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精進佛七開示(五) 安住道場與發心念佛

  第五天(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 

  安住道場與發心念佛

  今晚,我們要講的題目是“安住道場與發心念佛”。安住道場又分成兩部分來講,即道場與安住。

  什麼叫做道場?顧名思義,修道的場所名道場。道場有叁種,約叁世分:現世道場,後世道場,後後世道場。

  第一現世道場,又可分爲小中大叁種。

  一、小道場:以出家人而言,有的步進念佛堂、大雄寶殿、禅堂、五觀堂方能發起修道之心,這種人便是以殿堂爲道場。

  二、中道場:以寺院範圍爲道場。身居寺院,懂得用功,離開了寺廟,猶如返回世間,忘乎所以,甚至把出家人的身份都淡忘了,這種人便是以寺院爲道場。

  叁、大道場:以娑婆世界爲道場,以一切衆生爲自己所教化的對象,到處都能夠修行念佛,弘法利生。

  第二後世道場。發心念佛的衆生,希望往生極樂世界,以極樂世界爲修行的道場,一生成辦,圓成佛果。

  第叁後後世道場。往生極樂世界,取證叁不退轉後,乘願再來娑婆世界普度衆生。所以說後後世是以十方世界爲道場。現在,我著重談寺院道場。

  衆所周知,寺院是出家僧尼用功辦道的場所。佛在世時,比丘住在泉邊、樹下,遊化人間,無處不是道場,隨處都可用功。佛法流傳到中國以後,逐漸形成許許多多、大大小小、形式不同的寺院,出家人的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的來源,與當時印度完全不同。

  當時印度比丘以托缽爲生,而中國的出家人曆來都是需要自起爐竈,隨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寺院與叢林。那麼,應該如何來管理好寺院呢?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寺院的功能呢?曆朝曆代情況不一,現在各寺院的道風都很不理想,甚至有些寺院根本沒有發揮道場本具的功能。

  環顧處在大都市裏的各大寺院,地價十分昂貴,並且大都修得金碧輝煌。遺憾的是,個別寺院不但沒有發揮佛教道場的功能,而且違背清規戒律的事疊連不斷,甚至觸犯國家刑律,如此下去政府哪能容忍呢?絕對不會坐視不管,久而久之,寺院就會被外人監控、管製,甚至被沒收都有可能。寺院只有保持佛教的風格,才能延續下去。如果寺院辦得不倫不類,跟社會上其他部門並無兩樣,那麼,世人就會覺得寺院可有可無,因爲你對社會與國家並無特殊的貢獻。

  我認爲佛教與寺院,要在改革開放、科技飛躍發展的時代裏立穩腳跟、持續發展,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否則,勢必難以生存下去。只有生存下去,才能談發展。

  如果自己當不了家,做不了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成辦佛教事業,至于大衆用功修行,辦道證果,必將難上加難了。諸位既然都是寺院裏的一員,衆人相處在一起,務必要有清規戒律來約束,其身心才能夠得以安住。沙彌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至于祖師所製定的清規,其條目那就更多了,但就其原則而言是六和:

  第一、身和同住。諸位住在寺院裏,食宿等各方面的條件都一樣。如遇有什麼疾病、因難和麻煩,必須相互照顧,互相體貼,這樣諸位都會覺得僧團的溫暖。假如老弱病者,無人去料理與幫助,勢必難以用功辦道。釋迦牟尼佛曾親自探望患病比丘,送去醫藥,並諄諄教誡弟子們:“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第二、口和無诤。如果有人在誦經念佛,用功辦道,我們應該鼓勵、贊歎、隨順、學習。如果有犯戒、犯規矩、甚至造惡業,我們應該要善意地來勸解、谏止,使他能夠幡然悔過。

  第叁、意和同悅。住在寺院裏,其目的是爲了一心修道,了脫生死。所以,彼此理應相互尊重,在人格和僧格上,平等不二。叢林裏執事職務的安排是因工作需要而劃分的,並非誰尊誰卑,誰高誰低。

  第四、戒和同修。大衆共同遵守戒律,不犯清規,身心才能安住,行事才有准繩。第五、見和同解。對離苦得樂的法門,必須要有共同的認識,比如修淨土法門的道場,就不容許任何人在裏邊說念佛法門的不是。叢林裏各有辦道的主流,至于說個人潛修其他的法門,無可非議,但絕對不能反對常住的宗風。

  第六、利和同均。居住在道場裏,上殿、過堂、分單資、結緣品等,都應該一律平等,名爲利和同均。

  僧團能夠依循如上六和來管理與鞏固,自然就會清淨和合了。

  其次,自己個人怎樣才能安住呢?分爲叁點說明:安身、安心、安道。

  第一、安身。古來祖師告訴我們“隨緣而住,隨遇而安。”隨緣而住,這個緣很重要。隨緣不是隨便,許許多多事情不想去做,或者做得不好,或者自己不發心,就說隨緣罷,其實那是隨便。隨緣是隨順緣份去成辦一切應辦的事業。緣包括叁方面,即:地緣、人緣、法緣。

