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白話(四)▪P2

  ..續本文上一頁時候,都應當常起正念,而不依賴于外在境界,應當隨順著萬法唯心而進行觀察(這既是方便隨緣修止,同時也是修觀)。像這樣堅持長久修習,正念就會純熟,修行人的心就會得到安住。因爲心安住的緣故,心中的無念(止)與明了(觀)就會逐漸猛利,就能夠隨順進入真如叁昧。以叁昧的力量而深深地伏住煩惱,真實信心得以迅速增長,很快就會證入菩薩初住位,得到位不退。只是除了那些疑惑心重的人;或者不信大乘法義的人;甚至誹謗佛法的人;以及有宿世重罪業障的人;我慢(自以爲是,輕視聖賢)的人;懶惰懈怠的人。像這些人,就不能夠證入真如叁昧。”

  “還有,依賴于真如叁昧的緣故,就會知道法界一相(十法界唯一真如平等相)。也就是明了一切諸佛的法身,與一切衆生的色身是平等無二的,這就叫做一行叁昧。應當知道,真如一心以及真如叁昧,是一切叁昧的根本。如果有人能夠勤奮修行真如叁昧的話,漸漸地,就會産生無量百千叁昧。”

  

  “如果有的衆生缺少宿世善根之力的話,在修習止觀當中,就會被各種魔(五陰魔、煩惱魔、天魔、死魔等)和外道鬼神(宿世也修習禅定,因邪見惡習而落入鬼道當中)所迷惑與擾亂。在靜坐當中,有的鬼神現出令人恐怖的形相;有的鬼神現出相貌端正的男女之相,等等。修行人應當提起正念,觀照萬法唯心所現,境界自然就會消滅,就不會被鬼神所影響。”

  “有的時候會現出護法諸天的形像和各種菩薩的形像;有時也會變化作如來的形像,具備各種相好;有時會講說一些秘密咒語;有時會講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密;有時會講說平等如空、無相、無願叁叁昧;有時會講說無怨無親,無因無果,一切法畢竟空寂,是真正的涅槃;有時會讓人得到一些宿命通,而知道過去世的一些事情,也知道未來的一些事情;有時讓人得到他心通;有時讓人得到辯才無礙,等等。這些都屬于習氣魔,最終能夠讓修行人轉而貪求世間的各種名利之事。”

  “又有可能會使人喜怒無常,性情不定。有的時候讓人充滿了過多的慈愛;有的時候讓人貪睡不醒,或者讓人常常生病,而産生懶惰懈怠之心;有的時候會讓人突然精進起來,過一段時間又放棄了,而且變得不信正法,多疑多慮;有的時候會讓人舍棄原來的正修行,轉而修習一些雜亂之法;有的時候會讓人貪著于世間事物的種種牽挂和糾纏,卻也能夠得到各種相似的叁昧,只是部分相似而已。所有這些都是煩惱魔的顯現,都是外道鬼神加持所得到的著相境界,不是真正的叁昧。”

  “有的時候,可能會讓人一天、兩天,或者叁天,乃至于整整七天安住在禅定當中,而且自然會得到香美可口的飲食。于是會讓人身心感到舒適快樂,不餓也不渴,使人對于這個禅定産生了貪愛和執著。有的時候,會讓人吃東西食量不定,突然很多,突然很少。甚至讓人的臉色也會出現變化,忽然紅潤,忽然憔悴,等等。這些屬于欲魔顯現的境界。因爲會有這些情況的緣故,修行人應當常常用智慧來進行觀察,不要讓自己的心墮落于邪見境界。應當勤奮發起正念,常念諸法唯心所現,毫無真實可言。所以應當不貪取、不執著,這樣就能夠徹底遠離以上種種魔障。”

