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系,成爲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根據科學,宇宙大爆炸理論表明,宇宙的起源150億年前從一個災難性的爆炸小品質的物質在極高密度和溫度。那麼,宇宙開始形成和不斷發展變化,以及能源將被釋放。當能量釋放到年底,宇宙開始返回到原來狀態的點,宇宙將再經曆一個新的大爆炸。
2、佛教的解釋
于佛教之宇宙觀中,一個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又轉變爲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其過程可分爲成、住、壞、空四時期,稱爲四劫。每一劫經曆的時間都無量久遠。成劫指世界的成立期。即山河大地等器世間和有生命的衆生世間的形成時期。住劫指世界的存續期。即器世間、衆生世間平穩地持續之時期。壞劫指住劫之後世界壞滅的期間。從大地獄有情不生開始,至外器都盡爲止。空劫則謂世界的空虛期,指器世間全部壞滅。剩下一片黑暗。正是從這種黑暗開始,又形成下一輪的成、住、壞、空。
在此,佛教比科學家走得更進一步。他們用伽莫夫同樣使用過的理由來證明了,如同宇宙永遠存在,因此也有心靈!而大多數西方人則認爲,人心是在某一時刻突然産生的。但佛教徒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爲你不可能有一個“第一時間”。
在佛教那裏,世界只不過是輪回——回圈反複的出生和死亡。四劫的輪回在宇宙中是一個不斷的過程。由于這個世界中各種要素與能量都是相互依存的,獨立突出某個事物的開始那是毫無意義的。無論我們對世界起源作何種猜測,它都不是我們觀念中絕對中的真理。
由宗教人士提出的關于宇宙起源的種種猜測都不會被現代科學家和知識份子所接受。但在這個問題上,即使是各種從佛經中引申出來的作品,在現代社會中仍可立于不敗之地,沒有一種科學的觀念能夠使它屈服。
今天,科學家,曆史學家,天文學家,生物學家,植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偉大的思想家,對世界起源的觀點有了更廣泛的認識。但最新的發現和知識仍然無法撼動佛教的思想。爲此,羅素再次表示了他對佛教思想的遵從。
四、佛教與科學關于世界存在的理論
1、科學有先入爲主的見解,看重特殊個體的作用
科學認識到,一切事物在當代都具有相同的生存權利,這與佛教的觀點是一樣的。但科學“實事求是”精神是要確定一個具體特例的具體情況,爲此,它更加注重其個體的差異性。
正如我們所知,無論是硬科學、軟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它們都下分爲不同的次級領域,科學的考察就是從這些次級的領域開始的。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也可以說科學只是一個檢驗事物不同分類是否得當的工具。
我們學到的知識,我們接觸外界,甚至在我們的頭腦的事情或夢想所涉及到的,都是些特別的對象。包括我們對規律或理論的掌握也是具體的、特別的。
其實這並沒有過錯。對于我們這些生活在一個特定時空的人來說,我們只是六道中的一道,我們不能超出了我們自身存在的世界。研究和處理具體的問題是我們真正的任務。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不應該把科學的評價(包括它的規律或理論)作爲評價所有事物的標准,因爲還有我們之外的非人世間的存在。我們對它們並不認識,也不了解。在這一點上,佛教的視野更加寬廣。
2、在佛教看來,事物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沒有最終的差別
在佛教,衆生都是平等的,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將來,在人類的生存世界,或在其他五個輪道。它依佛教的緣起理論和因果法則解釋了個體之間的內在依存性。
佛教根據緣起的理論來觀察和分析人生現象,認爲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組合體。人的肉體是物質的,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的,人的精神是由多種心理要素,如受、想、行、識等構成的,一旦四大元素和各種心理要素分離,生命則立即消亡,精神世界也隨之消失。所以佛教認爲人生具有生、住、異、滅,世界具有成、住、壞、空,世界上沒有獨立不變的永恒實體。