  (一)地緣:例如,你去某一個道場,一進寺門,內心裏自然就充滿了無限法喜,就覺得自己的整個身心都被攝住了,渴望安住在此道場裏,這就說明你與此道場有深深的因緣。

  (二)人緣:你出外挂單或討單,有時可能人家不理你、不管你,甚至把你趕出寺外,這就表明你與這個寺院缺乏人緣,想住也住不進去,道場裏的執事不安排你的單。

  (叁)法緣:地緣、人緣好,可是自己所修的法門跟所住的道場修行法門不同。如:自己修密宗,到了顯宗的道場,就不能相應。修禅宗的人,到了念佛道場,發現法緣不同,不能安心修行。

  今後,我們無論什麼時候去哪裏挂單、討單、參學,首先要曉得,所要到的寺院是以何種修法爲中心,我要參學些什麼內容,否則,漫無目標,絕不會參學到佛法。叁緣具足,我們就可以安住了,名爲隨緣而住。

  “隨遇而安”,諸位既然住在寺院裏,覺得各方面都很適應,隨之就應該精進用功修行,是名隨遇而安。

  第二、安心。有情與無情的差別,就在于有心和無心的不同。那麼,心是什麼呢?《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將要如何來安心呢?

  不追悔過去,不奢望未來,注重現在修學。如果自己一直眷戀曾住過的寺院,生活是多麼的優裕,環境是多麼的美好,而現住的道場,各方面的條件都怎麼差,怎麼不順心、不如意,這樣,就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安心修行。

  不奢望未來。諸位對未來必定都有無限的憧憬,未來的世界,固然是美好與安樂的,那麼,眼下應該如何來努力呢?我認爲關鍵的是注重現實修學,踏踏實實地用功,不必整天高喊口號,眼高手低,不可心存不切合實際的想法與幻想。不奢望未來,並非不要大家發願,不要有理想,理想與發願固然是需要的,而奢望是一種不合法、不如理、不可能實現的妄想。

  第叁、安道。個人修行應該以八正道爲努力的方向,以貪癡叁毒爲所對治的目標。簡而言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癡”。長此下去,我們的心就能安在道上了。處在任何地方,住在任何道場,應該一切都是爲了佛法,不是爲了衣食與享受。《論語》說:“君子憂道不憂貧”,所以,作爲一位出家人對佛法要有堅強的信念。

  道場,是成就佛教徒法身慧命的寶地,古來祖師大都是在寺院道場裏修學而得成就的。

  我們安住道場的目的,並非是圖享清福。弘一法師在《佛法十疑略釋》中說:“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須發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爲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叁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糧。”

  現在,談談發心念佛。發心,是指發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發心的目的,無非是爲了救度衆生脫離苦海,往生佛國。若不發心,只是聽說極樂世界快樂無比,享受不盡,如果爲了享受、享福、享樂而發願往生,那就不能成爲往生淨土的條件了。《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發心,便成魔業,何況還不曾發起菩提心呢?

  發心念佛,首先自己要有斬釘截鐵的決心,絕不可以拖泥帶水,敷衍應付,蹉跎光陰。假若你一味地分別外境,必然不能攝心,娑婆世界哪有清淨安甯的處所呢?古人說:“既會修去便修去,欲到了時無了時。”告訴我們要放下一切外緣,才能得力。

  印光大師曾說:“淨土法門,叁根(上、中、下)普被,利鈍全收。上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不能超越這個法門之外),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無間地獄),亦可預入其中。假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衆生,欲即世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

  “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極簡易,由此之故,非宿有淨土善根者,便難谛信無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藏通別)菩薩,猶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薩(七地以上),方能徹底了當,谛信無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由以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念佛功夫深淺,是真念佛還是假念佛,這該以什麼標准來檢驗呢?信願真切不真切,只要在煩惱與歡喜兩個境界上,便可見分曉。一位真心實意念佛的人,他雖然與你一邊講話,但心裏還是在念佛,哪怕金榜題名無量歡喜之時,依然不會忘記念佛。煩惱重重之際,八風勁吹也動搖不了念佛的信心,方是真念佛啊!

  在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一個人,理智清楚,頭腦冷靜,深明念佛的意義與作用,但對于一句彌陀佛號尚不能認真地念,臨終之時,諸般邪惡境界現前,各種障礙來臨,叁惡道恐怖的景象出現,便無法保持正念了,況且神志不清,許許多多的外緣不能放下,痛苦之極,怎能提起佛號呢?所以說,我們現在對一心念佛沒有把握,臨終之時,其希望就更渺小了。現在請大家開始念佛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