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证净法师佛七开示(二)▪P2

  ..续本文上一页们的因心,用我们的因心来圆我们自己的佛果。

   从事上念是先因后果,念到心开再结果,这是渐修,先因后果西方莲花才开;如果理上修行,我们的心安住佛的大圆满果海里,这一安就是果,然后起这句佛号去念就是因,先果后因。这是理上念佛;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先修果后修因,特别殊胜。

   这一句佛号不简单,我们能闻到这句佛号,能念这句佛是多么大的福分!无始劫以来修的福慧功德具足,我们才能念这句佛号。业障重的人叫他念都念不出来,他什么都会说,就是一句佛号念不出来。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总摄三藏十二部经。所以我们一定要专念.你诵《无量寿经》《地藏经》《金刚经》都行,凡是经都好,不是不好,但是要专一。

  佛说的经有了义法,有不了法义,应该依了义法。经中说:“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你得依了义法。不了义是佛开的方便。譬如,那小孩不能拿重东西,重袋子,给个轻的。我们修这么多年还去念1+2,你不想升级,不想上大学,老在幼儿班当小孩呀

  我们要升级当博士,要知轻知重,什么都想念。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三藏十二部,三千六百卷,无量无边大乘经典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无量光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摄受进去了,佛的法身是不是包括法界

  全包无遗。什么都具足在佛号里。所以佛说:念佛三昧是宝中之宝,如意宝珠。生无量无边宝珠,随意出生。你想出什么就出什么,包括无量三昧门。一个念佛三昧就包括无量三昧门,包括无量无边的三昧,什么金刚三昧、华严三昧、法华三昧等等。念佛三昧全具足,它叫王中之王,宝中之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其它都不能称宝王。念佛三昧是最高最高的境界,是最殊胜的法门。

  念佛时,时时刻刻别着我相。什么叫我相,不是把我这个身体彻底地没有了,也不是我不念了。身不着身相,念不着念相,不是一念不生的无念。这个念是不住在念上,念念不迁流,安住佛的大圆满果海。赵州和尚说:“水上拨打球子”在水上打球,念念不停流,念不着念相。所以,祖师禅着重说在无相上用功夫,见相离相;见一切相不分别执着这叫真正的祖师禅。百尺竿头悬崖撒手,证到理一心不乱,禅宗叫明心见性。功夫到这时还不行,不到家;不能起大机大用,还要向上一步,百尺竿头,悬崖撒手。能见相离相,见而不见。见一切都是禅。能在乱中修定,那时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那是需要多少年的炼心,很不容易。理上这么讲,用起来很难,因为我们见相着相,不能乱中取定,这个道理要明白。

   这个无念不是死沉沉地在那儿什么都不想,如果那样就叫僵尸,无想定,不出三界,不开智慧。外不着相为慧,心地无念为定,定慧等齐,见则不见。功夫深的人就是在相上见性,在俗谛上见性。相上就能转心,无我当下就开智慧了。转烦恼为菩提。对境不是转境。境不可转,应是心转。境是死的,心转才能转境,“依报随着正报转。”心清净了,看山河大地都是极乐世界,心污染,就是娑婆世界。所以转心不转境。把我们这颗心时时刻刻盯住阿弥陀佛,外面的境界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那就证得一心不乱。你看到山河、大地、树木、房屋、都在念佛。有位居士对我说,他在念佛时,看见稻田里的稻穗都在念佛,草都念佛。祖师大德说,“百草头上祖师西来意”。佛法就在草头上呢,心净则佛土净。烦恼一起就是地狱因,就是念贪嗔痴三毒。碰到什么事别起烦恼,一起烦恼,佛白念了。“六根忽动被云遮”,这就不是修行。

   我们念的这句佛号要专注,专注就是根本。把身体观空,行的时候专注这一句佛号,用耳根反闻闻自性,能念的念是我,反过来听虚空的声音,虚空法界空性是自性。反闻闻自性。闻就是听。你能反闻闻自性就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我们这样就能把六根摄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是叫我们摄住六根,净念相继不间断,念念自得心开。

   从果地上开始修因,起用难度很大。因为我们多数都是中下根人,修起来确实很不对机。这是上乘人修的法门,那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

  是因为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多数人寿命短,家事干扰,业缘牵累根基劣陋,想一生成就很难很难。必须从根本上起用,要消除业障。如果业障不消,佛号念起来费劲,念力不够。三十七道品里讲五根五力,你光有五根;但没有力量,念力不足。如果念力足了就有力对治烦恼无明。现在就是要积蓄力量,有力量就开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是“空生大觉”,这个智慧是从空中生的。时时把心安住佛的空性中,时时涵养我们的智慧心,时时回光照本性,把我们能念的念回归我们的本性就“空生大觉”,修行有成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再回娑婆度众生,圆满无上道!

  佛言:“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作佛。”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执着不能证得。”

   印光大师开示: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应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于佛合,心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

   “什么是体究呢

  听到了佛的名号以后,不但经常忆念。随念返观,体察审究,寻究根源。体究到了极点,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佛在《妙法莲花经》中说:“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不生不灭,常住一相。”

  摘自正净法师著《净土念佛指南》

  

《证净法师佛七开示(二)》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如何念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