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白话(四)

  《大乘起信论》白话(四)

  二、解行发心

  “所谓的解行发心,应当知道,比信成就发心更加殊胜。”

  “因为这些菩萨自从初信位以来,第一个阿僧祇(无量数)劫的修行,即将圆满的缘故,在真如一心法当中,深达法性的慧解现前,对于所修行的一切境界,都能够远离执着之相。”

  “因为深知真如法性之体,本来就没有吝啬贪婪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布施波罗密(波罗密译为到彼岸,到达真如实相之彼岸);因为深知真如法性本来就清净无染,本来就远离五欲过失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持戒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当中,本来就没有逼迫束缚,本来就远离嗔恨烦恼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忍辱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当中,本来就没有身心自相,本来就远离懒惰懈怠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精进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本来就常在定中,法体本来没有散乱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禅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之体本来光明,本来就远离愚痴无明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般若(智慧)波罗密。”

  

  三、证发心

  “所谓的证发心,从菩萨初地净心地,直到等觉菩萨究竟之地,到底证得了什么境界呢?就是所谓的真如一心。因为相对于转识的缘故,把它叫做境界。而实际上,地上菩萨所证真如一心,没有任何境界,只是本来的真如性智而已,叫做法身。”

  “这些菩萨在一念之间,就能够到达遍布十方的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位佛陀,劝请诸佛运转妙法之轮。只是为了通过教化开导,而使众生得到利益,并不依赖于任何语言文字。”

  “有的菩萨会示现出顿超诸地,而迅速成就无上正觉,这是为了教化鼓励怯懦胆小众生的缘故;有的菩萨则宣说自己将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后成佛,这是为了教化懈怠我慢众生的缘故。菩萨能够像这样示现无量无数的方便法门,以及不可思议的境界。而实际上,一切法身菩萨的种(本有真如为种)、性(慈悲平等为性)、根(自他两利,同成正觉为根)都是平等无二的。所以菩萨的发心平等无二,所证真如法身平等无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超出的法了。因为一切菩萨都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圆满正觉佛果的缘故。只是随应着不同世界的不同众生因缘,随着众生见闻的不同和根机、愿望、习性等差别,所以菩萨示现的修行也就有了差别。”

  (问:“这些菩萨有这样了不起的功德,岂不就等同于佛了吗?”)

  答:“这些菩萨的发心当中,仍然有三种微细的心相,所以不同于诸佛。哪三种呢?一、真心,远离分别的缘故;二、方便心,自然会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三、业识心,仍有微细生灭的缘故。”

  “还有,这些菩萨的修证功德圆满以后,就会在色界最高处的色究竟天,示现一切世间当中最高大的微妙色身,成为圆满报身佛。所谓的以最后一念相应智慧回入真如一心,无始以来的无明当即灭尽,叫做一切种智。随着圆满报身佛的成就,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能显现于十方世界,应身无量(如释迦牟尼佛),利益众生。”

  问:“虚空没有边际的缘故,世界就没有边际;世界没有边际的缘故,众生就没有边际;众生没有边际的缘故,众生心念所行的不同境界就没有边际。像这样的无边境界,没有办法进行分别,难以知道,难以了解。如果无明彻底断除了的话,就没有了分别心念。又怎么能够明了一切众生的心念差别,而叫做一切种智呢?”

  答:“一切境界,本来就是真如一心而已,远离于分别念头(因为有分别念就不能到达真如一心,也无法真正明了一切境界)。因为一切众生心念妄动而见到了境界,所以对于境界生起了分别。又因为生起了虚妄分别念的缘故,与真如法性不能相应,所以反而不能够真正明了一切境界。由于诸佛如来已经远离于虚妄见和虚妄想,真如法身没有不周遍的地方,佛心真实不虚的缘故,此心就是一切法的真实法性。所以佛心自体自然能够显现并且明了一切虚妄境界,具有广大智慧的妙用,以及无量无边的种种方便。随应着一切众生不同的根机与慧解,都自然能够为他们开示种种法义,因此叫做一切种智。”

  又问:“如果诸佛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能够普现一切处,而利益众生的话。那么,一切众生,如果见到佛身,如果看到佛陀的神变,如果听到佛陀说法,都将会得到利益。为什么世间人往往没有办法见到呢?”

  答:“因为诸佛如来的法身平等无二,本来遍满一切处,而且没有任何造作念头的缘故,把它叫做自然业用。只是随应于众生心而显现。所谓的众生心,就好像镜子一样,如果镜子上面有了污垢,色法形象就无法显现了。同样,如果众生心中有了妄想污垢的话,佛陀法身就无法显现了。”

  

  第四、修行信心分

  “已经讲说解释分完毕,接着讲说修行信心分。”

  “这是对应于尚未入正定聚的众生(也就是善根微少的不定聚众生),所以要讲说修行信心的方法(以便帮助他们进入信成就发心)。”

  “什么样的信心呢?怎么样修行呢?简略地说,有四种信心。哪四种呢?”

