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
淨土叁資糧——信願行
幾天以來,早晨、白天來參加念佛的人數都沒有晚上來得多,我想大概有二個原因,第一,晚上是大衆最閑靜的時候,廚房、流通處、外寮等的各位師友都來參加念佛;第二,借此佛七期間來聽一些佛法。諸位如果覺得這幾天來我所講的話是實在的,那麼,今晚所要講的內容諸位將會覺得更實在。
今晚,要講的題目是淨土叁資糧——信願行。人活在世上,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及時作好准備,何況出世間了生死的大事,更應如此。諸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不早日准備資糧。
比如,想去外國旅遊,首先需要辦理護照、簽證、買飛機票,准備衣服、日常用品等。到國外的時候,還必須有人接待,安排吃住與活動等等,如果不懂外語,還要請人當翻譯。所有這些都是資糧。如果資糧短缺,就跨不出國門,或者雖然到了國外,也將會非常地乏味。
一、信
淨土宗所談的信,包括二方面的內容:一、總信;二、別信。
什麼是“總信”呢?即信實、信德、信能。
第一、信實:相信佛教經律論叁藏所闡述的一切義理,如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等,這是佛陀爲不同根器的衆生而施設的八萬四千法門。如果你一邊口念佛號,一邊反對人家看經學教,主張不要學習許多佛法,這是不正確的。
第二、信德:相信叁寶清淨殊勝的功德。念佛有念佛的功德,持戒有持戒的功德,布施有布施的功德,供養佛法僧叁寶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
第叁、信能:相信用功修行,能夠斷煩惱證菩提。相信佛菩薩有力量幫助和指導衆生了脫生死。
無論是修學哪個宗派的佛教徒都必須遵從總信裏的內容,也就是說,信仰叁寶是一個學佛者最基本的信念。
二、別信
這是淨土宗尤其強調的信,分成二點說明:第一,相信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第二,相信一心念佛可以往生。
《華嚴經》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一個學佛者若不具足信心,哪怕把叁藏十二部研究透徹,也不能得到法益,猶如翻看地圖冊,去什麼地方,走什麼路線,你都了如指掌,可是你不相信地圖冊上所標明的各條線路是正確的,固步不前,豈能到達目的地呢?釋迦牟尼佛一生談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開設八萬四千法門,適應無量衆生的根機,淨土法門在無量無邊的法門中,是一種最難信和最易行的特別法門,是釋迦牟尼佛以佛眼觀照世間,無問自說,普應群機。
淨土法門既然這樣殊勝,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起信呢?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禅師說:淨土法門的“信”,共有十個方面:
第一、相信“生必有死”。古往今來,每一個人都免不了死亡之日。
第二、相信“人命無常”。在座的諸位同道,哪位先往生,哪位後舍報,都很難肯定。佛陀說:“人命在呼吸間”。的確生命的無常,誰能預料得到呢?
第叁、相信“輪回路險”。今世雖然生在善道,假如你不珍惜人生,不廣修諸善,那麼,要想後世再出生在人道,就很難說了。在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路上,確實是極其險要的。
第四、相信“苦趣時長”。佛經中說:墮到叁惡道裏,無論是哪一惡道,至少要受五千劫的大苦,然後方能脫離。
第五、相信“佛語不虛”。相信佛陀所說的教法,沒有絲毫虛妄。“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陀所說的教法,絕對真實不虛。佛陀親口所說的淨土法門也是如此,因爲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
第六、相信“實有淨土”。猶如相信有娑婆世界的存在一樣,相信極樂世界真實存在。
第七、相信“願生即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人,叁資糧具足後,決定可以到達。
第八、相信“生即不退”。一經往生,必獲不退轉位,永遠不會再來娑婆世界受苦,除非你乘願再來度化衆生。
第九、相信“一生成佛”。娑婆世界的衆生壽命極其短暫,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聖衆,壽命無量,必定當生成佛。
第十、相信“法本唯心”。佛陀說:“心雜染則有情雜染,心清淨則有情清淨。心雜染則國土雜染,心清淨則國土清淨。”一切染淨諸法無不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
徹悟禅師所說的十信,其中後四種:“願生即生”、“生即不退”、“一生成佛”、“法本唯心”,屬于殊勝的果報。前四種:“生必有死”、“人命無常”、“輪回路險”、“苦趣時長”,如果衆生不信佛法,不依佛法實行,便有這四種的過患。但無論相信或不相信,輪回現象依然存在。
前四種與後四種,即善與惡的八種果報,勤修淨土法門的人,如果能夠産生真實的信仰,那麼對前四種惡果理應徹底斷除。這樣,就是第五種“佛語不虛”的信仰。
二、願
願也分成二部分說明:一厭離娑婆,二欣取極樂。對娑婆世界一定要有極大的厭離心,對極樂世界一定要有無限的欣取心。
