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的時機和挑戰
1) 爲何選佛教?
時下整個世界進入了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對西歐的價值以及秩序體系做反省是這個時代不可避免也是義不容辭的義務。立足于個人主義的自由主義提升個人的人權並帶來了民主主義的發展,這的確是西方思想的宏偉業績。但是孤立的個人主義隱患也處處暴露,尤其最近暴露的新自由主義競爭社會的陰暗把自己的內面泄底于滿天下,對此全球在深深反省的同時期待著東洋思維、東洋文化,其中最期待東亞的價值秩序要應起相應的作用。對這些世界曆史性要求該由東洋積極響應的時候到了。佛教之教是解決西歐秩序中心的對策,不但有必要而且它會綽綽有余地發揮作用。另外其指教不僅在製度圈內,而且應在藝術和文化等整個領域裏廣爲實施。因此關于本次論壇大主題“世界融合與所有人緣和合”,我們要再一次冥思在佛教教育側面上應該教什麼,如何教?
2) 應該教什麼?
第一,近鄰的不幸就是我的不幸。佛教說,這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之物是隨人緣生滅,怎能有孤立的存在? 要教人們懂得鄰居的不幸就是我的不幸。在自由競爭的社會上,鄰居的不幸則是我的幸福,因爲競爭之下必有勝者和敗者,而且勝者爲王,敗者爲寇,一切屬于勝者。但現在不是,佛者應該可以高呼那是錯的。讓那些人知道他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不是看著鄰居的不幸而自己能幸福生活的世道。這人緣蘇醒法教導我們,鄰居遭到不幸,那不幸終究會逼近我。
人緣和合!說得好,但是要形成真正的人緣和合,應心願不可有一人痛苦熬生的衆生。在世界各地紛紛引起爲自國利益而挑釁糾紛或者冷眼旁觀異國百姓遭不幸的事情。以色列對巴洛斯坦的態度重現希特羅對猶太人的虐待。而且我們要不停地自問,問緬甸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進展如何?我們要不停地問,不停地教。眼睜睜看著鄰居的痛苦,嘴裏卻談和合是僞善的。要大聲疾呼,這世界只要努力結下善緣才有真正的融合。尊重個人價值固然好,但決不能提倡孤立的個人主義。我們要幫助他們醒悟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個人固有的而是因爲與集體結緣才會受到尊重。
第二,要明確認識文化的多樣性。當前以世界化的美名而推行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急速擴散對少數民族文化卻成了致命的劇毒。文化持有固有的價值,這個價值用錢是無法衡量的。盡管如此,立足于資本主義的世界化連這些文化都用經濟論理來對應。就連以高度精神境界視爲價值的宗教文化也被這些論理陷沒,這就是現實。說比唱得好,話說是開發或建設富饒社會,但其真面目是荒廢人的精神,損害固有的傳統文化。相當數的學者或政治人主張,推行世界化會搞活文化交流,將會創造更上一層樓、更豐富多彩的文化。然而,看其間的世界化,不但沒提升文化的多樣性,反而抹殺了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說實話,對此非反省不可。
佛道:微不足道的小盞燈火不滅的理由是因爲有點火人的精誠,就算文化不起眼、幼稚,但任何風暴也刮不走其固有的純粹性。現代人不是在華麗而奢侈的都市文明裏,而是在樸素、純粹的原始環境的文化中懂得生活意義。所以文化所固有的多樣性應被受到尊重。
儒教也不講“和而不同”嗎? 只是劃一不二的小人之輩才追求相同。只要認定不同乃至去尊重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和融合,讓人們懂得所謂的合一就是意味不同的各類文化的協調,而不是意味畫出同一個顔色,響出同一種聲音。
第叁,大和合的精神,不但是人,而且有情之物和無情之物均爲寶貴。尤其,就像今天,在輕視生命的風氣中,更加切實需要重視一切生命的義務。全世界對環境問題,也就是說對無情之物的價值也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轉折,與此同時爲保護地球環境而發布的各種措施也在並行。然而,對人的生命以及與人親密無間的有情之物生命,不僅麻木不仁,甚至到殘忍的地步。 人只顧家畜漲肥,以各種形態施虐後最終送屠宰場,我在腦海中總是抹不掉通過這些家畜供應的蛋白質來維持生命的人類只能變荒廢的想法。
一行禅師(Thich Nhat Hanh)曾指出的這番話是千真萬確,他說,母雞在走不便又跑不動的擠窄雞窩裏夜以繼日下蛋卻在某一天被人屠宰,然而我們卻吃著那只雞下的蛋,這等于吃雞的憤世嫉俗和挫折。這種憤世嫉俗和挫折以及被恐怖飽經的生命在勉強延生命的情景無處不在。所以覺得被這種生命包圍而生活的人類除了荒廢別無他路。
現在我們要教導,尊重一切生命就等于尊重自己的生命,領悟一切存在的珍貴就等于領悟自我存在的珍貴之路。 要教導這個世界的所有存在其本身就是佛。
3) 如何教導?
