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七佛傳法偈(二)

   第二、 屍棄佛

   傳法偈曰: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大意是說:“衆生所發起的一切善法,也就是一切美好和解脫的言行,都是幻化而不真實的。同樣,衆生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也就是一切罪惡或束縛的言行,也都是幻化而不真實的。不僅如此,從本質上來觀察,衆生的身體就好像一堆聚在一起的泡沫(——這與現代細胞學,以及量子力學當中的觀察結果何其相似!),徒有其表,沒有實質內容;而衆生的心念,就好像拂面而來的陣陣清風一樣,來無影,去無蹤,徒有其感覺,也沒有實質內容。總而言之,一切的一切,都是幻化而不真實的;而且,這些幻化甚至連根源都找不到,它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實在的本性和內涵。”

   即使就世間人們的認識來說,善惡也難以有什麼定論。而在大乘佛法當中,只有隨順于清淨解脫的思維與言行,才能夠稱之爲善法。即便如此,倘若我們對于所謂的善惡産生了絲毫的執著與牽挂的話,我們的心就已經不再清淨,也無法隨順于解脫了。

   所以,菩薩們應當“以無所住著之心,行一切善法。”——這絕不是“雷鋒們”所能做得到的。

   善法和惡業究竟爲什麼是虛幻的呢?

   因爲世尊等覺悟者,以他們圓滿的智慧觀察,發現一切都是虛幻的。從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到一切衆生的身體和心念,都是虛幻不實的。更何況什麼善惡、你我、富貴貧賤、是非觀念等等附屬産物了。

   這實在令人們難以置信。

   所以說,佛法是難信之法。

   無緣的人,或者緣分淺的人,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世間有智慧的人們,比如一些科學家,對于萬物的如幻本性也並非一無所知。例如,現代生物學發展到細胞階段的時候,科學家們就已經通過儀器觀察到,人體是由無數的各種細胞聚在一起形成的,而細胞壁裏面並不是實心的,裏面或者有一些液體,或者有一些氣體等等。是不是很像屍棄佛所說的“聚沫”呢?

   再進一步,隨著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物質(包括人體細胞在內)是由分子組成的,而分子和分子之間有著很大的空隙,依靠引力場的能量而自然排列著。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和原子之間也有很大的空隙。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和電子都非常小,裏面絕大部分是空的,電子們在“廣闊”的空間裏面,圍繞著原子核飛速地旋轉著。——這情景酷似太空當中的星系,比如太陽系等等。“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竟然如此的雷同。

   事情並沒有結束,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原子核和電子由更小的微粒子們組成,比如中微子等等。而所有的粒子們,在量子力學當中,都呈現出“波粒二象性”——就是說,一方面,它們好像一個實心的粒子;另一方面,它們又好像只是能量場當中的一種波動。到了這裏,物質已經不是絕對的物質了。因爲,所謂的“場”,是無形的,已經接近于“空”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進一步的研究,科學家們對于“萬物如幻”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而如果他們借鑒一下佛學的話,他們就會發現,各種的能量場,最終都無法離開“心”這個“最根本的能量場”。他們也就不會像偉大的牛頓那樣,在晚年無助地找尋著萬有引力的根源,最後只好把它歸屬于萬能的上帝。

   一切事物都無法離開心靈的參與,諸如高樓大廈,科學研究等等,乃至于生活當中的一切都是如此。離開了設計者、出資者和施工人員的心靈,高樓大廈從何而起呢?離開了科學家們的心靈,科學研究如何展開呢?忽視了自己的心靈,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

   最基礎而重要的東西,卻往往被人們視而不見。例如空氣,例如虛空,例如引力場,例如無處不在的心靈。

  

   就人們的心靈來說,其中大約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作爲心靈表象的念頭,它好比水中的波紋和波浪,比較容易被觀察到;二是心靈的本質——心性,它好比水,以及水的濕潤、澄澈等等各種內在特性,不太容易被了解。

   顯然,人們心中的念頭是從心性當中起來的,如同波浪是從水裏起來的一樣。念頭和心性是密不可分的,如同水波永遠離不開水一樣。

   道理看似簡單,而事實上,不要說心性,即使對于人們心中的念頭,科學家們也了解得很少很少。

   佛教當中則不然,所謂的佛陀,其實就是透徹心性的人。了解大乘佛法的人,就會知道,這個命題恰如其分。

   當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落下來的時候,他發現了萬有引力,發現了引力場。而在他之前,無數的地球人,對于這個無處不在的引力場都視而不見。

   當釋迦牟尼看到啓明星升起來的時候,他發現了心性,發現了一切衆生所共有的圓滿心性。而在他之前,沒有人明白。甚至直到現在,無數的人們,仍然對于這個無處不在的心性視而不見。

   就在牛頓看到蘋果落下來的時候,他觀察到了引力場。然而,他卻沒有能夠認識到,他心中的觀察力實際上覆蓋了蘋果和蘋果樹,覆蓋了整個引力場,乃至于覆蓋了一切——那就是他的心性。

   無論人們發現與否,心性無形而無處不在。

   真正認識心性的人,就叫做悟道。但通常,最初悟道的人,還無法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成爲圓滿的覺悟者。他們還需要進一步的修行,以達成最終的解脫。

   如同牛頓發現了引力場以後,他還需要進行許多的研究,找到萬有引力的規律。最終,才能夠自在地運用它。

   即使真正認識到了心性,想要描述它也是非常困難和勉強的。

   描述心念則容易得多。

   人們心中的念頭像什麼?它忽然就來了,忽然就去了,忽然就變化了,無影無蹤——就像難以捉摸的清風。所以,屍棄佛說它“心如風”。這個心指的是思維心和念頭,而不是心性。

   那麼,衆生如聚沫一般的身體,如清風一般的心念——這樣幻化不實的身心,到底是從那裏出來的呢?

   如前所述,都源自于無形而廣大的心性。

   由于心性無形,幻化的根源其實是找不到的,所以屍棄佛說“幻出無根”。由于心性本來就不是什麼心性,它超越一切描述和定義,而卓然自在,所以屍棄佛說它“無實性”——也就是究竟的空性。

   這個究竟的空性看似一無所有,卻又不曾産生、不會消滅,具有數不清的智慧功德,所以也叫做圓滿覺性,或者法身等等。

   它是一切佛陀教法和妙義的核心。

   但願一切衆生都能夠早日證悟圓滿覺性。

   但願一切衆生都能夠如佛陀一般獲得究竟的解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