梵語娑婆,漢譯堪忍。娑婆世界的衆生安于十惡,承受種種煩惱與痛苦的折磨而不肯出離。《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中把娑婆世界衆生的痛苦現象,用四個五來說明。
《無量壽經》中說:娑婆世界衆生有“五惡”、“五痛”、“五燒”。五惡,指造作殺、盜、淫、妄、酒;由五惡而召感現世種種痛苦的果報名爲五痛;召感後世與後後世種種的苦報名爲五燒。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把娑婆世界形容成五濁惡世,簡稱五濁。
一劫濁:劫濁中的衆生,業障深重,不修福德,壽命逐漸縮減,當縮減到叁十歲的時候,饑馑災起,生活條件極端困迫,導致死亡的衆生遍處皆是,觸目驚心。當人壽減到二十歲時,各種恐怖的疾疫災難廣泛流行,缺醫短藥,無量無邊的衆生因此而身亡。當人壽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草木皆兵,娑婆世界的衆生無不互相殘殺,最終造成人類莫大的劫難。這是劫濁。
二見濁:處在像法與末法時代的衆生,惡見深重,不講因果,不信輪回,偷機取巧,廣造諸惡,豈能安貧守道。
叁煩惱濁:煩者煩躁,惱者惱亂。娑婆世界的衆生,終日無不被貪癡等種種煩惱之所擾亂,爾虞我詐,虛诳谄曲,身心不甯,惶恐不安,沒有力量修習善法,名爲煩惱濁。
四衆生濁:亦名有情濁。無始以來,六道衆生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不知脫離,因爲多生多劫業力的推動,從而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聞佛法、不做功德,豈有解脫之日!
五命濁:亦名壽濁。劫初人壽八萬歲,以後衆生身口意叁種惡業日漸增多,因而人壽漸漸縮減,名爲命濁。
《阿彌陀經》中,將娑婆世界說爲五濁惡世,其目的是讓衆生盡快生起厭離娑婆之心。那麼,如何方能發起厭離心呢?我認爲四個五很重要,務必時時刻刻銘記于心。如果修持淨土法門的人,貪生怕死,眷戀塵世,阿彌陀佛垂手接引而不願跟隨往生,那麼,你的厭離心是否純正,就必須再次檢驗了。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活一天,甚至活一千年,一切都是隨順業力流轉,總免不了五惡、五痛、五燒諸般痛苦的日子。
怎樣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呢?《阿彌陀經》說:“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往生極樂世界與彼國中諸大聲聞、菩薩聚會一處,聞佛聞法聞僧,終日熏陶佛法的義味,道念增長,道果圓成。
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必須要有善根、福德因緣。善根指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即發菩提心,持名念佛。福德因緣是指往生極樂世界的助緣,即受持禁戒,廣作諸善,勤修叁福。
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淺。”假如信願真切,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均可帶業往生,若信願不具,哪怕你將一句阿彌陀佛聖號持得綿綿密密,風吹不入,雨打不透,猶如銅牆鐵壁般的堅固,也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信願十分重要!
在凡夫塵世,厭離與欣取有其區別,若達到終極目標,是二而不二的。智者大師在《妙中鈔》中說:“取舍若極,與不取不舍亦非異轍。”舍離娑婆與欣取淨土是從凡夫事相上分別的,假如行人一味執著不取不舍的淨土理體,從而便有廢事執理之過患,不能産生真實的效用,所以事與理相結合,方能相得益彰。
叁、行
行,分正行與助行二種。正行是發菩提心,持名念佛;助行是勤修叁福,力行衆善。
信願具足以後,應該老實持名念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意謂持名念佛的法門,是以衆生心爲著眼點,以勇猛精進、一心念佛爲因,往生極樂世界爲果。
蕅益大師稱贊持名念佛法門說:“念佛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淨土宗第十叁祖印光法師說:“九界衆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渡群迷,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法無不還歸此法界。”
助行,指勤修叁福,力行衆善。《觀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乃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一世福,又名世善,爲世間本來存在之孝悌忠信等善法,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二戒福,又名戒善,爲佛陀出世所製定的戒法,包括人天、聲聞、菩薩所受持的叁皈、五戒、十戒乃至具足戒,以及叁千威儀、八萬細行等,或具受或不具受,都要回向往生。叁、行福,又名行善,爲凡夫起大乘心,自行化他所具之善根,即發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勸導促進一切修行用功的人,發願往生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