  “一、信根本(信真如)。就是说乐于观察和想念真如妙法的缘故。”

  “二、信佛有无量功德(信佛宝)。经常想着能够亲近、供养和恭敬佛陀,从而发起善根,发愿求学如来一切智的缘故。”

  “三、信法有大利益(信法宝)。经常想着要修行六度等波罗密妙法的缘故。”

  “四、信僧能正修行,能够自利利他(信僧宝)。经常乐于亲近菩萨乘的修行者,前往求学如实修行之法的缘故。”

  “怎么样修行呢?修行有五种法门,能够帮助众生成就前面四种信心。哪五种法门呢?第一、施门(布施法门);第二、戒门(持戒法门);第三、忍门(忍辱法门);第四、进门(精进法门);第五、止观门(止观双修法门)。”

  

  第一、施门

  “怎么样修行施门呢?如果见到一切前来乞讨、求助的人,应当把自己所有的钱财物品,随自己的力量而布施给乞求者。为了舍弃自己的吝啬贪婪,为了让他人欢喜的缘故。如果见到众生遇到了灾难,被恐惧危险所逼迫,就应当随着自己的能力,而进行无畏布施(尽量帮助众生脱离危险)。如果有众生前来求学佛法,就应当随着自己的理解能力(法义深广无边,只要随自己能力讲说就好,但不应当刻意保留),方便地为众生讲说。不应当为了贪求名利供养而说法,只应当想着自利利他,回向无上菩提的缘故。”

  

  第二、戒门

  “怎样修行戒门呢?就是说不杀害众生,不偷盗,不淫欲(这三种为身戒);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说脏话),不妄语(不说假话),不绮语(不花言巧语,这四种为语戒);远离贪婪、嫉妒、欺骗、诡诈、谄曲(心口不一)、嗔恚(忿恨)、邪见(这七种为意戒)。如果是出家人,为了降伏心中烦恼的缘故,还应当远离愦闹(杂乱吵闹),经常在寂静的地方居住。修习少欲、知足,以及头陀等苦行。乃至对于微小的过失和犯戒之罪,都应当生起畏惧之心,怀有惭愧而悔改,不可以轻视如来所制定的戒律。平时应当注重威仪举止,以免他人讥嫌,为了不让众生因虚妄分别而产生罪过的缘故。”

  

  第三、忍门

  “怎么样修行忍门呢?就是说应当忍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烦恼,心中没有报仇的想法。还应当安然忍受利(得到好处)、衰(遭受损失)、毁(遭遇诋毁)、誉(得到荣誉),称(得到称赞)、讥(讽刺挖苦)、苦(处于逆境)、乐(处于顺境)等境界的缘故。”

  

  第四、进门

  “怎样修行进门呢?就是说对于一切善行,心中不松懈、不退缩。树立坚强的志愿,远离一切怯懦、畏缩之心。应当思维观察,自从过去久远劫以来,因为虚妄心而白白地承受了各种身心的巨大痛苦,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应当勤奋修学各种功德之法,以便自利利他,能够迅速远离一切世间之苦。”

  “另外,如果人们虽然能够通过修行而增长信心,但由于从过去多生多世以来,有很多严重的罪行和恶业成为障碍的缘故,就会被一些邪魔鬼怪所扰乱;也有的人被世间的种种事物所牵挂纠缠;也有的人被各种病痛之苦所折磨。因为有这样多的各种障碍的缘故,所以应当勇猛精进,在白天黑夜当中,勤奋礼拜诸位佛陀。诚心忏悔自己的宿世业障,劝请佛陀常转妙法之轮,随喜诸佛菩萨的无量功德,并把一切善行都回向于成就无上菩提。像这样经常精进而不放弃的话,最终就会消除各种障碍,善根得以增长的缘故。”

  

  第五、止观门

  “怎么样修行止观门呢?所谓的止,就是说止息妄念,停止攀缘一切境界,为了随顺于奢摩他(心念寂静,类似于空观)法义的缘故。所谓的观,就是说分别明了一切因缘生灭的法相差别,为了随顺于毗钵舍那(如幻分别,就是假观)法义的缘故。怎么样随顺呢?运用这两种法义,结合在一起逐渐修习,而不要分开,最终得以双双显现的缘故。”

  “如果修行止法门的话,应当居住在寂静的地方。经常端身正坐,同时也要端正心念。让自己的心,既不依赖于气息的运行,也不依赖于色法形相;既不依赖于空无所有,也不依赖于地水火风四大;乃至不依赖于见闻觉知之心,让一切种种杂乱念头,随顺着正念而消除。同时,还要把消除念头的那个想法也放下才行。因为一切法,本来就超越念头,既不随着念头念念而生,也不随着念头念念而灭。”

  “另外,在修行当中,不可以先随着攀缘心去分别各种境界,然后再用一个心念来除去前面的分别念。如果发觉自己的心跑远了、散乱了,就应当马上把它收摄回来,继续安住在正念当中。这个所谓的正念,就是时时了知万法唯心,心外没有任何实有的境界(这个正念就是观,体现了止观双修)。即使是这个万法唯心之心,也没有真实的自体和相貌,在念念之中,其实没有一个能念的心。”

  “如果从静坐起身以后,在往来动静当中,就会有各种的生活行为。无论什么…

《《大乘起信论》白话(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