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僧伽教育之現狀與展望

  現代僧伽教育之現狀與展望

  內容摘要:中國大陸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宗教自由信仰政策的指引下,各地佛教道場相繼恢複,僧才培養工作也逐步開展,但由于辦學模式陳舊,修學並重的教言未見落實,加之教學理念、教育方式、師資力量乃至課程安排等方面未能契合當今時代的要求,盡管國內擁有數十家佛學院,而真正能夠與時俱進,統領大衆,承我佛製的殷殷僧才仍然匮乏,從而導致廟堂雖多,常住無衆,信衆雖多,統領無頭的尴尬局面。這些與對岸臺灣的廟堂多,常住衆,信衆多,領頭雄形成強烈對比。因此,通過對現代僧伽教育現狀的調研,探索出一條契合當今時代潮流,適應衆生信仰,能夠傳承佛製,可以堪稱人天的僧才新路,尤其重要。

  關鍵詞:現代僧伽教育 現狀 展望

  一、導言

  佛教傳入中國並完成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已有兩千多年了,偉大的佛陀以方便善巧度化芸芸衆生,應機設教,爲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教育內容和經驗。在曆史的長河中,曆代祖師又因勢利導發展出與不同社會形態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建立了各自完善的學修次第,使得佛教已成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需要我們加以繼承和發揚。然而,21世紀的中國大陸現代僧伽教育,似乎突顯出兩個矛盾事實需要我們加以認清。一是優秀僧才與日益發展的佛教事業不斷需求的矛盾。二是現實需求與優秀僧才不相適應的矛盾。中國大陸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宗教自由信仰政策的指引下,各地佛教道場相繼恢複,僧才培養工作也逐步開展,但由于辦學模式陳舊,修學並重教言未見落實,加之教學理念、教育方式、師資力量乃至課程安排等方面未能契合當今時代的要求,盡管國內擁有數十家佛學院,而真正能夠與時俱進,統領大衆,承我佛製的殷殷僧才仍然匮乏,從而導致廟堂雖多,常住無衆,信衆雖多,統領無頭的尴尬局面。這些與對岸臺灣的廟堂多,常住衆,信衆多,領頭雄形成強烈對比。因此,通過對現代僧伽教育現狀的調研,探索出一條契合當今時代潮流,適應衆生信仰,能夠傳承佛製,可以堪稱人天的僧才新路,尤其重要。

  二、現代僧伽教育之現狀

  衆所周知,中國大陸佛教經曆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空前劫難後,在中共十一屆叁中全會精神貫徹下,重獲新生。八十年代初,在趙樸初老會長等大德前輩的努力下,中國佛學院和各省市佛學院相繼恢複辦學,爲我國佛教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地基礎。特別是中國佛學院開辦了預科、本科和研究生班,成爲漢語言系佛教的最高學府。此期間培養了大批畢業學僧,並選送優秀畢業生到日本、斯裏蘭卡、緬甸、英國等地高等院校和佛學院研究機構深造進修。可以說,中國大陸佛教教育已初步形成了高、中、初叁級既互相銜接,又各有側重的叁大語系佛教教育體系,不少畢業學僧迅速填補了中國佛教青黃不接的斷層,成爲全國與地方佛教協會、佛教研究機構、名山大寺的領導骨幹。但是,看似繁榮的僧伽培育背後,其實真正能夠融入社會,隨順衆生,如法作爲,有擔有當的僧才卻是寥若星漢,不少辦學機構將辦學院無非是爲了撐門面,而學僧則是爲了撈文憑撈資格,爲坐山頭扯面旗子。因此,辦學不力,僧才不才,中國佛教向何處去,值得深思。

