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雲南南傳上座部佛教音樂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內容摘要:中國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主要流傳在雲南省西南部傣、布朗、德昂、佤、阿昌等民族地區。在中國各少數民族地區裏,該類佛教及佛教音樂文化向以保存完好、傳承穩定,有較好的群衆性信仰基礎而著稱。然而,近年來由于商品經濟和現代化浪潮的影響,該類佛教文化及佛教音樂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層面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本文將在田野考察數據的基礎上,論述對于巴利語早晚課誦、傣語佛教經腔、民間佛曲、器樂曲以及佛教文化人才的傳承、保護措施。
中國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主要流傳在雲南省西南部傣、布朗、德昂、佤、阿昌等民族地區。在中國各少數民族地區裏,該類佛教及佛教音樂文化向以保存完好、傳承穩定,有較好的群衆性信仰基礎而著稱。然而,近年來由于商品經濟和現代化浪潮的影響,該類佛教文化及佛教音樂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層面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本文將在田野考察數據的基礎上,對此進行簡略介紹和分析。
一、南傳佛教梵呗的文化傳統和變異特點
傣族南傳佛教的“梵呗”,主要包括巴利語經腔和傣語經腔。其中,巴利語經腔有一個較突出的特點,就是在其唱詞語言(巴利語,口誦本文要素之一)和書面本文(用傣文轉寫)的基本形式上各地相對一致的同時,其經腔旋律(另一口誦本文要素)中則含有較明顯的地域性風格差異,亦即在上述基本模式基礎上産生的不同風格性變體。對此,從佛教的傳統局內觀裏似可尋找出某些解釋依據。例如據傣族文化學者岩捧先生述說:當佛祖“釋迦多”(即釋迦牟尼)成佛之後,第一年便收了60個弟子,他們分別屬于不同的國家、民族,還有分別從山區和壩區來的。不同的語言、方言,決定了他們的誦經方法有所不同,佛祖根據他們的不同口音特點和民族、環境區別,創製了不同的誦經音調,這是産生音樂,或佛教音樂派別的依據。此後,便逐漸形成了以較統一的誦經內容爲基礎的不同誦經風格流派。佛祖還對60個徒弟說:“從今後,你們開始找到了“真我”,抛棄了“假我”,你們要把“真我”的東西轉送給人類。”何謂“真我”?岩捧解釋說,“就是佛祖“釋迦多”教唱的東西。除此而外,其它東西都不是正道。”岩捧繼續講述:60個首徒分赴各國各民族地區,又在當地語言和口音的基礎上,創造出不同的音樂方言。以上說法雖然帶有傳說成分,但其中蘊含了某些現實性的意義內容。就拿西雙版納來說,以往曆史上大約存在叁種地域性的誦經風格:
其一,從西雙版納的大猛籠、橄榄壩,經猛臘縣的猛捧到老撾上寮一帶,是一種較統一的誦經音調。
其二,從景洪、小猛養、普汶至猛臘一帶是另一種誦經音調。
其叁,猛海、猛混、猛遮、西定(布朗),又是一種誦經音調。
岩捧先生還認爲:過去,前兩種音調是較純正的南傳佛教誦經風格,第叁種音調以南傳佛教風格爲主,摻雜了某些漢傳佛教的風格因素。而在另外的場合,岩捧先生曾又提出以下兩種觀點,其一,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幾十年來,西雙版納各地區的南傳佛教文化傳統均不同程度産生斷裂,原有的佛教流派多已經産生變化,上述佛教音樂的地方音調也在不斷地互相融合,風格差別正在慢慢地縮小。其二,在過去曆史上西雙版納佛教與緬甸佛教有較多的聯系,近年來由于泰國的經濟發展較快,而使東南亞鄰國的政治、經濟均勢和平衡狀況以及中國西南邊疆地區的對外關系均産生了種種變化,上述傣族佛教與相鄰國家佛教的傳統關系也受到一定的影響,近十余年來主要是朝著與泰國佛教加深聯系的方向發展。在佛教音樂方面,近年來顯然也受到了不少泰國佛教音樂的影響。對此,筆者經過調查後也深有同感。由于佛教文化傳播來源改變的原因,今天傣族佛教的梵呗雖然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性風格差別,但這種差別卻顯然迥異于岩捧先生所介紹的傳統的風格分布特點,而帶有某些新的傳播傳承的規律性特征。
二、南傳佛教音樂的現狀及保護、傳承措施
從保護傳承的角度看目前雲南南傳佛教梵呗,目前主要存在用巴利語唱誦的早晚課經腔套曲,用傣語唱誦的儀式經腔套曲、日常經文曲調,民間流傳的佛曲及佛教節慶中使用的鼓樂等類。由于傳承傳播的狀況不同,可對之進行調查、整理、保護的手段也不盡相同。
(一)發展和傳承狀態相對穩定的早晚課誦
雲南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早晚課誦經經腔套曲,主要采用巴利語唱誦,已經形成以西雙版納總佛寺及雲南上座部佛學院爲傳播中心和傳承基地的重要佛教音樂流派。以西雙版納總佛寺的早、晚課佛樂套曲爲例,一般由七至八首經腔組成,分別是:引腔、曲一【南無】(阿羅漢經)、曲二【布陀】(叁皈依經)、曲叁【南無滅聾】和【密代約】(連誦)、曲四【戛拉涅】(滴水經)、曲五【南無滅布陀】、【摩臘巴利通】和【舒闊】(連誦)、曲六【南無如般】(插入坐禅“帕瓦讷”) 、曲七【宛達密】、曲八【灑諸宛達密】。由于目前的傳承傳播狀況比較穩定,除了有必要進行跟蹤調查外,尚不需給予積極的保護措施。
(二)因人而異,風格多樣的傣語儀式經腔