  “應當知道,外道修行的所有叁昧,都沒有離開見、愛兩種煩惱,以及我慢之心,仍然會貪愛執著世間各種名利供養的緣故。而真如叁昧則不同,修行真如叁昧的人,既不會住著于有境界可見,也不會住著有叁昧境界可以證得。乃至于在出定以後,也不會産生懈怠散亂,所有的習氣煩惱,都會逐漸變得微薄。如果一切凡夫,不修習真如叁昧法門,卻能夠得以進入如來種性(真如爲如來種,慈悲平等爲如來性。此處指入菩薩初住位,成爲佛子)的話,是不可能的。因爲修行世間的各種禅定和叁昧,往往會産生貪著叁昧定境的心。而且是依賴于我見而入定的(世間凡夫執著于我能修行,我能進入禅定),所以仍然歸屬于叁界生死的範疇。世間禅定與外道所修行的禅定相同,如果沒有了善知識的指導護念,就會生起和外道一樣的種種偏見的緣故。”

  “另外,能夠精進勤奮,專心修學真如叁昧的人,在這一世當中,就將會得到十種利益(好處)。哪十種呢?”

  “第一、常常得到十方世界諸佛菩薩無形當中的護念(保護修行人常起正念,與真如相應的緣故);”

  “第二、不會因爲各種魔和凶惡鬼神而感到恐怖;”

  “第叁、不會被九十五種外道鬼神所迷惑與擾亂;”

  “第四、自然會遠離那些誹謗最深妙法(大乘實相之法)的行爲,過去的各種重罪和業障,也會逐漸變得微少輕薄;”

  “第五、自然會消滅一切懷疑心等各種惡習所顯現的覺受與觀照;”

  “第六、對于如來不可思議境界的信心得以增長;”

  “第七、自然會遠離憂愁懊悔之心,對于在生死輪回當中利益衆生,勇猛而不會膽怯;”

  “第八、修行人的心會變得柔和自在,舍棄狂妄和我慢,不再會被別人所煩惱;”

  “第九、雖然還沒有得到禅定,也會在一切時間、一切境界當中,逐漸減少煩惱;”

  “第十、如果已經得到叁昧,在禅定當中,不會被外在的一切聲音所驚嚇與擾動。”

  

  “另外,如果修行人只是修習止法門,就有可能心境消沈,忘失本有的妙用。或者生起懶惰懈怠之心(不能自利),不樂于修行一切善法,遠離大慈大悲(不能利他),所以應當修習觀法門。”

  “修習觀法門的人,首先應當觀察一切世間的有爲法,沒有能夠長久存在的,很快就會變化毀壞了(觀無常)。”

  “一切衆生心中所行的境界,無非是念念生滅而已,因此是苦(觀苦)。”

  “應當觀察自己過去所想念的一切諸法,恍惚之間已經消逝,猶如一場夢;應當觀察自己現在所想念的一切諸法,猶如閃電一樣,轉瞬即逝;應當觀察自己未來將要想念的一切諸法,猶如天空飄來的雲一樣,忽然就來了(觀無我)。”

  “還應當觀察世間一切衆生的色身,都是不清淨的,裏面充滿了各種汙穢,沒有任何值得貪愛的地方(觀不淨)。”

  “應當像這樣觀察,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以來,都是因爲無明熏習真如的緣故,才讓心有了生滅念頭,所以顯現出了虛妄的生死輪回。衆生已經遭受了一切身心的巨大痛苦;現在仍然有數不清的逼迫之苦;未來將要承受的苦,同樣多得無法分別。如此多的苦,與一切衆生難舍難分,而衆生自己卻絲毫也不覺察。一切衆生都是如此,真是非常可憐(觀大悲)。”

  “這樣觀察以後,就應當勇猛地樹立廣大誓願:願我的心遠離分別的緣故,能夠遍布于十方世界,修行一切種種善法功德;窮盡于未來,用無量的方便法門,救拔一切苦惱衆生,最終讓他們得到涅槃第一義的自在妙樂(觀大願)。”

  “因爲發起了這樣廣大誓願的緣故,就應當在一切時間,一切地方,對于一切善法,隨著自己的能力,永不放棄地進行修學,心中沒有懶惰懈怠(觀精進)。”

  “只是除了禅坐當中,應當專心正念修習止法門。其余一切時候,對于一切事物,都應當觀察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在行、住、坐、臥當中,都應當同時修行止觀法門。就是說既要常常觀察一切法的自性本來沒有生滅,又要觀察因緣和合而有了善業和惡業,以及苦報和樂報等等,這些世間法同樣不失不壞。既要觀察一切因緣、善惡業報不失不壞,又要同時觀察一切法,從本性來說終究不是實有的。”

