛。什麼叫實相?實相,無相。無相才叫實相。這時候,時時空境現前,實相現前,這叫實相念佛。不是起心動念的念,空境時時現前了不就是在念嗎?這一大空境了了常知,靈靈不昧,就是在念。不是一念不生那種死定。靈靈不昧,了了常知,這叫不空,這叫念。念什麼?念空性。什麼叫念實相?念空性就是念實相,也是念法身佛,念實相佛。這時候,就時時念空性,念法身,這叫念佛,實相念佛。我們常說的四種念佛方法,持名念、觀像念、觀想念、實相念。到這個時候,進入實相念佛。你就自在了,怎麼自在?一方面是煩惱、習氣少了。另一方面,你往上修,你會用功的話,穿衣、吃飯、行、走、坐、臥……無不是用功,所以就自在了。這時候,舉足動念無不是念佛,一切時一切處無不是念佛,這叫真念佛。我是這麼講,念不念隨你。我是不念,我念實相,這是我個人體悟。
保任的時候,要把心量拓開。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把心量拓開,拓到廣大無邊,安住不動,行、走、坐、臥、穿衣、吃飯……一切都是妙用。舉手投足都是妙用,都是佛事。
“但離妄念”,不是完全沒有妄念了,因爲我們的習氣還在,妄念不可能完全沒有。但離妄念,不被六塵所蒙騙,就跟原來那個念不一樣了。現在看到我們本來的面目了。但是,過去古人講,這時你只能是開開門,往裏望一望。你還沒有真正的開發辨才智慧。剛剛聞到一點法味。這叫法身邊上的事。見地和智慧,還差得遠呢。
“即如如佛者”,這裏用了兩個“如”字。一個如是性,一個如是相,從性上講都是佛,都是清淨寂滅的自性、法性、佛性變現的,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體是一個。從相上講,由于修行的層次不同,功夫不同,相就不同了,就有差別了,也就是說,功夫至此,還不是究竟圓滿的佛。僅僅相似是佛。學佛有點像佛了,而且,隨著層次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像,直至最終成佛。
天臺宗智者大師的“六即佛”講得好。開發自性就是宗門講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理需頓悟,事需漸除。你要真學佛,真作佛,你就要精進。你的境界需年年月月有進步才行。天臺宗的“六即佛”,就是我們修行菩提道路上的六個次第: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
爲什麼要講這些?就是要提醒我們念佛修行的人,要使我們的清淨心不斷向上提高、提升。就要清楚知道自己的位次,就是古人講的:“知位次,免增上慢故。”
從觀行到分證,我們在修行的菩提道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位次,關鍵是看你妄想、分別、執著斷得如何,也就是放下的如何。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前面已經講過,從初信至四信破見惑,四信至七信破思惑。《華嚴經》上說,初信位是小學一年級,這才入門,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破根本無明是最難的。爲什麼?根本無明是更微細的煩惱,更複雜的煩惱,無量無邊,而且很難覺察到。要破根本無明,必須在深深的禅定之中,啓用般若智慧,用智光照破根本無明,點起般若智慧之燈才可以掃掉根本無明。
因此我們念佛時,一定要把阿彌陀佛四個字全安住在法界體上,安住在佛的法身體上,也就是安住在空性上,然後全體啓用。能念之心,一念就是般若生。這句佛號全體在空空蕩蕩的空性上念出來,然後再回歸于空性,這叫法界念佛,念法界佛。這樣念佛很快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的境界。一心不亂就破塵沙惑,心不顛倒就破無明惑。就用這一句長佛號,方法妙絕了。只要你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老實實念下去,自然有水到渠成的這一天,效果無比的殊勝。
我們要提高境界,上層次,必須要如理如法的修。如理是在佛講的道理上要通達明了,要悟入。如法,是在事相上,修行上要做到,要落實。我們念佛要如理如法的念,就必須堅持以法界爲體,以念佛般若爲用,以無住爲宗,以不動爲本,以極樂爲歸的綱領。這就是告訴我們,全部的修行統統是清淨自性的妙用,念念回歸自性,歸于清淨寂滅,歸無所得。念這句佛號就是提醒自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都不迷,念念要覺悟,始終保持著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自性彌陀。彌陀是誰?是自己啊。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所以,我們要用這一句佛號把自性彌陀念出來,這就感應道交了,得諸佛加持護念。
【此之謂也。工夫至此, 念佛法得。感應道交, 正好著力。】
這個時候,你念佛的方法得到了,念佛的功夫也提升了,念佛法得以後,念念都感應道交。佛的法身遍一切處,你的心跟佛的法身相應,你就感應道交了。時時得阿彌陀佛的光明果海的涵養。你的因心念念都不離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時時加被你。我們有時祈求阿彌陀佛您加被我吧。祈求阿彌陀佛幫助自己消除業障,開發智慧。可能也得點利益,因爲有阿彌陀佛的大威神力。我們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佛力和自力。我們自力是什麼…
《念佛叁昧摸象記淺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