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的因心,用我們的因心來圓我們自己的佛果。
從事上念是先因後果,念到心開再結果,這是漸修,先因後果西方蓮花才開;如果理上修行,我們的心安住佛的大圓滿果海裏,這一安就是果,然後起這句佛號去念就是因,先果後因。這是理上念佛;我們這個法門就是先修果後修因,特別殊勝。
這一句佛號不簡單,我們能聞到這句佛號,能念這句佛是多麼大的福分!無始劫以來修的福慧功德具足,我們才能念這句佛號。業障重的人叫他念都念不出來,他什麼都會說,就是一句佛號念不出來。一句阿彌陀佛聖號總攝叁藏十二部經。所以我們一定要專念.你誦《無量壽經》《地藏經》《金剛經》都行,凡是經都好,不是不好,但是要專一。
佛說的經有了義法,有不了法義,應該依了義法。經中說:“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得依了義法。不了義是佛開的方便。譬如,那小孩不能拿重東西,重袋子,給個輕的。我們修這麼多年還去念1+2,你不想升級,不想上大學,老在幼兒班當小孩呀
我們要升級當博士,要知輕知重,什麼都想念。一句阿彌陀佛包括叁藏十二部,叁千六百卷,無量無邊大乘經典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無量光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攝受進去了,佛的法身是不是包括法界
全包無遺。什麼都具足在佛號裏。所以佛說:念佛叁昧是寶中之寶,如意寶珠。生無量無邊寶珠,隨意出生。你想出什麼就出什麼,包括無量叁昧門。一個念佛叁昧就包括無量叁昧門,包括無量無邊的叁昧,什麼金剛叁昧、華嚴叁昧、法華叁昧等等。念佛叁昧全具足,它叫王中之王,寶中之寶,所以稱爲寶王叁昧。其它都不能稱寶王。念佛叁昧是最高最高的境界,是最殊勝的法門。
念佛時,時時刻刻別著我相。什麼叫我相,不是把我這個身體徹底地沒有了,也不是我不念了。身不著身相,念不著念相,不是一念不生的無念。這個念是不住在念上,念念不遷流,安住佛的大圓滿果海。趙州和尚說:“水上撥打球子”在水上打球,念念不停流,念不著念相。所以,祖師禅著重說在無相上用功夫,見相離相;見一切相不分別執著這叫真正的祖師禅。百尺竿頭懸崖撒手,證到理一心不亂,禅宗叫明心見性。功夫到這時還不行,不到家;不能起大機大用,還要向上一步,百尺竿頭,懸崖撒手。能見相離相,見而不見。見一切都是禅。能在亂中修定,那時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那是需要多少年的煉心,很不容易。理上這麼講,用起來很難,因爲我們見相著相,不能亂中取定,這個道理要明白。
這個無念不是死沈沈地在那兒什麼都不想,如果那樣就叫僵屍,無想定,不出叁界,不開智慧。外不著相爲慧,心地無念爲定,定慧等齊,見則不見。功夫深的人就是在相上見性,在俗谛上見性。相上就能轉心,無我當下就開智慧了。轉煩惱爲菩提。對境不是轉境。境不可轉,應是心轉。境是死的,心轉才能轉境,“依報隨著正報轉。”心清淨了,看山河大地都是極樂世界,心汙染,就是娑婆世界。所以轉心不轉境。把我們這顆心時時刻刻盯住阿彌陀佛,外面的境界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那就證得一心不亂。你看到山河、大地、樹木、房屋、都在念佛。有位居士對我說,他在念佛時,看見稻田裏的稻穗都在念佛,草都念佛。祖師大德說,“百草頭上祖師西來意”。佛法就在草頭上呢,心淨則佛土淨。煩惱一起就是地獄因,就是念貪嗔癡叁毒。碰到什麼事別起煩惱,一起煩惱,佛白念了。“六根忽動被雲遮”,這就不是修行。
我們念的這句佛號要專注,專注就是根本。把身體觀空,行的時候專注這一句佛號,用耳根反聞聞自性,能念的念是我,反過來聽虛空的聲音,虛空法界空性是自性。反聞聞自性。聞就是聽。你能反聞聞自性就是觀世音耳根圓通。我們這樣就能把六根攝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叫我們攝住六根,淨念相繼不間斷,念念自得心開。
從果地上開始修因,起用難度很大。因爲我們多數都是中下根人,修起來確實很不對機。這是上乘人修的法門,那爲什麼我們要這樣做
是因爲在這個末法時代,我們多數人壽命短,家事幹擾,業緣牽累根基劣陋,想一生成就很難很難。必須從根本上起用,要消除業障。如果業障不消,佛號念起來費勁,念力不夠。叁十七道品裏講五根五力,你光有五根;但沒有力量,念力不足。如果念力足了就有力對治煩惱無明。現在就是要積蓄力量,有力量就開智慧。智慧從哪裏來,是“空生大覺”,這個智慧是從空中生的。時時把心安住佛的空性中,時時涵養我們的智慧心,時時回光照本性,把我們能念的念回歸我們的本性就“空生大覺”,修行有成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再回娑婆度衆生,圓滿無上道!
佛言:“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
“一切衆生,皆具佛性,皆可作佛。”
“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顛倒執著不能證得。”
印光大師開示: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以菩提心爲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爲應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爲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則心于佛合,心于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
“什麼是體究呢
聽到了佛的名號以後,不但經常憶念。隨念返觀,體察審究,尋究根源。體究到了極點,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佛在《妙法蓮花經》中說:“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不生不滅,常住一相。”
摘自正淨法師著《淨土念佛指南》
《證淨法師佛七開示(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