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法與腦科學的關系考察

  禅法與腦科學的關系考察

  對于心與腦的關系,若參考愛因斯坦有名的 “品質”與“能量”的互變物理方程式E =mc2(能量=品質×光速平方),似乎可將 “心”“腦”的互變關系以“心=腦×衆生 2”來表示微小的“腦”量可經由“衆生”量的累積産生巨大的“心”力。

  一、四念住與叁重腦理論:

  八十年代,我在日本留學期間,第一次讀到美國神經生理學家馬克林(Paul D。 Maclean)所提倡的“叁重腦理論”時,有一股很強烈的震撼直達腦海的底層,我的腦袋似乎也被震裂成叁片的感覺。所謂“叁重腦”是說:“人類的腦包含有最深部的“爬蟲類型的腦”的腦幹(生命中樞;掌管呼吸、心髒活動、體溫調節等維持生命功能),與約兩億年前的爬蟲類時代的演化有關。包圍腦幹的外側是“原始哺乳類型的腦”的大腦舊皮質(本能與情緒中樞,掌管食欲、性欲以及憤怒、恐懼等情感),與約一億五千萬年前原始哺乳類的演化有關。最後覆蓋其上的就是演化到靈長類才發達的“新哺乳類型的腦”的大腦新皮質(智慧中樞,掌管理論性思考、判斷、說話等等高度智慧活動)”。人類的胎兒的腦部也是依此叁重順序發展;先後叁種的演化期的腦,由內到外依序共存于人腦中。

  當時,我似乎感受到我和鳄魚等爬蟲類、馬等哺乳類等無比的親密關系,再次憾動“我是萬物之靈”的迷執,更小心、踏實的去面對人類隱藏在深層的本性;同時也體會到生命各物種間之相似相續、不常不斷的演化過程,生命個體猶如生命之亘古長流中的水泡,緣起緣滅,不生不滅。

  之後,在撰寫博士論文時,探討到《念住經》之“四念住”(又譯爲[四念處)修習法。佛陀教導比丘們,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呼吸與動作)、受(感覺與感受)、心(心識)、法(真理)等四方面,時時徹知無常,去除對身心世界的貪嗔,使“覺察性”(念,awareness,mindfulness)念念分明,憶持不忘,敏銳且穩定(住,setting-up,establishment)。我對于身、受、心、法等“四念住”的觀察順序,與上述腦演化的“叁重腦理論”,發現似乎有不謀而合之處時,再次産生一股震撼力,影響到我在動靜修行的感受與理解。

  《念住經》不僅是南傳(聲聞乘)佛教的禅修指南,比丘們亦常在垂死人的病榻邊讀誦《念住經》,以淨化臨終者最後的心念。“四念住”其實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架構,在菩薩乘佛教中,也受到重視,例如:隋朝天臺智者大師曾經講說,他的學生章安灌頂筆記成《四念處》四卷(T46,no.1918)。

  首先,與身體有關的“身念住”的修習階段中,有最常用且最實用的修習法,叫做“憶念出入息法(數息觀)”。《念住經》說明:修行者應覺知呼吸時氣息的出入情況。入息長、入息短時,清楚了知:“我入息長、入息短”;出息長、出息短時,清楚了知:“我出息長、出息短”。他如此訓練自己:“我當感受全身,而入息、出息”;他如此訓練自己:“我當寂止身體的製約者(呼吸),而入息、出息””。

  從“叁重腦理論”來看,呼吸作用與人腦中擔任掌管呼吸等維持生命功能的“爬蟲類型的腦”的腦幹有關,“身念住”之“出入息”的覺知讓修行者能經常體會生命中最基本的擁有—呼吸,我們出生後第一個擁有,死前最後的擁有,它是我們最忠實的親友,但是我們卻很少與它對話。我們也常忽略這種最基本“活著的感受”,不去珍惜如此古老、約兩億年前的爬蟲類時代所演化之呼吸的價值與意義。我們若能體會“一息尚存,永樂不忘”的心態,“呼吸”可以說是不用花費任何成本、幾乎不需任何其他條件的“遊樂物件”或“玩伴”,隨時可以與“呼吸”玩的妙趣橫生,乃至生命最後一口氣。

  其次,與約一億五千萬年前原始哺乳類的演化的大腦舊皮質(情欲與情緒中樞)有關的“受念住”修習階段。《念住經》說明:修行者在經曆或執著于快樂、痛苦、不苦不樂等不同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或執著于快樂、痛苦、不苦不樂的感受”。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變化、消失的現象,練習區別“我的感受”(my feeling)與“一種感受”(a feeling)的不同,知道感受如何製約心,以處理不當的情緒。相對於呼吸是身體的製約者(身行),所以能借著調節呼吸來調節身體,令其安適;同理,感受是心的製約者(心行),所以能借著調節感受去控製心,令心安止。

  第叁階段是與數百萬年以前演化之“新哺乳類型的腦”的大腦新皮質(智慧中樞)有關的“心念住”修習階段。《念住經》說明:修行者當心有貪愛或無貪愛、有嗔恨或無嗔恨、有愚癡或無愚癡時,清楚了知心有貪愛或無貪愛、有嗔恨或無嗔恨、有愚癡或無愚癡。當心有收攝或無收攝、心廣大或不廣大、有上或無上、心專注或不專注、心解脫或未解脫時,清楚了知心有收攝或無收攝、心廣大或不廣大、有上或無上、心專注或不專注、心解脫或未解脫。他觀察各種心態不斷生起、變化、消失的現象,勇敢誠懇的去面對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鏡中看自己的臉一樣;練習區別“我的”與“一種”的不同,以處理不當的心態。然後,才能以此心智進入第四階段“心念住”修習,了解至高無上之法(真理)-無常、苦、無我、空、涅槃。