  趙樸初老居士曾大聲疾呼:“中國佛教的當務之急,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叁還是培養人才”。臺灣聖嚴法師言:“今天不辦教育,明天就沒有佛教”。兩位大德的話不少人引用和理解過,但是中國大陸是不缺乏建寺立廟的人才的,缺的是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衆的有擔當有修證的人才。不少寺院長期打水陸、超亡靈、拜忏搞得烏煙瘴氣,低俗惑衆,甚至騙人錢財,有的千年佛教道場頹廢荒蕪,無人理會,種種事相表明,培養佛門擔當人才各佛學院在教研過程中加以貫徹。

  其次,在教不言教、小而不全、多而不精、資源分散、自我封閉、教育體系狹窄,師範不力,學製不嚴是現時有些佛教機構的真實現狀。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譯場講學”、“叢林熏修”和“專業院校”叁種教育模式。如果說“譯場講學”解決了印度佛學向中國傳播,完成了“准中國化”進程,保持了自身主體性的話;那麼,“叢林熏修”則以教化衆生成佛作祖爲價值取向,突出了佛教自身的品格與修行;而“學院式教育”則是應對西方文化和西方宗教的挑戰所創立的一個叢林教育與西方教育的綜合體。一百多年過去了,如今的佛教教育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在佛教教育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管理中,對學與修的關系仍然沒有解決好。一些學僧雖然進入了佛學院深造,但因缺少修行,其信仰淡化,戒律松馳,道心退轉,不求學上進,即使從佛學院畢業,也缺乏作爲人天導師的信心與驕傲。在辦學宗旨和方向上,佛學院采取的是“清一色”的通才式教學,片面效法世俗學校的學製和師生職銜待遇,而佛教教育的重心旨在培養出家人自信、自尊、自重、超凡脫俗的僧格,因此,現存的教學模式難以促進僧格的提升和人格的完成。同時,由于佛學本身的複雜性,和學僧本身的知識起點問題,培養出的學僧難以獨當一面,最後,學僧看似畢業了,但仍難以適應寺院管理和佛教教學,更不用說擔當起叁種語系的佛學交流、國際活動等現代高素質的人才需求。中國佛教事業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殊勝因緣的時代,在佛教教育這個關系到佛教事業興衰存亡的關鍵問題上,需要圍繞著繼承與創新進行改革。

  叁、現代僧伽教育之展望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千頭萬木春”。人才爲中興之本,確立以人爲本的思想,造就一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僧才隊伍重任,曆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面對當前不少僧侶文化水准較低、教理模式陳舊,高素質僧才斷層的局面,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尊經重行的優良傳統,又要以積極入世的大乘佛教精神和應時契機地進行大膽改革。

  筆者認爲,現代僧伽教育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育思想上,要重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佛教界應將著力點從目前的注重建寺造像,轉向大力培養人才,爲合格佛教人才的成長設計方案、創造條件。同時,綜合利用佛教教育資源,提高辦學規模和品位,提升後學者的僧格,完成廣大佛教徒的人格,構造契合時代要求、佛學院教育和寺院教育和社會大學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格局。

  (二)在教育理念上,要突出行持的現實意義。

  人間佛教的旗幟雖然在曆史的長河中飄揚了近一個世紀,但弘揚的力度仍顯不足。而且未被絕大多數佛教徒真實履踐。如何解決出世間的理想與多元化世俗生活的矛盾,要緊扣現代人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用通俗曉暢的現代語言講經說法,用現代思維方式闡釋古老的佛學,用現代科學方法歸納演繹等方法來分析深奧的佛學,敢于突破傳統佛教的禁锢。我們需要完成這項劃時代的工程,並用以指導現代僧伽教育中的學院式教育和寺院僧伽培訓教育不斷改革教學理念、教學內容,這既符合佛陀契理契機、機巧方便的原則,又經得起現代社會的檢驗,使未來的僧伽教育體系具有強烈的生命力。