此外,在佛教看來,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有成佛的本性。的性質是一個佛像一天。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一個個體之間的區別也是不重要的。佛教在傳說教義,或宣揚理論時,都是把所有的衆生都考慮進去了的。因此,它的理論具有最大的普適性。
·男人--如何讓女人尖叫 ·補腎、強腎--特效秘方 ·夫妻生活幸福秘訣(圖) ·前列腺--男人的煩腦! ·糖尿病---康複奇迹! ·高血壓--治愈不複發! ·鼻炎--鼻炎--神奇妙招 ·痛風--痛風--最新報道 ·肝病--最新突破! ·腰椎病--在家輕松治療 ·前列腺炎--如何根治
·補腎--強腎--男人必看
鳳凰佛教 > 專題 >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 靈山會場 > 佛教與科學 > 正文從科學規律的特點來看佛教與科學的區別2009年03月28日 18:05鳳凰網華人佛教頻道【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評論0條
五、佛教與科學關于世界發展的理論
1、科學了一個先入爲主的偏見,認爲所有的運動都是一種進步與發展
科學認爲從本質上講,所有的事物和現象的發展只有一個方向,這個方向是無限向前上升的。
在曆史學家看來,今天的成就是過去曆史積累起來的。所有現代文明的成果都是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上,過去是爲今天准備的。因此,從發展觀點來看,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也將會比今天更好。世界遵循一個朝一個方面上升發展的程式。
當我們在字典中查找“進步”一詞時。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進步,它表現在當代幾乎所有的學科上,如哲學、曆史學、生物進化學、社會學等等。說明世界發展的一致向前性。
當我們談到的進步,科學給我們的始終是它給我們的樂觀態度,而佛教給我們的態度是既不樂觀也不悲觀。
2、佛教沒有預設偏見,世間一切事物皆按四劫輪回運行
佛教從不預先設定發展的程式。它在考慮事物時,都是把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將來,在地球內的或地球外,所有的衆生都考慮進去。它以緣起法及佛教因果法則來說明這世界的發展變化。
在這裏,我們人類生存作爲一個例子。有一些對現代人來說比較陌生的觀念。佛陀繼承了印度信仰輪回傳統,認爲每個人都有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叁世的生活。
更奇怪的是,佛陀說,雖然人能乘願再來,但他們的肉體沒有靈魂。在某種程度上,這似乎是一種對古代印度教信仰的繼承。認爲人的不變的靈魂可以曆經多世。但佛陀通過他自己的自覺體悟到了這點。以觀受是苦、觀行無常、觀法無我來解答現世不久住的問題,擺脫執著,超脫痛苦輪回,獲得永恒的快樂。
在這點,20世紀物理學的最新發展成果某種程度上對佛教的觀點作了說明。除了心靈、或精神外,世界沒有任何不可改變的東西。每一個“東西”實際上是一個過程——它産生,發展,繁榮,減少和消失。
雖然所有的東西都是在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與科學告訴我們的有很大不同。它並不意味著這一進程是一個發展、上升的程式,它也可能是逆行的運動,例如佛所說的“末法時代”。
六、佛教緣起法的殊勝
佛教緣起理論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不僅適用于人類,同時也適用于各界有情與器物。它不僅是一個認識世界的工具,也是人類涅槃成佛的基礎,具有最大的有效性。
從本質上講,緣起理論是一個描述痛苦産生及其息滅的過程。“苦”是佛教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關于它有諸多的解釋。如幾個數字,其最重要的教義,如叁大苦。爲了更清楚地了解緣起的原則,必須首先了解這個“苦”。
“苦”中的佛教中使用廣泛,並非如英語中那個單詞的含義所能概括。它泛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苦與樂乃相對性之存在,若心向著如意之對象,則感受到樂;若心向著不如意之物件,則感受到苦。苦之分類有多種,根據它的本質,佛教把它分爲苦苦、壞苦、行苦叁種。
苦苦謂有漏行蘊中,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惱身心之苦。壞苦謂諸可意之樂受法,生時爲樂,壞時逼惱身心之苦。行苦,指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之舍受法,爲衆緣所造,難免生滅遷流,故聖者觀見之,于身心皆感逼惱,故稱爲行苦。這裏面既包括身體的痛苦,也包括了精神的痛苦。在這叁者中,第叁行苦最爲重要。因爲它必須對造世間諸法間的所有關系有正確明晰的認識之後才能擺脫。
