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 白 話 亦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中華習教沙門超然 白話
沙 門 來 華 白話證義
一、經 序
釋迦牟尼佛,從最初轉*輪,度化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證得阿羅漢果;直到最後一次說法,度化須跋陀羅,證得阿羅漢果。所應當度化的弟子,都已經度化完畢。于是,來到娑羅雙樹之間休息,准備進入涅槃。這一天的半夜,周圍寂靜無聲,世尊最後一次,爲自己的弟子們,簡略地講說佛法的要點。
二、持 戒
“各位比丘,在我滅度以後,你們應當無比尊重恭敬波羅提木叉(戒)。就如同在黑暗當中,遇到了光明;如同貧苦的人,得到了寶藏一樣。應當知道,它就是你們可以依賴的大師。倘若我繼續留在人世間,和它也沒有什麼兩樣。”
“作爲持守清淨戒律的人,不可以從事販賣和貿易;不可以安排置辦田地和屋宅;不可以蓄養家奴和動物;乃至于一切種植,以及積蓄財寶等過失,都應當遠離,就如同躲避火坑一樣。不可以砍伐草木,和開墾土地。”
“不可以通過配藥看病來謀生;不可以看相算命;不可以觀察天象,推測地氣風水等等;乃至于用一切曆算等方法,來預言未來的事情,都不應該。”
“應當節製身體的欲望,過午不食;依賴清淨的乞食和供養而生活。不可以參與世間的國事,或者充當敵對雙方的使者;不可以習練鬼神咒術和煉製仙丹妙藥;不可以結交攀附權貴富人,乃至于嫌貧愛富等等,都不應當。應當端正自己的心念,一心一意向往解脫。不可以故意隱藏自己的缺點,故意顯露一些靈異,來迷惑吸引大家。對于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四種供養,要適可而止,知量知足。隨著緣分接受供養,不應當特意積蓄。”
“以上是簡略地總說持戒的基本要求。戒律是走向真正解脫的根本,所以叫做波羅提木叉。依賴于持戒的緣故,才能夠生起禅定,以及滅除苦惱的智慧。因此,諸位比丘應當守持清淨戒律,不要讓它毀壞和缺少。倘若有人能夠守戒清淨,就可以具備各種善行和善法;倘若沒有清淨持戒,一切善妙功德,都無法産生。所以,應當知道,戒律是最了不起的安樂和功德,常駐的地方。”
叁、製 心
“各位比丘,在持戒的基礎上,你們應當管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千萬不要讓它們自由放縱,陷入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當中。就好比放牛的人,手拿鞭子看著它,不讓牛自由放縱,去破壞人家的莊稼。倘若放縱五根的話,不僅僅將會導致五欲泛濫得無邊無際,沒有辦法製約;而且將會如同一匹烈馬,缺少了缰繩一樣,會把人馱著,掉到坑坎當中。又比如被強盜搶劫了,所帶來的損失和苦難,最多只有這一生;而五根之賊所帶來的災禍,將會使人生生世世都遭殃。它的危害非常嚴重,不可以不格外謹慎。”
“因此,有智慧的人,都常常製約五根,而不會隨著它轉。防備它就像防賊一樣,不讓它自由放縱。假使讓它放縱的話,不久就會見到它所帶來的危害。”
“這所謂的五根啊,心是它們的主人。因此,你們大家應當好好製約這個心。心的可怕之處,遠遠超過了毒蛇、凶惡的野獸、仇家和盜賊,乃至于漫天大火,都不足以形容它的可怕。就好比一個人,手裏端著一碗甜美的蜂蜜走在路上,高興得手舞足蹈一樣;他的眼裏只有蜂蜜,對于前面的深坑卻視而不見。”
“又好比一頭瘋狂的大象,卻連懲治它的鐵鈎都沒有;也恰似猿猴回到了樹上,翻飛跳躍,簡直沒有辦法約束。所以要立即采取措施,製服它,絕不能讓它繼續自由放縱。放縱這個心的人,一切善行都將前功盡棄;把心專注在一個地方的話,沒有什麼事情辦不成。所以,各位比丘們,應當恒常精進,降伏自己的心。”
四、節 食
“各位比丘,你們在接受飲食供養的時候,應當像吃藥治病一樣。對于好吃的,不應當多吃;對于不好吃的,也不應當少吃。吃飯的目的在于給身體補充能量,消除饑餓口渴之病。就如同蜜蜂采花蜜一樣,只是取走了花的甜味,並不損傷花朵和花香。比丘也是這樣的,接受大家的供養,目的在于有精力斷除自己的煩惱。所以不應當過多索求,以免傷害別人的善心。就好比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恰當地衡量牛的體力多少,不讓它過多勞動,以免精疲力竭。”
五、戒 睡 眠
“各位比丘,你們在白天,應當用心勤奮地修學各種善法,不要讓大好光陰白白浪費。上半夜和下半夜,也不要荒廢。午夜前後,念誦經文,以便消除困倦,息滅妄想。不要因爲睡眠的緣故,讓這一生白白空過,什麼成就都沒有得到。”
