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理性與實驗的結合 科學的佛法

  理性與實驗的結合 科學的佛法

  科學一詞,簡單明了的說是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是理性與實驗的結合,即對萬物做合理闡釋以成爲認知,進而達到事物理念的“真實”境界,凡是人類對自然界追求理解的研究活動都可稱爲科學。科學的原意爲“知識”,是一門利用儀器與學理,專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進行研究與探討的學問。

  佛法是探究我們生死自在的學問,而給予真實的方法,達到如實的解脫境界。因此佛法是“解脫生死煩惱的科學”,因爲佛法是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是智慧理性與實際生活的結合。

  發現“相對論”的近代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如果有一個能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常以科學常識解釋佛法的沈家祯博士也說:“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爲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從以上的得知,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佛法是科學的,科學也是佛法的顯現。因此,科學越進步,佛法越興盛。

  以下,將以叁個主項來說明闡述:

  一、二千五百年前的佛教科學

  二、二千五百年前的念力科學

  叁、二千五百年前的真理科學

  二千五百年前的佛教科學

  佛陀在世的時候,證明了水中有細蟲(細菌)的說法,這對當時古代而言,可說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大事情。

  在《毗尼日用》中的飲水偈中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有一次,佛坐在恒河岸邊,他的弟子取了一缽水給他,他告訴其弟子:“一缽水中,八萬四千蟲。”

  以肉眼來看,當然看不到,但是看不到的,不表示不存在。

  此事至到十五世紀末葉,科學家發明了顯微鏡,用顯微鏡向水中一看,便會發現裏面的確存在許許多多數不盡的小蟲(細菌),但對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而言,他早已知道了。

  以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生活環境之中,確實到處是充滿肉眼所看不見的細菌。甚至于現代的電磁波、紫外線,雖然存在,我們依然看不見。

  因此,當我們在考量身體的組織架構時,我們很容易把它分析成手、腳、頭、身體、肌肉、心髒、腦等部位來看。但當我們更細微來看這些部位的組合時,就會發現它們都是由很多的細胞所構成的。

  在增一阿含經中,有一次佛陀告訴弟子說:“比丘當知:因緣合會,乃有此身耳!又複,比丘!一人身中骨有叁百六十,毛孔九萬九千,脈有五百,筋有五百,蟲八萬戶。”這更能證明偉大的佛陀早已具足科學的眼光。

  二千五百年前的念力科學

  人的心力念力是可以開發訓練的,如叁十七道品中的五力,所謂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佛陀說明這是助道法。

  在雜阿含經卷二十一中記載,有一次,質多羅長者供養諸位比丘後,比丘們從座起去,在行經的路中,天氣悶熱,于是有一下座比丘名叫摩诃迦,跟上座們說:今天很熱,我想讓天氣起雲雨微風,使氣候涼快些,不知道可以不可以?諸上座答言:如果你可以做到的話,那是最好的。這時候,摩诃迦即入叁昧正定。應時雲起,細雨微下,涼風從四方而來。如經文所載:

  時,諸上座爲長者說種種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質多羅長者亦隨後去。

  諸上座食諸酥酪蜜飽滿,于春後月熱時,行路悶極。

  爾時,有一下座比丘名摩诃迦,白諸上座:“今日大熱,我欲起雲雨微風,可爾不?”

  諸上座答言:“汝能爾者,佳!”

  時,摩诃迦即入叁昧,如其正受。應時雲起,細雨微下,涼風斖斖從四方來。至精舍門,尊者摩诃迦語諸上座言:“所作可止?”