在雲南與東南亞周邊國家,佛教安居節、潑水節等節慶期間,將會在傳統佛教儀式中使用本地語唱誦一些經腔套曲,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安居節期間的儀式——赕坦(獻經節)時誦唱的【維先答臘】(佛教本生經末篇)套曲,一般由13部經文(曲)組成。由于使用本地語言傣語、緬語、泰語等唱誦的原因,這類儀式經腔也具有較明顯的本地音樂風格。在西雙版納地區,景洪、猛海、猛臘叁縣及緬甸、泰國的僧人常在各寺之間互相往來,或受邀參與儀式,或駐寺授徒教學,而使該地流傳的這類儀式經腔在音調風格上顯現出異常混雜的狀況。例如,據筆者上世紀末在猛海縣調查,該縣景真佛寺的兩位住持比丘都章、都管系聘請自緬甸的不同撣族地區,並且各自分管上下兩個分寺,以致其所誦的【維先答臘】經文主要帶有緬甸的風格。另如筆者參加的另一次景洪縣曼景蘭佛寺的赕坦儀式,十四位比丘和僧侶分別來自西雙版納景洪縣及緬甸邊境的八個村寨,其中大約有一半是本村從數十公裏外大猛茏鎮佛寺邀請來駐寺者。儀式的後一階段共唱誦經腔20首,由不同地區僧侶分別唱誦,其曲調旋律幾乎因人而異,以致從該次儀式所體現出來的誦經風格上看,一是其來源的複雜程度遠甚于其它佛寺,二是相對于本地原有風格來說,這些僧侶及其所誦經腔幾乎都系外來風格。從文化傳播和傳承等不同角度,確切地體現了如今新興的城市小區內部傳統文化劇烈變異的程度和錯綜複雜的狀況。對于這類經腔,除了有必要進行密切的跟蹤調查之外,顯然也無法對之施行有效的保護措施。
(叁)還俗老“康朗”保存的本土經腔
“康朗”是傣語對還俗比丘的尊稱。在傣族傳統社會裏,康朗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在寺外傳承、傳播和發展普及佛教文化,還利用自己的非僧侶文化身份來推展本民族的民間文化。在僧俗共同參與的節慶法會儀式裏,種種用傣文譯寫和誦唱,深具傣族民間音樂和文化魅力的經文經腔,如佛教本生經【維先達臘】以及【的拉望經】、【賀黨裏坦經】等,有的依靠他們保存下來,有的就是出自他們的手筆。如今,掌握本土傳統經腔的老康朗們多年事已高,如何從他們手中把這一部分文化遺産搶救下來,已經成爲當務之急。
(四)當地流傳的各民族民間佛曲
在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地區,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佛曲,其中含有較明顯的佛教內容,較多是在宗教節慶場合或日常生活裏唱用。按以往的學術習慣,往往被歸入民間音樂的民歌體裁。由于這類佛曲多數在年長的佛教徒中流傳,故也有必要按佛教文化的保存與發展規律,積極地進行收集、整理和保護。
(五)已呈流帕特點的象腳鼓、大鼓舞曲
傣族節慶儀式歌舞音樂由器樂——打擊樂音樂和聲樂——舞歌兩個部份組成,用于儀仗和節慶歌舞的傳統樂隊一般僅含有各種打擊樂器。傣族打擊樂隊具有民族個性特點的基本構成模式,是一般皆采用鼓、铓鑼和钹叁大件打擊樂器。其中,鼓類樂器以象腳鼓居多,但可以用大鼓、蜂桶鼓或大軍鼓替換。在舞蹈表演中,主奏的打擊樂器往往作爲具有較鮮明象征意義的文化標識,被人們用來區分和認知不同的歌舞體裁形式,如象腳鼓舞、蜂桶鼓舞、铓鑼舞、大鼓舞等等。如今,又由于半職業藝人的參與,已經形成了一定地域性流帕特點。有必要對之加以系統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總結。
叁、高級佛教傳承人才的培養和保護
近幾十年來,傣族佛寺中出現了不少學有專長的中青年高級僧侶,其中許多人還被送往東南亞國家進修學習,他們對于佛教梵呗經腔曲調的唱誦往往有較高造詣。近幾十年來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傣族南傳佛教及佛教音樂得到振興和發展,他們都是重要的見證人。由于傣族佛寺存在還俗製度,這部分僧侶的更新非常快。自從十多年前本人開始對傣族南傳佛教音樂進行重點研究,至今已看到有多達十余位總佛寺副住持和地方中心佛寺住持級別的高級僧侶還俗。如今,他們中有的不幸逝世,有的一旦還俗,便幾乎如人間蒸發,音訊全無。故有必要重視對之進行經常性的“搶救”式的跟蹤立檔。
Abstract:In China, Theravada Buddhism mainly spread in some ethnic nationalities such us Dai, Blan, Dean, Wa, Achang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In each ethic nationalities region of China, this kind of Buddhism and Buddhism music culture had been keep intact and better conservation all along.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merchandise economy and the modern wave, Buddhism culture and Buddhism music also present a diffe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 and different cultural level. This thesis will according with the fieldwork investigate dates, Treatise some protected measures of the Pali lesson texts, Tai language chant scriptures, Buddhist folksongs, instrument musical compositions and Buddhism cultural talented person.
作者簡介:
楊民康,中央音樂學院院報副主編。
《論雲南南傳上座部佛教音樂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全文閱讀結束。