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科學的相似非似性

  佛教與科學的相似非似性

  一、序言

  “全球化”這個詞已成爲在經濟交流、企業交流、文化交流、學術交流等不同領域的常用辭彙,這也反映全球東、西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與融合已是大勢所趨。

  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一直都已科技、商業系統、管理系統等領域起著領導地位,在亞洲地區內很多國家都以西方國家爲榜樣及目標,不少年輕人更對西方的文化、思想等過份崇拜。在感到東方文化較爲神秘的同時,西方國家也越來越對東方文化感到興趣,甚至在以科學爲主的醫學領域,在過去十多年已對中藥、針灸等醫術進行了很多研究,有部份中醫理論與中藥甚至已開始被融入西方醫術與西藥中,部份西方民衆對學習中國武術、氣功等更是趨之若鹜。

  這些交流與融合雖然爲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刺激,但同時也爲東、西方的文化、思想差異帶來沖擊。其中一直被西方認爲神秘莫測的佛教在東、西方交流的過程中,與科學主導的西方文化的沖擊尤爲明顯,在東、西方都發表了很多有關佛教與科學的研究與辯論,很多專家更把佛教的理論與“波函數”(Wave Function) 、“測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科學理論進行分析、比較。

  本人並不是一個科學家,因此沒有條件評論高深的物理、科學定理,但希望嘗試利用二十多年的資訊科技經驗,以較基礎的應用科學觀點,分享作爲一個 IT 人對佛教與科學的體會,希望可以值此抛磚引玉,引起更多的討論與分享,提高人們對佛教的注意。由于篇幅有限,很多論點只能輕輕描述,未能加以詳細解釋,本人的佛學基礎也與高僧大德相距甚遠,文章裏的論點也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有任何錯漏或表達不條理的地方請多多包涵、指導。

  二、什麼是科學

  “科學”這個名詞在不同曆史時間、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應用領域等都有不同的定義,不同人對“科學”的理解與表達也有差異。

  大抵上,“科學”可理解爲對生活或環境現象觀察、測量、推算等所得的一種可再生 (Reproducible) 的展示。這些現象在不同時空、不同環境、不同相互影響下的狀態都有所不同,人們對這些科學理論的描述與理解更是因人而異。因此,“科學”並沒有對或錯,只有是否被大部份人所認同及接受,這些人一般來說是指對該等領域或現象有深厚認識的“科學家”。由于我們對生活及環境現象的了解還是有限,現有的科學理論所能展示的只是實際現象的很少部份,而且新的科學理論或現象在被發現時一般都被大多數人質疑和反對。但世事往往是很奇妙的,現代人可能因爲科學的快速發展而開始忽略以上這個客觀事實,很多時候反而利用現在有限的科學理論來質疑一些未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環境現象。

  叁、宗教與科學的基本矛盾

  由于科學理論的創造與革新大多是基于對現有理論的補充或改正,科學往往打破或挑戰社會的現有觀念與文化信仰,而各宗教在不同地區對當地的觀念與文化信仰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從曆史上來看科學與宗教都存在基本的矛盾,這些矛盾在十六世紀中、末期在歐洲科學理論開始快速發展時尤爲厲害,當時布魯諾、塞爾維特等著名科學家被宗教逼害至死正是科學與宗教矛盾的典型例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們對科學發展的接受,宗教對科學理論這方面的文化思想的影響逐漸減少,宗教與科學的基本矛盾也相應減少。但是物極必反,科學發展的普及卻反過來使“科學”被利用來對人們不理解的現象加以否定或扣上“迷信”或“不科學”的帽子。

  四、什麼是佛教

  佛教與一般宗教最不同的地方是佛教並沒有“造物主”及“真理”,也沒有“聖經”。佛教的基本理念是“衆生是佛”(衆生當然包括“人”) ,我們只是被各種孽障 (由不當的思想或行爲引起的障礙) 所蒙蔽而未能達到佛的境界,佛經更是各式各樣、林林總總,而佛經的內容大多都是收錄前人修練成佛的經驗和方法,以及後人對佛的境界的理解和描述去除孽障的各種方法。

  而佛教的“因果”及“平等”論更接近哲學思想多于宗教教義,佛教的修練也以修“心”爲主,有些大德把“佛”、“菩薩”等比喻爲達到一個完美的人必須具備的屬性(Attribute)的不同層次,尊敬的淨空老法師也在“和諧拯救危機”這部紀錄片中提出“佛教”是佛陀教育而不是宗教。我個人也覺得佛教是一個教育系統多于一個宗教。

  五、佛教與科學的相似非似性

  在現今社會出現這麼多佛教與科學的討論主要的原因相信是由于西方民衆對東方文化還是比較陌生與不理解,他們對起源于亞洲的佛教充滿神秘感並嘗試利用他們認爲先進的科技打破這些神秘。但佛教 (特別是密宗) 所包涵的種種理論和現象並不可以完全被現有的科技所肯定或否定,大多只能找出與科學相似或不相似的地方,因而引致更多疑惑和討論。

  一些自認爲已把握先進科技的科學家往往忽略我們現有科技的水准還是非常有限,還有更多的科學理論需要發展。利用現有科技研究佛教的現象有機會可以增加科技研究的啓發性,但是嘗試利用現有科技去肯定或否定未知的佛教現象未免太過片面。

  例如,我們見到一只螞蟻從一點到另一點需要繞圈甚至走回頭路,原因是它在二維空間走動,加上它的視覺有限,很難以直線走到目的地。此外,這只螞蟻在一個平面或在一個球面走動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它的二維空間在實際的平面或立體面是沒有分別的。就算這只螞蟻懂得定位並能以直線走向目標,以它的二維空間能力從一個公園的一邊走到另一邊也是很困難的,因爲它是沒有可能預見在這個路程將會出現如昆蟲、小鳥等不同的障礙,但是我們在它以上的叁維空間便可以較准確的預計事情的發生,如果我們可以把我們所見的叁維空間資訊傳給這只螞蟻,它是不是可以預知未來?我們現有的科技已可以把一些資訊傳給一只螞蟻,但把我們所見的叁維空間資訊傳給它還是不可能,但十年後、二十年後、叁十年後、一百年後可以嗎?

  如果把我們所在的叁維空間比喻爲以上那只螞蟻的二維空間,我們可不可以從我們之上的四維空間取得我們的預知能力?這是不是與佛教所描述其中一個現象相似?但是佛教是沒有以上類似“造物主”的角色存在的,所以這個是非似的現象。但是我們可以肯定或否定以上的似或非似現象嗎?

  我們可以說以上的例子並不算是什麼科學,所以不可概括而論,但二維空間、叁維空間理論不正是十六、十七世紀的科學突破嗎?

  六、結論與感想

  由于我們近年科學的快速發展,人們開始以爲我們已可以掌握科技,並且嘗試利用我們已知的科技去解釋或判斷我們未知的現象,有部份人更嘗試利用他們的科學知識鞏固他們的地位或打壓對他們不利的理論和現象。但這是我們科學發展的目的嗎?

  此外,我們真的需要證實佛教是否符合科學理論嗎?我們需要肯定或否定佛教所包涵的所有現象嗎?只要佛教所著重的“因果”、“平等”、“無常”等思想能提高人們的“價值觀”與“社會觀”,以及改善人與人、動物、世界的相互關系,這些科學證明基本上是不重要的,佛教是宗教或者是教育系統也不重要。

  最後,我希望我們可以放低執著,放開胸懷,利用佛教的理論、思想去修“心”,提高我們的個人素質。

  作者簡介:

  葉毅生 香港佛教文化産業副秘書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