  “如果修習止法門的話,可以對治凡夫住著于世間的習氣;也能夠讓二乘人舍棄怯懦畏縮的知見。如果修習觀法門的話,可以對治二乘人不肯發起大慈大悲的,狹隘低劣心當中的過失;也能夠幫助凡夫遠離,不肯修習增長各種善根的過失。因爲這些法義的緣故,應當知道,止、觀這兩種法門需要相輔相成,而不能夠分開。如果修行人不具備止觀法門,就不能夠證入無上菩提的正覺之路。”

  

  第六、開示念佛求生淨土

  “另外,有些衆生剛剛開始修學大乘法,想求得真正信心,但心中卻充滿了怯懦和畏縮。因爲住在這個娑婆世界,害怕自己不能夠常常遇到諸佛,不能夠親自承事供養,所以顧慮信心難以成就,于是就想退失道心的人。應當知道,如來有一個殊勝的方便法門,能夠幫助這些人保護他們的信心。就是說通過專心念佛的因緣,而隨著自己的願力,能夠往生到他方的佛土(淨土)。然後常常能夠見佛聞法,永遠離開了叁惡道。就像佛經當中說的那樣,如果有人專心稱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名號,把所修行的一切善根功德,都回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臨終就可以往生。因爲常常能夠見到阿彌陀佛的緣故,終究不會有退轉的時候。如果能夠觀想阿彌陀佛的真如法身,經常勤奮修習的話,終究會得以往生。而且花開見佛(登初住),就能夠安住于正定的緣故。”

  

  第五、勸修利益分

  “已經講說修行信心分完畢,繼續講說勸修利益分。

  這些大乘妙法,就是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的秘密寶藏,我在前文當中,已經從總體上概括講說。”

  “如果有衆生,想要對于如來甚深不思議的境界,生起真正的信心,遠離各種誹謗行爲,從而進入大乘正道的話,就應當受持這部論。依賴于這部論,進行思維觀察和修習,終究能夠到達無上正覺之道。”

  “如果有人在聽聞這些教法以後,不會産生怯懦畏縮之心;應當知道,這樣的人必定會繼承佛陀種性,必將得到諸佛的授記(被授記將成佛)(聞法功德)。

  “假使有人,能夠教化整個叁千大千世界當中的所有衆生,讓他們都奉行十善法;不如有人,能夠用一頓飯的時間來正心思維這部大乘法。後面人獲得的功德,遠遠超過前面的人,無法形容(思維功德)。”

  “還有,如果有人能夠受持這部論,進行觀察修行,即使只有一天一夜的話,他所獲得的功德,也會無量無邊,沒有辦法說完。假使請十方世界的一切諸佛,分別在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當中,贊歎他的功德,也沒有辦法窮盡。爲什麼呢?因爲法性本來的功德沒有窮盡的緣故,這個人的功德也同樣如此,沒有邊際(修法功德)。”

  “如果有的衆生,對于這部論當中的內容,進行诋毀誹謗,沒有絲毫的信心。那麼,他所獲得的罪業和未來的業報,將是在無量劫當中,承受巨大的痛苦煩惱。所以,一切衆生只是應該敬仰和相信這部論,而不應該進行诋毀誹謗。以免深深地傷害自己,同時也會傷害別人,而且會斷絕一切佛法僧叁寶的種子。因爲一切如來,都是由于這個法門(大乘起信法門)而證得涅槃的緣故;一切菩薩,都是因爲修行這個法門,而得以深入佛陀無邊智慧的緣故。”

  “應當知道,過去的菩薩們,已經因爲這個法門,而成就了清淨信心;現在的菩薩們,正在因爲這個法門成就清淨信心;未來的菩薩們,將會因爲這個法門成就清淨信心。因此,一切衆生都應當勤奮修學大乘起信法門。”

  

  “諸位佛陀甚深廣大的法義,

  我已隨分隨力總持而講說;

  願回向此功德如無邊法性,

  普遍利益一切芸芸衆生界。”

  

  《大乘起信論》白話 終

  

  

《《大乘起信論》白話(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