  (叁)在教育內容上,要堅持叁傳並授,側重本土。

  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文本重建,就是要在中國佛教曆經滄桑磨難和與時俱進的當口,摒棄曆史積澱下來的糟粕,挽救因巨大厄難造成的損失。賦予古老的佛教以新的生命,繼承千百年來行之有效的佛教優良傳統,對佛教的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今社會的诠解,並汲取引進海外佛教教育優秀成果爲我所用,這就需要在我們的佛教教育中加以充實和貫穿“譯經講學”的模式。同時,面對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人們的信仰越來越走向智信時,應充分發揮佛教智信的特長,佛教教育應該更加走向智信教育,即經典的深入研讀與體證。

  (四)在教育目標上,要注重僧格人格的樹立。

  培養出具戒定慧和現代意識的合格僧人,尤其是培養出堪作民衆人格楷模的高僧,始終是決定佛教未來的關鍵。作爲弘揚實踐佛法主體的出家僧團,不同于社會大學培養的學生,必須力求在人才品質上達到更高的境界,而不要刻意地追求數量。這是因爲,未來的佛教寺廟不是神祠、僧尼之家和社會失意人士的避難所,而是弘揚人生智慧的道場和禅定中心。我們要關注當下宗教世俗化氾濫的現狀。佛教教育的重心,應該是培養自信、自尊、自重和超凡脫俗的僧格,寺院僧伽培訓也好,學院式教育也好,都要時刻向中青年出家人灌輸這個觀念,這就需要建立和構築契合時代要求的信仰權威。

  (五)在教學模式上,要強化中外相容、兩岸共用

  要高揚中國正信佛教的主體性,並創新教學模式和人才成長機製,通過強化學僧生活叢林化、學修一體化,使學僧達到佛教學識和佛教信仰、修持同步增長。通過營造優秀學僧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和機製,重視和激發學僧的思維能力和正辨能力的運用,全面提高學僧整體素質,造就一代又一代出色的僧衆和弘法人才。我們還要借鑒臺灣、香港等地和新加坡、日本等國佛學教育的有益經驗,選拔優秀學僧進行交換教育,培養出更多的高級佛學教學人才。在具體的教學上,還可以根據各地的條件,積極舉辦特色教育,改變打破目前佛教教育“衆院一律、千僧一面”的局面。現在佛教教育缺乏專門的寺院管理人材的培養,比如寺院規劃、設計、建設專業人材,寺院帳目,佛協文秘助理,佛教雜志、網站專業人材,圖書、檔案管理人材等。在學僧培養方向上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考慮設置新的專業。

  (六)在教學師資上,要苛求師範道行,學識造詣精深。

  無庸置疑,僧伽教育的品質要依靠師資,僧伽佛種的培養要依靠師資。佛學院生存狀態,學術創新還是要依靠師資。佛學院老師除了需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准,拓展知識面,也應該加強培訓和進修,以滿足人天師表的需求。只有具備了堅定的佛教信仰和高深的佛學造詣的師資人才,培養出來的學生,也一定能夠擔當續佛慧命的重任。因此,時代呼喚著有信仰有學問的僧人和專家投入到佛教教育事業中去,這對于提升佛教地位,複興中國佛教教育將是非常關鍵的。也可以考慮建立兩岸叁地佛教教育的聯誼和交流機製,實現中華民族同宗同根的佛學教育資源分享,從而爲佛教佛學的傳承力量蓄足資源。

  四、結語

  總之,僧伽教育的改革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既要服務于時代之所需,又要確保佛學院所輸出的僧才具足智行悲願的人格。其次,在創新學院式的僧伽教育基礎上,我們還應該把寺院因寺製宜舉辦僧伽培訓班的形式作爲正規佛學院課程的有益補充。因爲寺院既是佛教道場,又是弘揚佛法的學校,是僧伽體行實踐的證悟重地,值得推行。其叁,僧伽教育的落腳點,要把培育出愛國愛教愛衆生,能夠爲和諧社會,爲佛法人間化弘傳積極踐行,積極探討爲擔當的僧才作爲目標。只有適應了社會需求,落實了教理律製,解決了衆生迷惑,滿足了教承發展的僧伽教育,才是佛教人間化、現代化趨勢的可行之路。

  

  

《現代僧伽教育之現狀與展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