“應當時常觀察,無常的大火,正在焚燒著世間的一切,所以應當盡早求得自己的解脫,不要懶散睡眠啊!各種各樣的煩惱賊寇們,一直守候在我們的身邊,伺機奪走人們的生命。它們比仇家更可怕啊!怎麼可以隨便睡眠,而不趕快警惕和醒悟呢?煩惱的毒蛇,正沈睡在你的心裏面;就好比一條黑蚖毒蛇,正睡在你的臥室裏。應當用精進持戒這個鐵鈎,盡早把它們扔出去。睡在心裏的煩惱毒蛇們走了以後,才可以安心睡眠;煩惱毒蛇還沒走,就去睡眠,是沒有慚愧的人。”
“慚愧知恥這件衣服,在所有的美好裝扮當中,是最了不起的。慚愧就如同一把鐵鈎,能夠製止人們做非法的事情。所以,應當隨時保持慚愧知恥的心,一會兒也不要丟失。倘若離開了慚愧和知恥,就會失去種種功德。擁有慚愧的人,就會擁有各種善行和善法;倘若沒有慚愧的話,和那些禽獸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六、戒 嗔 恚
“各位比丘,倘若有人來傷害你們,甚至把你們的身體一節一節地破壞;你們應當守護好自己的心,不要讓它産生憤怒和怨恨。還應當守護好自己的嘴巴,不要讓它發出凶惡難聽的話。倘若放縱自己那個忿恨之心的話,就會妨礙自己的修道,失去各種功德的利益。”
“忍辱的功德啊,連持戒和苦行都比不上。能夠做到忍辱的人,才可以叫做有力的菩薩大人。倘若不能夠,像飲用甜美的甘露一樣,去歡喜地忍受惡毒的辱罵;就不能叫做已經入道的,有智慧的人。爲什麼呢?因爲嗔恚的害處之大,能夠破壞一切善法;也會破壞好的名聲,讓這一生和下一生所遇到的人們,都不喜歡見到他。”
“應當知道,嗔恚忿恨之心,比大火還要猛烈。所以應當堅持進行防護,不要讓它趁機會進入到心裏面。搶劫各種功德的賊寇,莫過于嗔恚。在家人,整天沈迷于五欲當中,不是修行的人,沒有辦法控製自己,産生了嗔恚心,情有可原。作爲放下了欲望,出家修道的人,卻在心裏懷有嗔恚和忿恨,就太不應該了。好比一片清涼的白雲當中,卻忽然打起了霹雳閃電,是完全不應該出現的。”
七、戒 驕 慢
“各位比丘,應當經常摸一下自己的頭,提醒自己:我已經舍棄了社會上那些漂亮的裝飾,穿上了出家人樸素的染色衣;手持著應量器——缽,通過乞食,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樣自己觀察以後,一旦發現心中生起了驕傲和我慢之心,就應當迅速地消滅它。增長自己的驕慢心,即使是世俗的普通人也不應該。更何況出家修行,想要入道的人,爲了徹底解脫的緣故,而放下面子去乞食呢?”
八、戒 谄 曲
“各位比丘,心口不一的谄曲之心,與覺悟之道背道而馳。因此,應當讓自己的心坦蕩正直。要知道,谄曲心屬于欺騙的範圍,倘若這樣也能入道的話,根本沒有這樣的道理。所以,你們大家,應當端正自己的心念,以正直爲根本。”
九、少 欲
“各位比丘,應當知道,欲望多的人,往往因爲貪求利益的緣故,帶來的苦惱也非常多。欲望少的人,常常無欲無求,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單單少欲這個法門,尚且應當修習,更何況,少欲還能夠産生種種功德呢?”
“欲望少的人,就不需要通過谄曲,來奉承別人,也不會被六根境界所束縛。能夠實踐少欲的人,他的心就會坦然無求,沒有什麼好害怕的;爲人處事當中,到處遊刃有余,總覺得沒有什麼不滿足的。擁有少欲的人,就會擁有涅槃。這就叫做少欲。”
十、知 足
“各位比丘,倘若想要解脫一切苦惱的話,應當時常觀察知足法門。因爲知足這個法門啊,它就是財富、快樂、安詳和穩妥所在的地方。作爲知足的人,即使躺在地上,他也覺得平安和快樂;而那些不知足的人,即使置身于天堂之中,他也覺得不能稱心如意。那些不知足的人啊,即使富有,也是貧窮;而知足的人呢,即使貧窮,也是富有。那些不知足的人,經常被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所牽挂而不自在,經常讓知足的人們感到可憐和同情。這就是知足。”
十一、遠 離
“各位比丘,如果想要得到寂靜法性當中,那種自在無爲的安樂,就應當遠離雜亂的愦鬧,一個人獨處閑居。要知道,那些安靜獨處的人,連忉利天的帝釋天王等很多天神,都會對他恭敬和尊重。因此,應當舍棄自己的弟子和眷屬,以及其他有緣的人們。一個人閑下來,不要做什麼,獨自靜處,專心思維觀察,以便消滅煩惱和苦的根本。倘若喜歡和大家在一起湊熱鬧的人,就會受到別人帶來的各種幹擾和煩惱。就好比一棵大樹,很多很多的鳥兒都在上面集會,就會有逐漸枯萎或者折斷的危險。大家要知道,人世間的種種貪欲和束縛,會讓人們永遠沈沒于苦海當中。(所以,大家應當學會遠離。)否則,就好比一頭年老的大象,如果陷入了泥潭當中的話,就沒有辦法自己出來了。這就叫做遠離。”
十二、精 進
“各位比丘,倘若能夠恒常精進的話,就沒有什麼困難的事情了。所以,你們大家,應當勤奮精進。就好比一條細小的水流,如果長流不斷的話,就能夠穿透石頭。倘若一個修行人,他的心每每放松懈怠的話;那就好比鑽木取火的時候,木頭還沒有發熱,就停下來了一樣,雖然也想得到火,卻是不可能的。(因…
《《佛遺教經》 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