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科學——佛教與互聯網的思考

  佛教與科學——佛教與互聯網的思考

  一、科技發展下佛教對互聯網的運用

  佛教是包容、進步的宗教。“五四”以後,近代自然科學對中國影響加大。上世紀初,佛教領袖太虛法師就已經開始關注佛教與科學的關系,並撰寫了《佛法與科學》、《論天演宗》、《唯物科學與唯識宗學》等文章。此後,一批信仰佛教的科學家也從科學的角度來闡釋佛法。例如:王季同撰寫《佛教與科學》、《佛學與科學的比較研究》;尤智表著《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科學佛教觀》;王守益作《物理與佛學》一書;羅無虛《佛法在原子時代》等等。科技的發展,爲佛教在現代社會的闡釋提供了新的方法;科技的成果,也爲佛教在當代弘揚提供了新的工具。互聯網技術,就是近十幾年來佛教使用最廣泛的工具之一。

  近十幾年,佛教界運用互聯網技術弘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面向大衆介紹佛教知識。通過網路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佛教的常識,其目的是在于普及佛教知識,能夠讓沒有佛教信仰、或者希望認識佛教的人借助網路受益。除了傳統的佛教入門典籍,還針對現代人的需求,推出了膳食保健、禅修養生、心靈治療等多種欄目。根據世人的不同需要來介紹佛法。

  2、面向信衆進行佛法教學。爲了滿足信衆的需要,尤其是爲了方便在家學佛的佛教徒。不少佛教網站開辟了網路教學,進行網路授課、聽經、答疑等活動。尤其是網路多媒體技術成熟以來,各佛教網站通過多媒體讓法師和信衆交流,使信衆們不到寺院就能夠及時獲得學修方面的指導。具有一定佛學造詣的法師通過網路弘法,也彌補了當前寺院僧才不多,難以一一面授信徒的缺憾。

  3、提供佛學資源,發布與教界相關新聞。通過網路傳播叁藏文字,使佛學資源得到了共用。有的網站上傳大藏經內容,這種方式既減少了紙張的占用,節約了資源,又減輕了研究者的經濟負擔,方便更多的人有能力、有條件來查閱叁藏、研讀佛學。在教界新聞方面,有類似“中華佛教線上”等大型佛教網站,能夠及時把佛教界的資訊予以發布,讓界內外人士在第一時間內能夠了解佛教動態。同時,這些網站又把政府關于宗教類的法規、政策及時發布在網路上,使佛教徒能夠快速獲取相關資訊。

  4、宣傳各個寺院,弘揚各自家風。各個寺院把自己有特色的內容借互聯網發布,把寺院的法會活動、重要事件予以公布,宣傳了寺院,弘揚了家風。有的寺院早期鮮爲人知,通過網路的宣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爲信衆選擇修學的寺院提供了資訊。同時,這些寺院根據寺院法務安排,把傳授皈依、念佛七、禅修、拜忏等法會資訊公布,方便了信衆前來共修。

  總之,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使佛教在弘法、布道的過程中,有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更多的人通過網路獲得佛教的資訊和知識。有數字統計,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禅寺的佛教資訊網站(www。buddhanet。net )一天的流覽次數高達60萬次以上。網路予以了佛教新的傳播方式,佛教給予了網路一方佛法的淨土。

  二、就佛教與互聯網的反思

  佛教在弘法的過程中開始大量使用網路的作用。科學技術對佛教的影響又一次的顯現。然而科技成果未必是圓滿無缺、無所不能的,世間上本身還有很多問題現代科技尚且無力解決。

  (一)、網路的負面作用同樣影響到佛教網路。

  有人比喻說科學是一把雙刃劍。自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曆山大?弗萊明發明了抗生素以來,拯救了億萬人的生命。然後,隨著人類濫用抗生素帶來的危害,迫使人們不得不重視它的利弊。同樣,互聯網面向大衆之後,諸多的問題亦呈現出來。舉一個最簡單、最普遍的例子:沈迷網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沈迷網路的問題越發嚴重,並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2007年4月9日,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公安部等八大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實施網路遊戲防沈迷系統的通知》。2008年11月8日,中國首部《網路成瘾診斷標准》通過專家論證,玩遊戲成瘾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據北京公安部門統計,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網路成瘾患者。[2]

  佛法是立足于世間的。世間所出現的網路問題難道佛教網路中就沒有嗎?沈迷佛教網路者也大有人在,影響自己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畢竟網路道場不能取代現實道場,網上學佛不能取代網下學佛。隨著網路佛法近年來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上佛教網站檢索閱讀資料,在佛教論壇、聊天室探討佛法、結識學佛的朋友。然而,網路畢竟有其局限性,不能取代現實生活。尤其佛教是注重實際修行方式的,例如禅修、誦經、念佛、觀想等等,這些多是網路難以替代的。如果沈迷佛教網路,忽視了當下現實的佛法修學,那麼網上談再多佛法,也難以真實利益。

  另外,有的人通過網路固執地散布個人錯誤觀點;附佛外道通過網路對佛教也産生了很多負面影響;個別別有用心的人,通過佛教網路化緣、募捐,騙取信衆的財産;網路帶來的便捷性,也使得各種虛假、錯誤甚至毒害的內容得以方便傳播,佛教網路中的這些問題誤導了初入或者未入佛門的人,並因此破壞了佛教形象。

  (二)、佛教網站面臨的一些問題

  上面提到,佛教網站大量建設,在數量上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了。然而這些網站品質也參差不齊,總的來說有如下問題:

