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語言——佛教音樂
佛教是世界叁大宗教之一。自佛教誕生至形成叁大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教派的佛教信衆所使用的佛教語言極其繁複,絕難辨析。但只有佛教音樂可以與佛教雕塑語言、佛教繪畫語言一樣成爲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語言,爲各國佛教徒所理解、接受與贊歎。
佛教音樂是現代語彙,它是現代人對一切聲明、一切音聲佛事、一切與佛教有關的音樂的總括稱謂。佛教音樂擁有龐大的音樂體系,在曆史的縱向軌迹上,我們繼承了豐厚的佛教音樂文化遺産;在當代橫向視野裏,各個佛教國家分別展示出豐富多彩的具有時代特色的佛教音樂文化。這些音樂無不體現出佛教慈悲濟世、智慧人生、和諧世界的緣生理念。傳達諸般佛教精神的音樂語言,不經翻譯,四海之內皆能領會。對于佛教音樂,我們應當從曆史的脈絡裏求繼承,從當代佛教大家庭中求發展。只有繼承與發展齊心並進。才能使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語言——佛教音樂在弘揚佛教精神、建設和諧社會、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 佛教音樂與佛教共生
印度是一個充滿音樂的國度,無論是數千年前的古印度,還是當代印度,音樂始終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幾乎承載了人們的全部感情與宗教信仰。兩幹五百前的原始佛教時期,古印度已經擁有豐富的音樂文化。所以,佛教一經誕生,便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傳統佛教音樂一般可粗分兩大類:
1. 供養音樂
佛陀在世間說法45年,弟子遍及各地,佛陀所行之處,皆有弟子供養,在佛陀面前進行現場音樂供養是其中重要一項。音樂供養的形式有歌詠、有奏樂、有歌舞並舉。供養音樂又可細分兩小類,一是不具明顯佛教內容但清淨和雅的音樂,其性質與供養淨水、香花、油燈、瓜果等相同,形式以樂器演奏居多;另一種是贊佛功德的音樂,具有明確的宗教內容,形式以歌詠居多。原始佛教時期,由于音樂供養具有便捷性,無需准備,田野路邊,處處皆可。這對于供養行腳途中匆匆來去的佛陀十分相宜。佛陀在世時音樂供養十分普遍,爲此,音樂供養在占印度開了先河。在此後的二千五百多年佛教傳播史上,“樂”供養始終在香、花、燈、茶、果等諸多供養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我國從北魏開鑿的敦煌、炳靈寺、麥積山、大足、龍門、雲崗等石窟藝術中的飛天、坐樂天,以不同故事情景展現出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佛教音樂藝術題材,佛教的音樂之邦龜茲樂在隋唐更爲盛行。給愛好音樂藝術者的人們留下了美妙幻想。盡管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供養音樂迥然相異,但其意義相同。當代世界佛教大家庭在國際活動中,無一不有音樂供養。這些供養音樂的音樂語言,打破了彼此語言上的隔閡,成爲溝通心靈的橋梁。佛教供養音樂發展至今,已不僅是專門供養佛菩薩的音樂,作爲廣結善緣、弘法利生的宗教藝術,佛教供養音樂拓展了宗教功能並進入藝術領域。在中國舉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和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上,都有盛大的佛教音樂演出,這些音樂既供養了諸佛菩薩,也贊頌了諸佛菩薩的行願功德,更主要的是弘揚了佛教慈悲、平等、喜舍、智慧的精神和表達全世界廣大佛教徒促進世界和平、人類進步的美好願望。
2.佛事音樂
佛事音樂在佛經上稱爲“音聲佛事”。《華嚴經》雲:“以音聲作佛事”;《維摩诘經》也說:“以音聲語言而作佛事”。什麼是音聲語言呢?音聲語言就是帶有韻律、旋律的歌唱性的語言。古印度的一些語言具有天然的音樂特性,可以很自然的與音樂結合。《高僧傳》上說,“梵音聲繁而辭長”,無論是佛經正文,還是偈誦之類,都可以歌唱,包括佛陀所有的十二部經。《高僧傳》:“天竺風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爲呗“。所以,從體裁上看,所有“契經”、“重頌”、“孤起頌”叁部經的文體,都可以呗唱。從內容上看,所有“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比喻”、“論議”、“方廣”、“自說”、“授記”等九部經的文字也都可以呗唱。除此而外,後世形成的各種宗教儀式,幾乎都以梵呗唱誦爲主,這使佛教成爲名副其實的音樂的宗教。在古印度形成的梵呗傳統,在佛教東傳中國時雖然遇到了中國古文只能歌詠短行偈頌,不能歌詠長行經文的障礙,但傳至今天的誦經之聲,仍具有濃厚的歌唱色彩,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古印度梵呗影響之余續。