而緣起法表明,世間相互依存性和相即相入的形式衆多紛繁,不是那麼容易能夠認識清楚的。
比如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所有事物的出現或發展都是遵循一定的程式的。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因素相互關聯,並且隨意條件的變化發生相關聯的變化。是一個複雜的整體,相互間有衆多的互利爲用的關系。
在此,我們還要提一下業力,因爲業力決定了所有因果關系的判定標准。業力是一種功能,它雖爲短暫而存,但其功用巨大。沒有任何事物能逃脫于業力之外。認清業力的性質及其發生作用的過程才是正確判定事物的關鍵。
佛教認爲,在任何情況下,尋找事實的第一因或造物主上帝的問題,都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因爲它本身不具任何意義。只要把握了緣起法則,那麼一切都將迎刃而解了。
七、佛教因果法則的殊勝
佛教因果法則強調,“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與果在佛教中具有特定的含義,佛教的因果法則可以運用于廣大的領域。他們的緣份,原因和後果的佛教有其特殊的意義。該原則可以適用于大範圍的宇宙中。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數學和科學解釋事情是如何發生的,但沒說明原因。像科學一樣,佛教對自然界和物理學所說的因果關系也持肯定的態度。認爲這是我們都應共同遵守的規律。
這個法則的作用力量巨大,它不是由外在的某個觀察者或上帝創造的,是不能由人力所改變的。比如您的朋友跳下懸崖死亡,你並不會仰天大喊“都是因爲地球引力殺害了我的朋友”。同樣地,如果您經常損害他人,或經常遭遇壞運氣,你也不能責備上帝或因果法則。
對自己的選擇(就好比佛教中的種子),你就必須承擔選擇帶來的結果(比喻爲水果)。當佛教教導人們要奉行戒律的時候,這並不是一種暴君作出的武斷安排。它猶如父母于孩子,長輩一般都比小輩見識更多,爲此更會爲小孩的行爲提供借鑒或指導。比如教育小孩,“不要抽煙。”這並不能說明父母是反對抽煙的,只是他們擔心吸煙對兒童造成的後果。經過痛苦的經驗和見解,他們有對疾病和死亡的痛苦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他們熱愛兒童,並希望他們能夠避免這些後果,即使孩子在這一點上是無法完全理解他們行爲。同樣,佛陀也是在以這種慈悲心在告誡我們的行爲,希望我們能早日去除執著,遠離痛苦。他所教授的那些理論或規則,都是爲了我們的利益著想的。
在您的生命中,你永遠不會看到獨立自存的東西。這就是說,你所見的都是從其他事物中創設出來的。所有的事情在不斷的建立和改變當中。如果我們深思下去,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經常對一些很明顯的事物不屑一顧,或從來就沒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爲我們所見的都是實在的、都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並由此産生執著。
如果你有一個寬闊的胸襟,你首先就該去理解佛教關于因果的理論。然後把它運用到你自己的現實生活中。當你在生活動中明了它的作用時,你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道理就是我們行爲的指標。
在佛教中,其因果法則與“因果報應”有內在的聯系。有時,這二者之間又沒有區別。不管因果報應對現世的影響是積極的或消極的,它仍舊具有正確的含義。它經常以它自己所說的理論形式出現,所以當它在我們生活中出現時,我們就能很容易地認識並體悟它。
通過對佛教與科學各自對世界的起源及其運動發展的解釋,以及對佛教緣起理論和因果業報理論的考察,我們發現佛教的理論比科學所給的理論有更大的適用範圍。雖然我們不必因此說佛教一定比科學高明,但從我們所作的考察來看,佛教確實具有所謂科學無法擁有的優勢。
參考資料:
“宗教佛教與科學”,文珠法師。
“從科學與佛學看因果觀”,王守益。
“宗教與科學”,耕雲。
“漫談科學與佛教”,劍平。
“中觀佛教與現代物理學中的相對論”,Victor Mansfield原著,明心齋主人譯。
“量子力學與唯了別學”,楊新宇。
“佛學與科學融通之省思”,陳兵。
“科學與佛學”,釋賢德。
“佛法與科學”,張南。
“佛教與科學”,慈林。
作者簡介:
徐東來 上海玉佛寺覺群中心副主任
《從科學規律的特點來看佛教與科學的區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