  1、專業性不強。很多佛教網路還是停留在基本常識的介紹,佛學專業性不強,專門立足于佛學研究型的佛教網站還有待建立。日常管理也缺少具備佛學專業知識的人,有的佛教網站形同旅遊網站,個別佛教網站粗製濫造,水准很低。

  2、普及佛教常識的網站過多。佛教網站專業性不強,就只能在基本知識上做文章。如此一來,導致普及佛教知識的網站很多,但內容千篇一律的、相互重複,不能做到以各自的特色接引大衆,也浪費了網路資源。

  3、各佛教網站競爭之風漸甚。國內有的佛教網站立足很高,使用功能變數名稱時動辄冠以“中國”二字,但是內容卻很粗糙。某些寺院的網站基本是以宣傳寺院的方丈、住持爲主,失去了佛教網站的意義。近幾年,各個寺院或者佛教徒自己都在建立網站,所建網站內容豐富、板塊齊全、規模也大,但是並沒有起到太多實質性的作用。佛教網站的建立,大有如各地爭相建大寺、造大佛的遺風。

  內容摘要:互聯網,作爲現代自然科學的産物,對佛教的弘揚産生了重要的作用。衆多的佛教網站也在國內紛紛建立。然而,互聯網所産生的問題在佛教網路中同樣也存在。佛教應該廣泛借助新的科學技術又不附和于現代科學,讓佛法更好的造福衆生、接引衆生。

  關鍵詞:佛教 互聯網 運用 反思

  隨著全球戶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的網路規模也不斷擴大,網路技術推陳出新,網路資源和業務應用愈益豐富,資訊交流更加快捷、高效。受互聯網對全社會影響日益俱增的前提下,佛教文化、佛教思想及佛教的傳播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互聯網,作爲現代自然科學的産物,已經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有人把互聯網技術下的現代人類生存方式比喻爲《華嚴經》中的講到的“以因陀羅網,分別方便,普分別一切法界。以種種世界,入一世界。以不可說不可說無量世界,入一世界。以一切法界所安立無量世界,入一世界。以一切虛空界所安立無量世界,入一世界[1]。”

  互聯網對世界的影響必然滲透到佛教與世界的聯系。佛教重視真理與現實的融合,實踐與理論的融合。現代科技下的互聯網,從其面世與衆的時候就被佛教作爲工巧明的內容所接受了。1995年,中國公用國際互聯網開通,各佛教網站也應運而生。1996年,中國佛教核心期刊、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志建立網路版之後,中文佛教網站“中國佛教資訊網”(www.buddhism.com.cn)建立。1999年底,“中華佛教線上”(www.fjnet.com)建立。到2000年的時候,關于佛教資訊資源的網站已經在1040個以上,相關網頁680,000個以上。目前,互聯網中的佛教內容更是數目衆多,形式多樣。各種佛教博客、播客、論壇等等也遍布于網路世界。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佛教與互聯網之間已經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聯系。

  叁、總述

  佛教網路在中華大地的興盛,是以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效爲基礎,在黨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用下的結果。 互聯網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佛教借助現代科技成果,讓網路爲弘揚佛法所用,已經爲大多數教界人士所達成共識。在全球一體化、網路化的時代,應該充分利用現代網路科技,讓佛陀的教法利益更多的衆生,讓佛教徒呼對人類和平、世界和諧的呼聲傳達到更多的地方。

  在看到互聯網對人類社會帶來的益處同時,也應該清醒認識到它的不足性。2006年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中國互聯網大會”召開的賀詞中講到:“互聯網事業既有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確保互聯網安全、健康、有序發展,事關億萬人民的切身利益。”應該“維護網路安全,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有序發展,讓互聯網技術和資源更好地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作爲互聯網事業中的佛教網路也應該有序、合理的發展,爲信徒、爲衆生服務。

  就佛教看來,網路技術如謄寫經文的貝葉、警策世人的鍾鼓一樣,也僅僅是這個世間的一個工具。雖然自然科學的成果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新篇章,但是佛教仍然可以解決科學所不能解決的很多問題。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有這樣一個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盲人。”佛教和科學有相即的一面,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向。科學再發達,仍然是爲了人類現世的生活,佛教的根本卻在生死的超越和衆生的教化上。正如太虛法師所言“科學是求物質的進步,而佛學是求心理的進步。”互聯網作爲現代科技成果之一,理當爲佛教所重視。但是也要應該充分發揮佛教本身的力量,以避免本末倒置的現象。

  在人們開始反思互聯網爲社會帶來利、弊的同時,佛教徒也應該用佛法的智慧,借用一切可用的科技成果,弘揚佛法,修證自我。中國佛教從傳入之初,就注重和社會的發展適應,並成功借助當時的科技成果,把叁藏文字從貝葉、金屬、石板轉移到了中國的帛、絹、紙上面。相信在互聯網時代,佛教一定能夠廣泛借助新的科學技術,讓佛教更好的造福衆生、接引衆生。

  

  參考文獻:

  1、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 張永攀、呂科《國際互聯網與我國佛教網站資源分析》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12月第4期。

  3、 安虎生《從網際網路到因陀羅網 從佛教網路到網路佛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實叉難陀譯《華嚴經》第31卷,《大正藏》卷10,第166頁。

  [2] 引自《我國首部網路成瘾診斷標准發布 明確五種上瘾症狀》 《京華時報》2008年12月9日版。

  作者簡介:

  身振 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重慶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佛教與科學——佛教與互聯網的思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