曾有一長者,他的房子又大又寬敞,只是很破舊,四柱牆角開始腐爛,房梁也傾斜得十分可危。
有一天,這破房被著火了。火勢似乎把整個房子頃刻間吞掉般猛烈,熊熊騰起。可這時長者的孩子們正在屋裏玩耍,長者在外面聲嘶力竭地喊著火了,可入迷玩耍的孩子們根本置之度外,也不想逃出來在裏面東蹦西跳。這時長者經冥思苦想,擠出來一件妙計,他的孩子們非常喜歡車,于是他把孩子們喜歡的羊車、鹿車、牛車拉到門外,然後告孩子們把這些車全部給你們玩,一聽這句話的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跑出門外。長者爲從這場火災中平安逃生的孩子們,給每人分一模一樣的白色牛車,這車遠遠好于以前的羊、鹿、牛車。
這比喻給我們提示佛教教育今後要走的具體實踐方向,首先著火的房子可以比喻成一個立足于新自由主義的時下資本主義競爭社會,在這個社會裏,成千上萬的各種貪欲之火處處騰起,熊熊燃燒的火勢快把自己給燒掉了,在這火勢沖沖的世界裏,衆生仍未懂得其危,成了填滿自己貪欲的主人公,只熱衷于自己的玩法。對他們來講,長者的任何話好像對牛彈琴,根本聽不進去。同樣,對迷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甜蜜誘惑的現代人來講,佛教也許是對牛耳邊念經沒什麼區別。
我在這裏把叁種車分別比喻成和平、成功和愛情。在這你死我活的競爭社會裏,現代人已經疲憊得東倒西歪,佛教首先爲這些現代人提供一處既寬敞又舒適的休憩空間。不要把衆生看成超度的對象而要把這些被工作疲憊的他們視爲佛,要具備爲他們建獻和平休息場所的奉養姿勢。
爲了這麼做,我們要比現在更積極地深入市場裏去。深入走進展開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在那裏撫摸那些爲生計生存而苦苦掙紮的衆生,並爲他們建造真真實實舒適的休息處。
哪怕休息1,2天也好,1個月、1年也好,只要經過充分休息的人們再尋回生機活力時,成功就自然而然跟隨的。對他們來講,成功不是爲了掙錢,而是勝任,就按字義,功勞告成。隨後“愛情”這一詞以嶄新的意味將靠近我們,由此我們將懂得真正的愛不僅是施與他人,而且是一條珍惜自己、尊重自己之路。 當這種愛成緣而不斷縱橫擴散時就會實現佛國土。這豈不是一乘佛深意指教和大慈大悲. 自從爲身心疲憊的衆生提供舒適的休息空間起,最後由成功者和愛鄰居的人們形成集體,終究大悟世界會擺在我們眼前。佛教教育不應該准備去教佛教,應從察看現代人第一需要是什麼開始出發。他們要是需要舒適的休息環境,就給他們垂下陰涼,要是需要安慰,就爲他們張開父母之懷。就把這些涼爽的樹蔭和寬敞的胸懷處處安下,深山裏、都市裏只要人類生活的地方要無處不按。佛教教育不是務必在學校實施。
4) 結語
在這裏我不能不告白,在我們韓國,佛教的一些部分仍未脫離祈福信仰形態。這種現象不但存在于韓國,我想亞洲佛教文化圈的大部分國家也相同。祈福並不是只有負面,祈福又可以理解成一個手段,但要是單純地只停滯在那裏,這將會與佛教背臉的。
前面已講過,在諸方面上曾爲反省對象的西歐社會裏,佛教卻垂懸著非常多層次的精神境界。
第一層次呢,信佛教的西歐大多數人是已經知識水平達到一定境界的人如教授或研究員、醫生、律師等專業知識人士。據知還有相當人數的專業經營者或從藝人。之所以他們信佛並陶醉于佛教的主要原因是因爲他們對內的和平和真正的人生意已經有了覺悟。
當然,西歐的傳統基督教福音主義把救援問題責成上帝而失去主體性也是使他們歸依佛教的主要原因。在佛教裏尋找救援,那就是自救,對這些自我主體性的信任和自悟就是佛教可以靠近西歐知識分子的重要原因。
西方信佛者的這種舉止讓我們反思我們自己,我們比信佛的這些西洋人在哪一方面特別優勝?
在單一個信仰人的角度上看,我們或許比西方的信佛者毫無出尖,也許我們根本無法靠近他們所追求的和他們的精神境界。盡管如此,一說佛教,我們好像自己是佛主,擺架子甚至耍傲慢。這樣說來,我們是不是以傳統的名義不但沒抛開陳舊的陋習,反而按住在裏面。
對佛人來說,目前發生的這些巨大的變化將成爲一大機會,將通過此機會向全世界傳播佛道,並將成爲展開“世界大融合與所有人緣和合”最終之處的重要傳奇。然而這只是要經過挑戰而成就的目標,而不是原地不動也能拿到手的禮物。我們要以謙虛地態度向西歐佛教人學習, 這樣才能曉得該教什麼,如何教的問題。
對慢慢衰竭的現代人來講,佛教就像幹旱逢甘雨,旱盡雨下,使百樣弱草發嫩芽。覺得讓萬物發嫩芽也許是我們佛者的使命,也是必經之路。
作者簡介:
景遷,韓國天臺宗社會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