古印度梵呗不僅影響了漢語系佛教唱誦,同樣也影響了藏語系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的唱誦。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而形成爲世界叁大語系佛教。換言之,就是佛教叁大語系是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語言,而這共同語言主要是以音樂爲載體進行傳播與交流。音聲佛聲----佛教音樂之重要,則不言而喻。
中國是漢語系佛教和藏語系佛教的發源地,也是叁大語系佛教並存的國家,中國佛教與世界佛教的友好交往,具有天然優勢,這源于共同的語言。
二 新創佛教音樂與傳統佛教音樂並存
當代佛教音樂也可以粗分爲兩大類,一類即上文所述之傳統佛教音樂;另一類是新創作的佛教音樂。
1.傳統佛教音樂與新創佛教音樂之比較
(1) 傳統佛教音樂側重于宗教,以殿堂唱誦、佛教法事爲主。無論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曆史上從未以音樂歸類,而皆以法事內容歸類,功能亦僅局限于宗教本身。如各類“贊”(如漢傳佛教一般法會上的《爐香贊》、《彌陀贊》、《觀音贊》等);各類“腔” (如水陸法會中的《書腔》、《道腔》《焚腔》等)。新創佛教音樂則側重于藝術,以音樂會演出和佛教活動演出爲主,如大型交響樂《東方慧光》、《神州和樂》等。
(2) 傳統佛教音樂的受衆主要是諸佛菩薩、天龍八部、芸芸衆生、餓鬼亡靈,大多配以音樂歌頌聖德,祈陽悲冥等法事,通過借助諸佛菩薩的願力降福人類。傳統佛教音樂的宗教目的性往往明確而直接。新創佛教音樂的受衆主要是人類。目的是弘揚佛教精神、啓迪人類智慧、淨化人類心靈、促進社會和諧、維護世界和平。新創佛教音樂寓教不樂,以藝術的形式感染人類、教化人類,沒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2.新創佛教音樂與傳統佛教音樂之關系
新創佛教音樂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直接改編于傳統佛教音樂。如廣州龍源音像公司出品的由著名演奏家張維良、趙家珍演奏的《琴蕭佛曲》CD就是直接用《香贊》等殿堂唱誦的傳統旋律演奏的。
(2) 用非佛教歌曲旋律填上佛教歌詞,如弘一大師用外國民歌的旋律填寫中文歌詞創作的《叁寶歌》等若幹首作品。
(3) 是借鑒傳統佛教音樂的旋律與風格創作出新的佛教音樂作品,如以藏傳佛教傳統唱誦旋律改編的《大悲咒》等。
(4)與傳統佛教音樂毫無關系的新創佛曲。這類佛教音樂是根據創作者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佛教藝術的美學追求創作出來的,它呈現出來的是全新的藝術風格和獨具個性的音樂旋律。龍源音像公司從臺灣引進的數十碟佛教歌曲CD以及吳瓊創作的數十首佛教歌曲都屬此類。
(5)傳統佛教音樂與新創佛教音樂相結合的作品。這類作品一般爲大型音樂作品。如交響音樂《神州和樂》,就包括了純粹的傳統佛教唱誦和創作交響音樂。這部作品的演出也是由寺院僧人和專業演員共同完成的。
從上述情況看,在傳統佛教音樂得以完好保存的前提下。近叁十年來創作佛教音樂得到可喜發展,前景也十分看好。
叁、佛教音樂在佛教大家庭中的作用
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音聲佛事——佛教音樂是重要法門之一,佛教音樂中充滿著智能、平等、清淨的韻律而無其它音樂所表現出悲、歡、喜、哀的音色。它既可以承載幾乎所有經咒內容,也可以貫穿所有佛教儀軌。更主要的是佛教音樂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可以起到積極教化、並淨化人們心靈的作用。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充滿誘惑、矛盾、危機和災難的時代。人類的文明、進步與人類心靈深處隱藏的貪婪、狹隘、自私、好鬥的本性展開激烈搏鬥。佛教講自性,教育人們自淨其意,但不拒助緣——良善之緣。清淨和雅的音樂是心靈危機時的助緣。音樂最柔和、最動人也最有力量。佛教音樂以佛教慈悲、智能、善良、高尚的精神感染廣大信衆,使佛教”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思想深入人心,達到人人向善,社會和諧。
音樂是通行世界的語言。佛教音樂是最神聖、最美妙、最動人的世界通用語言。各個佛教國家的佛教音樂,雖來自同一源頭,但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都與本民族音樂相結合。産生了獨特風格、獨具魅力的佛教音樂。這些音樂在風格上雖有差異,但在弘揚佛教精神上卻毫無二致。世界佛教論壇是世界佛教大家庭的盛會,希望在此盛會之後,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員能以音聲爲法門,互相交流,互相借鑒,廣泛傳布,共唱一首《世界和平頌》交響曲,爲促進人類社會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
演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廣濟寺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