  二、腦科學之“變動之我”與佛教之“無我”觀

  隨著腦神經科學的進步,對于什麼是自我?它位于大腦何處?大腦如何製造一個統一的自我?大腦與心智的關系爲何?等問題有了新的觀點,在坊間也有以此爲主題的科學普及書籍,例如:方伯格(Todd E。 Feinberg)所著Altered Egos:How the Brain Creates the Self(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中譯本:《我從變中來-大腦如何營造自我?》)。這些科學的成果與佛教之“我”與“無我”的教義,是否有可以産生互相對話與交流之處?或者是否有助于體會無我、無我所之觀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似乎有統一性、常恒不變性的“我”,即所謂“意識經驗及生存重心的主體”。但是方伯格醫生觀察到一些因腦受損而改變了“自我界限(margins)”的病人,也即是改變了自我與本身、自我與他人及自我與世界的關系。

  有位中風的病人的額頂葉因血管梗塞而受損,造成“身體失識症”(Asomatognosia;缺乏對自己身體的識別),她不知道自己的左臂是屬于她的,而認爲它是屬于以前因中風過世的先生所有。有病人則一直不停地想要將他的左臂趕下床,有的向護士抱怨有人和他一起躺在病床上。例如:一位四十八歲的婦人被問到她的左邊身體時,她回答:“那是一個老人,一直都躺在床上”;某軍醫院的一位軍校學生則一直抱怨:“在他自己身體與牆壁之間,已經沒有空間給“那個人”了”;也有病人在提起自己癱瘓的左臂時抱怨說道:“別人是沒有權利到她的床上”。因腦受損而拒絕、誤認或否認他們一輩子所熟悉身體的一部分的症狀,顯示出自我邊界的彈性令人驚訝。

  此外,方伯格醫生發現:自我並不是像皮膚那樣將我們與世界清清楚楚地劃分出來,它像變形蟲,具有可以改變形狀、界限、應需求而變形或再生某個部件的能力。例如:因頭部受傷、中風而産生“誤認症”病人,有些會認爲有人冒名頂替他們的父母或夫妻。有些則將陌生人認爲是某位元他所認識的人,甚至認爲醫院裏滿是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有病人不是誤認實際的身體,而是誤認鏡中的影像不是自己,而是長相類似的陌生人,甚至對鏡子潑水、扔東西、大聲斥責,試圖將他們的替身趕出房子。此外,患有“他人之手症”的病人在無法控製的情況下,會用其中一只手掐住自己的喉嚨。

  從諸多“自我紛亂”病人的大腦中,我們可以發現:大腦的許多不同區塊都對自我的建構及維護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現代神經學已證明腦中並沒有一處是掌管自我的區塊。方伯格醫生則假設大腦是以製造意義(meaning)與目的(purpose)的包含性階層(nested hierarchy)來建構自我的統一。並且,他也認爲:自我邊界的轉變並不只限于腦部損傷的人。我們每一個人幾乎每天都經曆“自我界限”的改變,每當我們認同別人、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或爲隨喜別人的好運時,我們與他人心智便有部分合並,分享到他們主觀的經驗。當我們進入彼此認同的心智狀態時,便進入心智的新包含性關系了。

  佛法則認爲:造成“我”(self)的觀念,是一種模模糊糊的“我存在(I AM)”的感覺。這“我”的觀念,並沒有可以與之相應的實體,若能如此觀察,則可體悟涅槃。但這不是容易的事。在《雜阿含經103》中,敘述差摩(Khema)比丘身得重病,諸比丘派遣某位瞻病比丘前往探病。差摩承認:雖然他能正觀五蘊身心中,了知“無我”與“無我所”,但還不能離我欲、我使、我慢,不是一位斷盡煩惱的阿羅漢。因爲對于五蘊身心,仍有一種“我存在(I AM)”的感覺,但是並不能清楚的見到“這就是“我存在”(This is I AM)”。就像是一朵花的香氣,分不清是花瓣香、顔色香或花粉香,而是“整體”花的香。所以,已證初階聖果的人,仍然保有“我存在”的感覺。但是後來繼續精進修行時,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失了。就像一件新洗的衣服上的洗衣粉的藥味,在衣櫃裏放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消失。同樣的,修行者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于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參考文獻:

  楊郁文(1988)。<以四部阿含經爲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中華佛學學報》第二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01/02_01。htm

  方伯格(Todd E. Feinberg)著.洪莉譯(2003)。《我從變中來-大腦如何營造自我?》。臺北:遠流出版。

  Austin,James。(1998)Zen and the Brain。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Meditation and Consciousness。 MIT Press。 Cambridge,MA。(朱乃欣中譯節本︰《禅與腦︰開悟如何改變大腦的運作》。臺北︰遠流)

  Austin,James。(2006)Zen-Brain Reflections。 Reviewin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editation an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MIT Press。 Cambridge,MA。

  Ramachandran V。S&Blakeslee Sandra Phantoms in the Brain(中譯者:朱乃欣。《尋找腦中幻影》。臺北︰遠流)

  作者簡介:

  釋惠敏 臺灣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禅法與腦科學的關系考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