  答言:“可止。”

  時,尊者摩诃迦止神通,還于自房。

  這種情況,可說非常神奇,但二千五百年前,一位下座比丘做到了,下座比丘如此,何況上座比丘。當然這是集中心力所成,可說是佛法的念力科學。

  還有一則載于雜阿含經卷四十二,說明護教的波斯匿王,身體肥大,舉止之間,汗流浃背,氣息長喘。此時佛陀教他一偈,讓他在吃飯之前,能記誦不忘,透過此方法,讓波斯匿王身體能有所減,且容貌端正。因此,波斯匿王非常感念佛陀的教導。如經文所載:

  時,波斯匿王其體肥大,舉體流汗,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氣息長喘。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身體極肥盛!”

  大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患身肥大,常以此身極肥大故,慚恥厭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時,有一年少,名郁多羅,于會中坐。時,波斯匿王告郁多羅:“汝能從世尊受向所說偈,每至食時,爲我誦不?若能爾者,賜金錢十萬,亦常與食。”

  郁多羅白王:“奉教當誦!”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郁多羅知王去已,至世尊前,受所說偈,于王食時,食食爲誦,白言大王:“如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而說斯偈:

  “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如是,波斯匿王漸至後時,身體傭細,容貌端正,處樓閣上,向佛住處合掌恭敬,右膝著地,叁說是言:“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等正覺,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等正覺,與我現法利益、後世利益、現法後世利益,以其飯食知節量故。”

  這是以其正念心力而成就的事,對現在而言,這是正確的瘦身方法,可去掉因減肥而險些喪命的危害。

  二千五百年前的真理科學

  在遠古的希臘,“真理”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之前的東西,具有確實、符合事理原則的意思。真理也必須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本來性、超越性、可證性等條件,這也是科學要研究證實的。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質能關系中提出:宇宙萬象萬物都只是“能”的各種不同形態。“能”是無法被看到的,但科學能證明它確實存在于世間,這正可以驗證佛陀所說萬法皆“空”的事實;空,看不到,卻無所不在,遍一切處,遍一切時。

  如雜阿含經卷十一,佛告諸比丘:“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刹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于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

  雜阿含經卷叁也說:佛告比丘:“若比丘于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爲空”。

  最殊勝的是,佛陀指出宇宙一切萬有,都是“緣起性空”,這也是佛陀所覺悟的真理,也因如此,佛陀成就了解脫聖道。

  “緣起”就是衆多因緣和合而生起聚集的,也就是一切都由各種的條件組合而生而有的意思;“性空”則是說凡是依靠衆緣的組合而生而有的事與物,都沒有真實的自體,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雜阿含經卷四: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卷十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谛聽!善思!當爲汝說。“雲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確實皆是衆緣而起的,就以人體爲例,佛教說人體乃由地(固體、堅骨)、水(液體、血液等)、火(溫度、體溫)、風(氣體、氣息)四大元素所組成。現代的化學說,一個成人的身體,是由大約16%的碳,8%的氫,3%的氮,1.5%的鈣,1%的磷,0.5%的其他原素,再加上70%的水所組成。

  科學家們又用化學等的方法,將一切的物體分解之後,得出許多微細的粒子叫做“分子”,它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誇克(在核子物理學上是指構成質子和中子的更小粒子)”構成的,因此科學家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一切的物體,最初都由同質或異質的原子(後來又發現在最微小的原子之中,尚有因子、質子、量子、誇克)結合而成分子,然後再由分子構成一切的物體。科學家們的此一結論,不正是證明佛教之所說:一切萬有,小至微塵,大至宇宙,無一不是緣聚則生(有),緣散則滅(空)的嗎?

  結語

  綜合以上的種種例證,在在說明,科學越是進步,就越能證明佛教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單單一個“緣起性空”,就把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實相,一語道破。因此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大文豪、大詩人的泰戈爾要說:“我認爲釋迦牟尼佛乃世上最偉大的聖哲!”(見泰戈爾作《論佛祖及佛教思想》一文。)又英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和舉世公認爲最傑出的邏輯學家的羅索也說:“各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也就是“知識本身就是力量”,因此我們也可說:“科學就是力量、佛法就是力量”。

  作者簡介:

  慧濟法師 美國西來寺住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